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8年第8期

在线时代信息过滤的问题及应对

解晓东
2018年08月06日13:49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当前,我国已处于信息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在信息爆炸成为常态的当下,或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或出于个人价值观的判断,或出于组织自身的定位与原则等原因,信息过滤作为传者的首选方案,将“无效信息”进行筛选和剔除,将“有效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了信息过滤失败及信息过滤过度等问题,出现了私人定制下的“信息干扰”和“信息茧房”。如何加强和改善信息过滤,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了信息过滤中存在的问题,从传者与受众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过滤失败;信息过滤过度;私人定制;信息茧房;传播学

一、信息过滤的现状及问题

信息爆炸时代,限于时空的局限,人们没有精力、时间和条件获取每天产生的全部信息。只有符合受众需求,容易被受众接收的信息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信息过滤应运而生,它通过运用一定的算法,借助相应的载体,从信息流中将受众需要的信息过滤出来,筛选掉受众不需要的信息。

口头传播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本就是信息过滤的过程,人们只关心自身所听、所看、所感受到的信息,并针对不同对象传递特定的信息。在互联网诞生前的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是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它们通过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将信息进行筛选,向受众传递部分信息。而在网络传播大行其道的当下,在线时代的信息呈现出复杂性、多样化、病毒式传播、数量庞大、易接收等特点,相应地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信息过滤失败

各类APP无休止的即时推送,浏览网页时突如其来的小弹窗,在马路上或地铁里随处可见的移动屏幕,观看网播剧前的长广告……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信息。某种程度上,人们从信息的发布者、主动获取者逐渐变成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庞大的信息量时常让受众找不到重点。

当前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本质没有改变,通过新闻价值标准筛选掉一些信息,呈现部分信息给受众。然而,互联网的介入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信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传播渠道,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承担着大部分信息的传播。如何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真正所需的信息,是受众和传播者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

纽约大学新媒体教授Clay Shirky通过研究过滤失败,准确地描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超载的问题。他说,受众之所以对“信息爆炸”感到焦虑,不是因为信息过多,而是由于信息过滤失败。①信息过滤失败归根结底表现在传者未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合适的传播载体,将精准的内容传递给具体的受众。

张小龙在2018年微信公开课上表示,当前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已将近10亿人。而2017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已拥有1000余万个公众号平台。对于微信文章应何时推送的问题,已有的多项研究观点不一。但究其根本,订阅号还是应根据自身定位,针对目标群体的不同属性等特征确定自身推送文章的时间。也可通过实证研究,分别在多个时间点推送一定数量的文章,根据用户参与度和文章的影响力等对传播效果做出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推文时段。必要时还应根据“推文高峰期”灵活调整推送文章的时间。

无论是微信订阅号还是其他信息发布主体,未能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内推送精准的信息给读者或用户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信息过滤失败。从传媒经济的视角来看,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信息发布者来说,错过了创造经济收益的最佳时间,也就错失了注意力经济。从新闻传播的视角来看,没能在大多数人需要获取信息的时间及时提供信息,这是传播者的失职。

(二)信息过滤过度

信息过滤过度实为信息过滤失败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容易导致私人定制下的“信息干扰”和“信息茧房”现象。

网易新闻客户端通过技术手段,能够监测到用户在网易新闻客户端搜索或浏览的内容,并默认这些内容即为用户所需内容,随后便多次推送相关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信息过滤的特征:新闻客户端将自身认为受众需要的信息过滤出来并推送给受众。但并非所有受众都愿意为此买账,甚至还可能认为这是“自以为是”的私人定制。受众可能出于临时需要对某则信息进行了搜索,此时接连不断的推送行为则成了变相的“信息干扰”。

对于新闻客户端源源不断地推送某一类信息的行为,用户往往会有以下三种表现:(1)真正需要这些信息且需要不断获取相关内容;(2)用户对这些信息的推送持可有可无的态度;(3)用户不再需要这些信息并表示反感。到底这三种情况占比如何,目前尚未有学者做过研究。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形式的信息过滤一方面影响了受众通过一方平台获取其他类型信息的权利;另一方面,即便受众对这些信息处于第一类反应,媒体一味地投其所好,也容易使得自身议程设置功能缺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完全依照私人定制,制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容易形成只适合于自身的“信息茧房”,从而忽略掉一些其他角色认同或需求下的信息,乃至国家大事。对此,新闻客户端除推送用户关注的信息外,还应根据自身的议程设置规律适当推送其他信息,避免绝对化的“私人定制”造成信息过滤过度。

二、如何应对信息过滤中的弊端

(一)构建有效信息过滤器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是研究信息或新闻的流通与通道的关系②的理论。信息过滤需要把关人在技术和人工两个层面,将对受众无用的信息,甚至垃圾信息进行剔除,筛选出对受众有用的信息。这具体可通过过滤器来实现。

