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服务"打造出版新体验 阅读升级版乐享听问聊
宋朝喝茶也要“拉花”?张择端是一个怎样的人?“雨过天青”究竟是什么颜色?……今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10位学者,录制了总时长600分钟的10期音频课程《宋朝美学十讲》,一周内就吸引了两万付费用户。读者只需花49元,就能跟随文化大咖穿越宋朝,享受一次古典美学的洗礼。
《三联生活周刊》在融合传播上的成功试水,是数字阅读发展的一个缩影。
日前,在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7071.93亿元,数字内容供给能力和用户服务水平加速升级。
技术赋能
再造业态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中读APP创办人李鸿谷介绍说,“宋朝系列”让《三联生活周刊》首次经历了从杂志到图书、音频,最后再到图书的融合出版路径。这也是数字化趋势下出版行业的一次积极探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业升级为融合文字、音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的知识服务。据统计,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40.6亿元,其中借助音频媒介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服务的收入规模约10亿元。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文彤表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是有声阅读市场,‘听书’已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方式。”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受众将迎来更多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在曹雪芹纪念馆一角拍张照,手机就知道你到了哪个馆;来到秦始皇陵,手机就会推送与秦朝相关的知识……这是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一个例子。阿帕比出版合作中心总经理李宁说:“知识服务首先要熟悉用户,深度分析用户使用场景;其次要建立内容丰富、数据健全的本体库;最后整合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最想获得的信息。”
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在出版纸质书籍的同时推出电子版。在图书出版市场中,电子书和“纸电同步”书所占份额逐渐增加,给读者提供了更多阅读选择。中国工信出版社传媒集团董事长季仲华介绍, 2017年集团图书重印率由不足50%提高到近70%,报废率由10%降到6%以下,实现了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同步增长。
“出版业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说,“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内容在获取渠道、呈现形态和互动方式上的多样化,但是信源真实性和价值性得不到保障。这给掌握大量优质内容资源的出版机构很好的机会。”
社群黏合
深化互动
“有些书买了以后,读到一半就不愿再读了,但花了钱又舍不得删,只好留在APP里。”大学生周昕说。各类读书软件充斥屏幕,但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良莠不齐的内容,还是让数字阅读变得浅尝辄止。
网易蜗牛读书APP以“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为特色,超过一小时可以选择购买阅读时长,改变了按单本书付费和按章节付费的传统付费模式。
使用过蜗牛APP的周昕说:“这样不仅看书的试错成本降低了,还能督促读者养成好习惯。阅读之外,我们还可以在‘问答区’和其他人交流。”据统计,上线一年多来,该APP累计读者数量超过800万,全平台书籍在读率达97.5%。随着音视频功能的加入,用户在使用相关模块时可以插入相关音视频,以更好地进行互动。
“演讲高手私教课”“少年宇宙课”“给孩子的博物学”……点开少年得到APP,各类针对7—15岁青少年的付费课程琳琅满目。得到系列APP主打知识服务,用户通过订阅专栏、付费音频、电子书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内容。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说,社群建设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途径。
由于《罗辑思维》脱口秀的影响力,得到APP推出之际聚集了大量的《罗辑思维》忠实粉丝。在这些早期用户的带动下,得到APP起初就带有互动社群的属性。而随着社区平台的开放,一批有着相同爱好的用户聚在一起,针对同一内容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APP的社群属性进一步增强。社群建设提高了用户活跃度与用户黏性,而用户生成内容也给得到APP提供有效反馈,督促产品不断优化内容质量。张晓霞是得到APP的老用户,她说:“社群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人期待从不同观点观念的碰撞中开阔视角和眼界。”
“数字出版行业未来将有更多‘内容+服务’的知识付费模式和产品形态涌现,在经历市场试错之后,或昙花一现或得以留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强调内容深耕,不仅仅是指内容有深度、有价值,更需要将优质内容以用户更喜欢、更需要的方式予以呈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