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8年5月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百年回望

白润生
2018年08月06日16:02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简洁的文字全面精辟地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百余年的发展史:1905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诞生;20世纪20年代,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少数民族文字现代报刊多元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全面勃兴;1966-1976年,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坚韧探索;20世纪80-90年代,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体系形成。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百年;回望

 

一、1905年: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起点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叶,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出版了用蒙古文、藏文、朝鲜文、维吾尔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排印的报刊。这批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承载了当时的先进中国人关注少数民族命运、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婴报》(蒙古文与汉文合璧),是中国内蒙古地区第一份蒙古文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它由贡桑诺尔布创办于1905年,4开,隔日刊,石印,社址在内蒙古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喀喇沁右旗王府崇正学堂内。该报以“启发民智、宣扬新政”为宗旨,主要刊载国内外重要新闻、科学知识、内蒙古各盟旗政治形势的动态及针对时局的短评等。该报在辛亥革命前后停刊。此后出版的蒙古文报刊还有《蒙文报》(1907)、《蒙话报》(1908)等。

《西藏白话报》(藏汉合璧)是中国最早的藏文报刊,创办于1907年,其创办人是清廷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该报为旬刊,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主要内容有西藏新闻、内地新闻、国内外新闻及科技报道等,期发三四百份,还有很多读者“自来购阅”。

继《西藏白话报》之后,中国东北地区出现最早的朝鲜文报刊《月报》,其宗旨是向朝鲜群众进行反日启蒙教育。此间尚有《大成团报》《韩族新闻》《新兴学友报》《延边实报》等朝鲜文报刊陆续出版。

在中国西北地区,《伊犁白话报》是新疆地区辛亥革命时期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该报1910年3月创办于伊犁惠城,由冯特民主编,用汉、维、蒙、满4种文字出版,汉文铅印,满、蒙、维等文字油印。该报设有《摘登来函》《转载专件》《演说》《爱国话历史》《本省新闻》《译报》《杂俎与闲评》等栏目,报道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消息,并向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教育,内容丰富,文字新鲜活泼,深受读者欢迎。除在新疆发行外,该报还远销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其影响之广、印数之多,在少数民族文字报纸中首屈一指。1911年11月被时任伊犁将军志锐勒令停刊。

在西北,同期出版的还有《新报》《伊犁日报》《觉悟》《自由论坛》《解放报》等维吾尔文报刊。

民国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有《蒙文大同报》《蒙文白话报》(1915年更名《蒙文报》)《藏文白话报》《回文白话报》等。此外,还有“大总统登记在案,由内务部发行”的《新闻》和由西北筹边使署主办的《朔方日报》等蒙古文报刊。

这个时期中国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有二三十种。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出现,打破了汉文报刊一统天下的格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在辛亥革命前后参与社会政治道路探索的积极性。

二、20世纪20年代:少数民族文字时政期刊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时事政治期刊开始兴起,并以内蒙古、东北地区最多。蒙古文期刊有《蒙旗旬刊》《蒙古》《祖国》《绥远蒙文半月刊》《绥远蒙文周刊》《蒙文周刊》等。其中《蒙旗旬刊》较为著名。《蒙旗旬刊》(蒙汉合璧)于1924年4月编辑发行,以“牍启蒙民知识,促进蒙旗文化”为宗旨,着重报道蒙古族各种改良事宜、蒙古族教育设施,以及办实业、兴交通、启发民智、兴修寺庙、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等读者关心的事件。该刊于1931年终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少数民族先进知识分子出版了《蒙古农民》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期刊。《蒙古农民》由1923年冬在北京蒙藏学校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蒙古党支部主办。它是农工兵大同盟的机关刊物,以辛辣、通俗、流畅的文笔向广大蒙古族劳苦大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指出蒙古民族求解放的正确道路,既具有蒙古民族特有的风格,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该刊于1926年被迫停刊。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时事政治期刊,除《蒙古农民》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机关刊物《内蒙国民旬刊》(1925年)、内蒙古大同盟机关刊物《农工兵》等。

三、20世纪30-40年代:少数民族文字现代报刊的多元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发展时期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创办的、国共两党与敌伪创办的、中国人与外国人创办的,以及境内外创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共存,数量、种类增多,蒙、维、哈、朝、锡伯、满、俄等7个民族有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尤以蒙、朝、维、哈、锡伯等5种文字的报刊比较发达,并已具有现代报刊的性质和办报规模。

内蒙古、东北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有了新的重大发展。1935年《新疆阿勒泰》创办,这是中国第一份哈萨克文报。后来更名为《察布查尔报》的《自由之声》也创刊于这个时期,这是中国的第一份锡伯文报。这两种报纸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新文种成员,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发展。在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也发生在这一时期:1936年,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创办的《新疆日报》(先以维、哈、俄文,后以维、汉、蒙、哈等文字出版)和1947年创办于王爷庙(今乌兰浩特)的《内蒙自治报》(9月1日起正式成为中共内蒙古党委机关报),是中国最早的省(区)级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它们的创办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进入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此外,不同文种、不同刊期的铅印、石印、油印的省、地、县各级机关报相继创办,特别是地方性少数民族画报《蒙汉联合画报》《内蒙古画报》面世,满足了文化水平低、识字不多的农牧民的需要,受到他们的欢迎。