而目前,有效信息过滤器则较为缺乏。人们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一则信息时,往往有一些广告排在消息列表的前列,这些信息对于搜索者来说通常是无效的。对于搜索引擎而言,比搜索功能更重要的在于其能否为受众提供精准的信息,让受众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再如,当人们在浏览网页时,突然蹦出的弹窗对受众来说同样也常常是无效信息,这些弹窗会转移、分散甚至扩散我们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办事效率。

《搜索引擎没告诉你的事》的作者伊莱?帕理泽提出了过滤罩的概念,它指的是“越来越懂我们阅读偏好的机器和兴趣社交圈将形成个人化的资讯过滤器,将我们的认知世界与真实世界隔开。它将导致我们越来越活在小圈子中,公共事务、公共议题的探讨与个人的交集不可避免地减少了”。③这与新闻传播最初的本意相去甚远,拉斯韦尔认为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它的实现必然不是依靠一个个小圈子、小时代。如此只会导致信息过滤过度,同时与当前我国所积极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在使用过滤器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的同时,还应该避免形成私人化的过滤罩和“信息茧房”,避免信息过滤过度。

(二)做大内容与强化功能

信息的有效与否与信息的长短以及所涵盖的内容数量无关,并非内容越少、形式越精简的信息越是有效信息。如果是垃圾信息,内容再少也会让受众觉得多余;而对于高质量的有效信息来说,哪怕字数很多也会收获读者的阅读量。解决信息过滤失败和信息过滤过度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做大做强内容。

当所有微信公众号都在某一时间段内推送文章,“内容”就成了用户选择阅读的重要标准。众所周知,微信早已不再是一个纯社交渠道,而是集对话、社群交往、商业盈利、休闲娱乐、个人网络空间经营于一身的网络平台。企鹅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微信已逐渐成为一种泛社交软件。微信“近年来整体关系已经从熟人社交向‘泛社交’转变,新增好友里面来自于工作环境的越来越多”。④

微信的功能性十分突出,它既是一个社交平台,可以聊天、交友、处理邮件,又是一个浓缩的网络空间,受众可以获取信息、看新闻、经营个人的“朋友圈”。2017年,它还推出了休闲和消费类的小程序。不同于先前的微店应用,小程序设立的本意不是以盈利为主,更多是出于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考虑。在内容方面,张小龙在2018年宣布即将推出微信公众号独立App,同时专注做微信线下生活。他曾说“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当一个产品具备功能性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时,自然会形成信息过滤,用户就会有选择地接触信息、发布信息和利用信息。

(三)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信息前置是Clay Shirky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解决信息过滤失败的一种方式。报刊的导读、新闻稿件的标题和导语、普通文章的提要、学术论文的摘要等都是信息前置的产物。它们的目的是把真正对受众有用的信息进行前置,使受众在阅读全文前,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然而从根本上来看,信息前置只能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则信息进行过滤,难以对所有信息起到效果。近年来,各种资讯类、新闻类APP数量迅速增加,传播渠道不断壮大,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多,知识鸿沟不断加深。当网络吸收媒体时,媒体在网络的图像中被重新创建。它通过超链接、闪烁的广告和其他数字形式注入媒体内容,并将内容与其吸收的其他媒体内容聚合起来。人们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若传播者没有精准地传递给受众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受众保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会下降。

因此,受众应当加强媒介素养,增强对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不为垃圾信息创造流量,不浏览、不恶意传播垃圾信息及个人隐私信息;不依赖、不盲目相信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多根据实践经验及所学判断和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主动接受,且自觉应对在线时代信息过滤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所谓“信息化”指的不光是我们目光可及的现象,如计算机数量的增加,信息技术产业的发达等,它更需要我们从实践层面发现问题,探究原因,从理论层面寻求解决办法,再回归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有着“互联网女皇”之称的Mary Meeker是华尔街资深证券分析师,她在2017年《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称,全球移动用户平均在手机上安装33个应用软件,每天平均使用12个应用软件,80%的事通过3个应用软件来处理。⑤在信息化社会中,应用信息本就是做减法的过程,只有从数量庞杂的信息量中找到自身所需的内容,才能真正获取并应用信息。

平衡信息过滤之间的关系,既不要过滤失败,也不要过滤过度,应考虑时代的需要,以及时代对个人的需求。医学上的“对症下药”,经济学上的“精准营销”,新闻学上的“私人定制”都可给予我们借鉴与思考,大众传媒应学习它们的精髓,通过合适的传播渠道,由特定的传播者将确切的信息传递给细分的受众。

注释:

①MATT ASAY.Shirky: Problem is filter failure, not info overload[EB/OL].https://www.cnet.com/news/shirky-problem-is-filter-failure-not-info-overload/.

②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9.

③仇勇.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V.

④王惊梦.2017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8.89亿月活跃用户 1000万公众号[EB/OL].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170424-8f9569e1.html.

⑤Biz Carson.MARY MEEKER'S TECH STATE OF THE UNION: Everything happening on the internet in 2017[EB/OL].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2017-internet-trends-mary-meeker-full-slide-deck-2017-5.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