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一个我敬仰的地方

陈广西
2018年07月04日07: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个我敬仰的地方(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因工作关系,这些年经常到北京出差,每次经过金台西路二号,我总是忍不住向里面张望,胸中洋溢起一种亲切、崇敬交织的特殊情怀。

  我1980年7月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现任顺河回族区委书记。回顾这三十八年来的人生经历,真切地感到我和《人民日报》确实有不解之缘。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至今清楚地记得1981年1月3日在《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栏目发表文章的前前后后。那是我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冬天,到开封通许县下洼学校教初中语文。深夜天寒地冻,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批改完学生作业,习惯性地拿起报夹上的《人民日报》,看到一版上的“今日谈”栏目,不由想起前不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就写了《药到一半病就除》的短文,第二天便寄给了《人民日报》。过了大约十天时间,晚上在办公室,改完作业随手拿起《人民日报》,一眼就看到了1981年1月3日一版上“今日谈”栏目的第一篇文章:《药吃一半病就除》。当时第一反应是,谁写了和我同题的文章,这么巧。再看文章署名是陈桂,更感到诧异。读完文章,才想起当时根本不敢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的奢望,怕被报社退稿,被人笑话,自己随手写了笔名。我十分激动,又无人可以诉说,兴奋地走出屋外,仰望天空。豫东的腊月是非常冷的,当时我却完全沉浸在春天般的暖流中。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刚刚迈进十八岁的青年人,一个教书不到一年的初中老师,能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发表文章,这极大地激励了我,干起工作来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1997年11月,我调到尉氏县任组织部长后不久,向县委建议在全县开展“百村整建、三级帮扶”活动。由县里派出工作队,先取五十个先进村作典型提升,五十个后进村进行整顿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民日报社摄影部卢传友同志到县里采访。我向他介绍了“百村整建、三级帮扶”活动,他听后说:“走,你们领我到下面看一看,我正想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我立刻喊上部里的同志,一起陪他到离县城二三十里外的邢庄乡、庄头乡,实地走访村里的党员群众和县里驻村的工作队员。他边采访边拍摄,和大家亲切交流,一点也没有架子,直到晚上7点多才回到县里。他回去不久,2000年4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就发了四幅照片,并配发了相应的文字报道。《人民日报》这一宣传报道,极大地鼓舞了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也进一步坚定了县委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方方面面的干劲和创造性。

  从结缘《人民日报》至今,我一直是忠实的读者,无论在哪个岗位,读报剪报用报已成习惯。“副刊”“今日谈”“人民论坛”等等,我每篇必看。不但我个人读报,我还建议由区委宣传部编制《新顺河文选》,区四大班子成员推荐文章定期选编,在我推荐的文章中,《人民日报》的文章是最多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坚持用报、倡导用报是我多年来的习惯。我任顺河回族区委书记后,在2015年初发现我区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由担保贷款公司非法营运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问题楼盘尤甚,解决起来十分棘手。恰逢这时,201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十六版登载了长篇报道《济南最大烂尾楼是如何收尾的》,我读后很受启发,立即让办公室的同志复印了十多份发给相关同志,参考济南的做法,制定出我区三个问题楼盘的解决方案,收到良好的效果,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大家一致称赞。

  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毫不夸张地说,《人民日报》对我个人这么多年来在学习、工作上的帮助,实在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完的。我与《人民日报》的这种缘分,恐怕这一辈子也说不完、断不掉。她带给我的知识、力量和信心,使我受益终生。

  (作者为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委书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