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了更多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外国人在中国创办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始于19世纪末叶,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增多,其中朝鲜人在东北、华东、华中、华北均创办了一批朝鲜文报刊。这些报刊尽管创办目的不同,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兴起与发展,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在标题制作、版面编排、图片摄影及新闻通讯写作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少数民族文字的马克思主义时事政治期刊逐步增多,实现了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字时事政治期刊兴起于20年代,而具有比较明显的现代意义的期刊则是进入30年代以后。这其中有蒙古文、朝鲜文期刊,也有回族民众和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越文期刊,其中办得好、影响大、较为著名的是马克思主义时事政治期刊。1935年,新疆最早传播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刊物《反帝战线》(汉维文版)创办于迪化,其发刊词指出,它是“建设新疆过程中思想和理论的唯一正确领导者”。其1942年被迫停刊,共出汉文版55期、维吾尔文版8期。

这个时期,朝鲜文马列主义时事政治期刊也增多,比较著名的有《延边通讯》《民族工作通讯》《农民的喜悦》《新农村》等。其共同特点是重视党的建设,致力于提高党员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

四、20世纪50-60年代:民族地区民族文字报刊的全面勃兴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进一步发展阶段。1950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到21种。195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各少数民族地区凡有条件的就应创办民族文字报纸”,“少数民族地区的报纸,应注意宣传民族政策,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的指引下,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上都有了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如《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新疆日报》(维、哈、蒙文版)《西藏日报》(藏文版)《延边日报》(朝鲜文版)等等,形成了多层次的党报系统。从1957年开始,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事业在曲折探索中仍有新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前后,有文字的绝大多数中国少数民族均创办了自己的民族文字报纸,除蒙、藏、朝、维、锡伯等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外,这个时期又有柯尔克孜文、傣文、景颇文、傈僳文、壮文等报刊相继创办。从地域上讲,从中央到地方,从首都到边疆,尤其是民族地区都有了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有些县出版了一种或两种报刊。

这个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版式呈现新的特点:民族文与汉文合刊。报纸有民文与汉文两个报头,第一版由民族文汉文分别出版,二、三版则是汉文版,如《喀左县报》和《阜新蒙古族自治报》就是蒙、汉文合刊的,虽然这种形式留下了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初期的印记,但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形式。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版式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创办的报纸一般都是“民文与汉文合璧”式,如《婴报》。接着,是民族文字报纸与汉文报纸分刊出版,民族文报纸基本是汉文报纸的译报,或者说两者的内容大同小异。这种分刊形式,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一大进步。

五、1966-1976年: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坚韧探索

“文革”的1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事业特殊发展的年代。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文字报纸,除了以民族文字印刷发行外,已无特色可言。虽然如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团结政策还是保障少数民族文字报业实现了新的发展。《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从1966年起增加刊期,成为每日出对开4版的日报。《乌兰察布日报》蒙古文版创刊于1971年7月1日,以16开小本式出刊,后改为32开“文选式”的周刊,1976年4月25日改为隔日刊,初为蒙古文4号字,1985年先由1、4版,后扩大到2、3版,全部改为5号字。少数民族文字《参考消息》1975年8月1日创办哈萨克文版,1973年4月1日创办蒙古文版,1975年向全国发行。

六、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体系的形成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事业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叶,中国共有用17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84家,用11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期刊153家,各种油印和内部出版的苗文报和布依文报等还没有统计在内。这些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分布在13个省(区),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地区、多种类、多种文字的民族报刊体系。2003年底,中国共有用12种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88种,分布在11个省(区)。2005年底,中国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共用13种文字出版;有223种民族文字杂志,共用10种文字出版。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自治区形成了以首府为中心的辐射状的民族报刊网。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地区、多种类、多种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为丰富。

这一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时效性增强,信息量增大,更加注重针对性、服务性,注重重大宣传报道策划。如《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着力针对本地重点工作开展宣传报道,办出了《草原曙光》《民族团结进步》《致富之路》等一批享有一定声誉的周刊、专栏、专页。《伊犁日报》把基层报道作为重点,记者深入农村改革一线去撷取生动的事实,反映了基层改革的进程和成果。《西藏日报》1999年为配合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纪念活动,组织4个小分队采访雅鲁藏布江沿岸30个县,充分、生动地反映了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呈现了繁荣发展的全新态势。

总之,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是中国民族地区最贴近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新闻媒体,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些特殊的报刊,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种类趋于齐全,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将发挥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白润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顾问。

[说明:本文已全文译成英文发表在《中国民族》(英文版)2017年4期,中文版发表在《新闻论坛》杂志2018年第1期,本文转载自《新闻论坛》杂志]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