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版深夜食堂"网上蹿红 《人生一串》烤出人生

祖薇
2018年08月09日06:53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生一串》烤出一串人生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儿了一点儿,寻找了一些更别致的味道……”《人生一串》是最近这段时间最火爆的纪录片。节目组走访了全国32个省市、近500家街头烧烤摊,最终将镜头对准了其中的27家。这部六集纪录片在B站刚刚结束第一轮首播,播放量已超3400万,豆瓣评分高达9.0分。网友纷纷感叹,《人生一串》拍出了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然而这部纪录片刻意回避了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把焦点投向了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这又是为什么呢?

  没有北京的烧烤 却有人生的一串

  《人生一串》的制片人王海龙是旗帜传媒的总经理。2016年,他计划为公司开发一档独立的美食节目,但是具体做什么,还没想好。于是他找到了好友陈英杰。陈英杰在央视工作,多年从事纪录片的拍摄。两人喝着小酒撸着串,灵光一现决定为烧烤拍部纪录片。

  烧烤是热门话题,市场上却从未见过以此为主题的纪录片。前人不做当然有不做的原因。比如从题材上来讲,烧烤的形式千篇一律,看上去十分相似,不像八大菜系从食材到调料再到刀工各有各的讲究;再比如拍摄技巧上,烧烤摊的环境——黑夜、烟火、街头、人声嘈杂、面红耳赤……很难与唯美扯上关系。

  陈英杰为自己的纪录片定了标准:第一,片子要拍出食欲,不然就是失败。第二,选店必须包含两个硬指标——街头、老店。“不要那些现代化的连锁店。那些看起来比较高级的店,没有我们要的那种市井烟火气。”陈英杰解释道,“一开始我们为追求烧烤的街头气质,对店铺的要求很苛刻,比如‘头顶带棚子的一律不要’。后来发现露天大棚或路边摊已经成为烧烤江湖的濒危物种,才稍微放宽了标准。”至于老店是因为,“老店经营时间长,容易有故事。食物的口味也经过了时间检验,不太会出错”。其实还有一个对分集导演的录用标准,“之前有纪录片的拍摄经验,但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主题的,以及能够适应《人生一串》所需要的灵活表达。”

  耗时三个月做完前期文案后,陈英杰带着六个导演组跑了全国32个城市的500多家烧烤摊铺。一路走下来,他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名字和装潢特花哨的店一般都不太行,要找那些名字比较朴实的,什么老五啊、单四啊,这说明这家店是有些年头的,“早先那时候的人没那么讲究,能做到现在,凭的就是真本事。”从这些老店中,陈英杰又精选出27家,其中包括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红柳烤串、广西百色的炭烤猪眼睛,它们大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有些甚至位于偏僻的乡镇、农村,基本和一线城市绝缘。

  当北京青年报记者问及为何没有选择北京这样一线大城市的烧烤店时,陈英杰说:“一线城市食物已经被同化了,高档装修的店铺也很难找到人与人之间那种熟络和亲昵。所以,要拍就去食物的始发地拍,那里的烧烤摊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

  节目上线后,王海龙和陈英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不用第一,拿到B站纪录片第二就行”。但是很快小目标就被撑破,《人生一串》第一集和第四集目前牢牢占据着B站纪录片月排行前两名。“观众很喜欢,我们很高兴。但内心也深知,不是节目有多么的精妙,观众喜欢的不过是那别样乡愁”。王海龙分析,“城市化会消融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包括那些即将回不去、今后不再来的街头烟火气。有些动人的东西走得快了些,留个念想”。据介绍,《人生一串》拍了一年,到播出时500个烧烤摊有近一半已经歇业或拆迁到了其他门面。

  关于一串

  一入烧烤深似海

  拍个撸串,能拍出六集来吗?答案当然是——能。六集纪录片里,我们从肉类到蔬菜、从正常到暗黑、从山上跑的到水里游的、从东北方言到广东普通话、从坐店到行商,应有尽有。看似简单的烧烤也在大江南北、街头巷尾间演绎出十八般武艺,三百六十个门派。真可谓“一入烧烤深似海”,任你在酒池肉林里翻过跟头打过滚,也未必能在小小的烧烤摊前从容自若。

  不信你看第二集《比夜更黑》。

  辽源的蚕蛹烧烤。一炉炭火,蚕蛹被烤得焦黄发亮,酥脆爆浆。除了穿串火烤,摊主还有另外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那就是用锡纸烤。出炉以后可以放入更多的调料,为了心动的口味,根本不考虑蚕蛹的感受。等到秋天,躲过一劫的蚕蛹成年了,变成了东北人常说的扑棱蛾子,但在烧烤面前,变身的蚕蛹仍然插翅难飞,烤蛾子比烤蚕蛹更惨烈,拔掉翅膀穿成一串,先大火让外皮酥脆,再文火煎熬内部。这个场景让爱吃者口水四溢,让胆怯者遍体生寒。难怪胆小的摄像大哥在摊主热情的邀请下,把摄像机摇成了拨浪鼓。

  至于广东的烤田鼠,诚如片中所说,“烤田鼠许多人绝对没吃过,但谁都不能保证广州人吃没吃过。如今广州人在暗黑烧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什么能让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闻风丧胆?答案就藏在烧烤摊前的笑容里。”这话果然没错!

