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完的故事 话不完的情
——人民日报读者座谈会发言摘编(四)
割不断的情缘
李宏
非常感谢《人民日报》在纪念七十华诞之际邀请我参加座谈会。我与《人民日报》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在我的收藏品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我出生当天的《人民日报》。
我的老家在川北秦巴山区“米仓古道”上的旺苍县。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底的某一天,县里一位干部拿着《人民日报》,组织全生产队的人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刚考上高中的我自告奋勇担任读报人,人生第一次站在一百多人面前展示自己,还真有些得意忘形。
会议结束时,县里的干部对大队和小队干部说:“这娃得好好培养,也许今后能当个大队书记当个兵什么的。”因为这件事,到家里提亲的人便多了起来。媒人们逢人便演绎说:“这娃能把几个版的《人民日报》一字不落地读完,县上的领导都讲了,今后可能当大队书记或当兵呢!”
两年后,我真的如愿以偿到了炮火纷飞的西南前线当了兵,三年后还当了军官。当年在生产队读《人民日报》的事被村人传播得更玄乎了,谬传我十六岁就代表公社到生产队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父亲也以此告诫我一定要做个名符其实的有文化的人。
一九八五年底,南疆战火接近尾声。团政治处领导让我去分散居住的连队调查军民关系。有一次到基层搞调研,我了解到那里的老大妈每到八一节和春节都会带着鸡鸭猪肉和自己绣的鞋垫到军营慰问子弟兵,为战士们洗被子,与家属们聊家常,军民相处得比亲人还亲。我尝试着写了一篇报道,复写了几份寄给省内和军队报纸,并尝试着寄了一份给《人民日报》。意想不到的是,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二日的《人民日报》在一版以《彝族“乌兰牧骑”》率先登了我的这篇文章。就因了这篇巴掌大的新闻稿,我当上了新闻干事,在新闻宣传岗位一干就是二十年。因为这篇文章,我荣立三等功。因为这篇文章,文章里提到的少数民族老大妈演出队在云南出了名,领头的大妈还出席了全国双拥表彰会。
一九九七年夏天,我被借调参加驻高原部队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在雪域高原的最艰苦连队行走了二十几天,官兵们的艰苦生活和乐观向上的战斗精神,常使我泪流满面。我将此行经历的一些小故事整理出来,第二次将稿子邮寄给《人民日报》,其中一篇叫《雪域文化风景》,很快在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一日的《人民日报》十二版刊登了出来,相关的小故事也陆续在其他中央媒体刊发。从此,我从西南边疆正式被调到原第二炮兵文化部工作,并随首长六上青藏高原,陆续发表了《欢乐扎西》《另一种美丽》等短文。
做职业军人三十八年来,我组织拍摄了二十多部电视剧,很多优秀剧目得到《人民日报》的宣传,作为贵报的忠实粉丝,我衷心祝福《人民日报》越办越好。(“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