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盾先锋》:生动诠释“不忘初心”
我国首部反映非公企业党建题材的影片《红盾先锋》7月8日在全国城市院线公映。该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甘肃大河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杨真执导,由立平、窦凤琴、王建飞、马亚楠等人主演,历时4年打造完成,并荣获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电影《红盾先锋》制片人何伟介绍,影片《红盾先锋》作为我国中小成本电影,不仅积极走出了一条主旋律电影的突围之路,而且也为拓宽电影题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填补了我国非公企业党建题材电影的空白。
据介绍,该片以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之间的5年时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时代背景,主要讲述了“隐形党员”和“口袋党员”在退居二线的工商局原副局长李仁民的感召下重回党组织怀抱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基层共产党员坚守信仰、清白做人的质朴形象。影片艺术化地反映了我国非公企业从排斥党建工作到自觉开展党建工作的历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的实践经验,在今天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时代需要 情怀呈现
“艺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据了解,影片中的主人公李仁民的原型人物是党的十八大代表权有让,他是甘肃第一批被派驻非公企业的党员干部,和他一起派驻企业的还有许多工商干部,从进驻非公企业的第一天起,他们面对的困难真可谓如山峦般沉重,但他们迎难而上,赢得了非公企业员工的爱戴和拥护,在非公企业党建这块土地上开垦播种,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权有让的先进事迹被总结为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有让模式”“有让精神”。
谈起电影《红盾先锋》的创作,何伟告诉记者,在信仰缺失的时候,人们迫切需要回归初心,这个时代有许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迷失在金钱和权力之中,思想浮躁,将娱乐和享乐当成生活的重要部分。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讴歌英模,艺术化地传播正能量,是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使命,文艺工作者要肩负一份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
“截至目前,电影《红盾先锋》票房收入只有34.2万元。”何伟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明白,这部影片可能会赔钱,但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为了一种情怀,影片毅然诞生于它的故事发源地革命老区甘肃庆阳,具有浓郁的陇东地方色彩。
尊重事实 真实动人
“尊重事实,力求真实”是导演杨真的拍摄准则。在拍摄之初,杨真曾多次前往庆阳,与影片原型人物交谈,查阅我国关于非公企业发展的诸多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影片时代背景。
据介绍,《红盾先锋》是一部“小大正”题材影片,不忘初心,真实动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该片通过一个普通的基层共产党员的事迹,彰显了主人公在新时代背景下朴素的信仰之美。在叙事手法上,摒弃了传统故事片的故事结构,采用轻松、温暖、感动的叙事手法展开剧情,使剧情在党建指导员李仁民和民营企业老板高成两人的“博弈”这条主线中推动前进。同时,影片中王伟、高小菡、张子凯3人的恋情,团伙造假,厂房救火,“口袋党员”张子凯和“隐形党员”赵明发回归党组织等戏剧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画面。
何伟告诉记者,在4年漫长的筹备、拍摄、制作、发行过程中,电影《红盾先锋》诸多主创人员都怀揣着对信仰的敬意、对影片的热忱而辛苦地工作,《红盾先锋》剧组在展现共产党人信仰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对于职业的那份信仰和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饱满 彰显信仰
“坚守信仰挑重担,清白做人民心暖。”这是电影《红盾先锋》主题曲的一句歌词,谈起该片的创作初衷,电影《红盾先锋》编剧苟飞燕感慨地说:“影片主人公李仁民身上蕴含了一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坚守信仰、清白做人,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谋复兴,这与党的十九大精神非常契合。这份初心和使命穿越时空,让我们得到感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继续迈进。”
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由立平看来,电影《红盾先锋》叙事流畅,人物形象塑造得很饱满,影片通过许多朴素而深刻的细节,很好地展现了主人公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芒,彰显了信仰之美,凸显了党性和人性的光芒,在当前正值学习和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背景下,该片的上映,意义重大。
“坚守信仰、情动高原、感知中国梦。”杨真介绍,这是他导演生涯中执导的一部特殊题材的电影,创作难度较大,影片的戏剧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主人公进入民营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这是一个新鲜事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如何让主旋律电影富有商业表达和艺术感染力就成为他追求的方向。
据介绍,影片《红盾先锋》自始至终以坚守信仰作为主题,影片在主人公平凡的事迹中凸显着党性和人性的光芒,让深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自然地从电影的画面中展现出来,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彰显了主人公朴素的信仰之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