  与这些暗黑料理相映成趣的是食客们豪放的吃相。啃羊蹄儿的,“你最好放弃矜持,变成一个被饥饿冲昏头脑的纯粹的人,眼里只有一条连骨的大筋,在嘴里旋转、跳跃,逼着你一口撕扯下来,狠狠咀嚼,再灌下整杯冰啤,‘嗝……舒服’”。

  按说这些吃相不好看、油腻、青春痘、胡子茬、没有整形美白过的牙……但和烧烤放在一起,却突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它们刺激着我们的视觉,激发着唾液分泌,怂恿着胃部加速蠕动,合谋着给大脑传递着信号——“饿”“很饿”“饿死了”“救命啊,给我几个串!”

  关于人生

  烧烤的烟火气重 江湖气也重

  “一串”烧烤,能撑得起“人生”那么沉重的词吗?事实证明,烧烤摊都是有故事的。

  宜昌的“茄子妹”和隔壁的“生蚝哥”相识相恋。结婚之后,小两口一起经营烤茄子的小摊。回忆起两人故事时,“生蚝哥”突然就红了眼圈,又不好意思地赶紧擦掉,笑着对摄影师说“这段剪掉别播”。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万籁俱寂的夜,小二哥终于有空跟自己的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心事。

  哈尔滨嘈杂的烧烤摊前,皮肤黝黑的军哥打趣着问:“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扬州的“商老三烧烤”,最早是扬州中学附近唯一的烧烤店。那时候一放学,学生就乌泱泱往那儿跑。有人推算,至今“商老三烧烤店”里吃出来的博士应该不下一百。“商老三”记性也特别好,现在还能一口说出十年没见的学生叫什么名字,外号是什么。

  福州摆流动烧烤摊的夫妇,有点强迫症,各方面要求极高,直追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平。导演陈英杰不明白,“做得这么好为啥不盘个门面固定下来?”摊主的回答是“一直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店面”。

  烧烤的烟火气重,江湖气也重。

  阿龙哥面相看着有些凶煞,光头,一身黑衣,蹲坐着说:“我的烧烤店是自己打出来的。”

  哈尔滨的烧烤老板也是“死过几次”的人了,如今,他喝着酒念叨着,“哎呀,终于一步步走过来了”。

  烤虾球的武汉大姐,下岗后本来是卖水果的,生意一直不好。摊子旁边是个很火爆的温州人烧烤摊。温州人的小孩一直被本地孩子欺负,大姐很护着那孩子。那家人回老家的前一天,跟大姐说,要是能在一天里学会烧烤,就把手艺全教给她。从那天起,大姐干了20多年烧烤。

  摄制组为《人生一串》制定的配方是,“70%的食物,20%的人,10%的事”。故事可以讲,但不刻意煽情,所以,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一边撸着串一边说着话,说着说着就走了心,就有了人生感悟。这是《人生一串》最好看、最带劲儿的地方。你说,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烧烤?也许,这就是答案,“这里有嬉笑怒骂,柴米油盐,人间戏梦,滚滚红尘。”

  关于影响

  串起来的网友 串起来的脑洞

  《人生一串》把自己的第一次献给了B站。对观众们来说,B站之于《人生一串》,就像烤串上的那把孜然。各种脑洞大开的弹幕,搭配稳中带痞的旁白风格,一起构成了奇妙的观看体验:

  有人感叹:按照《人生一串》的标准,我根本没吃过烧烤。

  有人爆料:看得实在太饿了,我把家里仅剩的一板健胃消食片吃了。

  还有人在弹幕里直接“撩”节目组:

  旁白:如果时间倒转,在它们还是青虫的时候,能否度过一个远离烧烤的童年呢?

  弹幕:不能,不可能,不存在的。

  旁白:六个人,安排一哈。

  弹幕:安排一下!安排上了!

  旁白:最好吃的烧烤永远都在我家楼下。

  弹幕:我家楼下的烧烤摊早没了,有的只是马路和汽车。

  最有趣的当属第一集抓猪的镜头,并没有旁白,但丝毫不妨碍网友们即兴创作。网友们把自己好友、闺蜜的名字发在弹幕里呼啸着冲过屏幕“×××快跑”“×××冲啊”“×××别叫了”“×××有人要吃你了”……戏谑着好友,娱乐着自己。

  近几年才接触弹幕文化的陈英杰,并不担心弹幕对纪录片的影响。“这是一个把观众的反映,放到台面上来的过程,弹幕又给这个节目增加了新味道。”尤其是每集最后满屏的“多谢款待”,看得人泪目。于是,在最后一集的片尾谢幕时,他专门写了这样一段台词,向B站的观众们致敬:这个夏天,我们因为烧烤相遇相识,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