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6期

回归自然:文艺作品播音中的情感把握

——以广播文艺播音获奖作品《长征路上诗与歌》为例

肖洒 赵辰辰
2018年08月14日10:00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回归自然,是文艺作品播音中情感把握的理想追求。返璞归真的情感把握方式主要有:“情”与“景”有机交融,“虚”与“实”相得益彰,“真”与“新”和谐统一,“播”与“做”齐头并进,“诚”与“实”肝胆相照。播音的情感体现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播音员由内及外修养的展现。

【关键词】情感尺度;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真新统一

“播音员是运用有声语言及副语言上镜出声、驾驭节目进程的人。”[1]播音员不仅要擅长新闻播报,而且要精通专题、文艺等稿件的播音。特别是在文艺作品播音的过程中,播音员除要遵循播音创作中理解、表达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把握好文艺作品情感表达的尺度,不露痕迹地打动受众,让受众的感情随之跌宕起伏,从而完成对文艺作品的二度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是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载体得以呈现的。内容总要以一定的表现形式传达,在“一定的表现形式”中,就有技巧的存在。中国播音学的奠基人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其一是学习阶段,可以叫做‘刻意雕琢’阶段;其二是熟练阶段,可以叫做‘回归自然’阶段。不经‘刻意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形态,长期‘自然’下去。”[2]张颂教授对播音的这种深刻理解,不但概括了播音中掌握技巧的过程,更指出了播音两个阶段的意义。不经过学习,便不能进入创作。技巧掌握的理想境界应该是返璞归真、大巧若拙,虽经刻意雕琢却不留一点儿痕迹,从而为文章内容锦上添花。

获得河南省播音主持作品奖一等奖(2016年度)的广播文艺节目《长征路上诗与歌》,就灵活运用了文艺作品播音中情感表达的各种技巧。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具体的探讨。

一、“情”与“景”有机交融

广播文艺作品中的“景”并非自然之景,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情景,它是播音员通过对文字的具体感受和深刻理解,再加上自己日常所见所闻的生活积累后,用有声语言把文字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综合信息编码,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为作品服务的“意境”。

《长征路上诗与歌》以毛泽东在红军长征途中创作的著名诗词和《长征组歌》的代表曲目为主线,以播音员深情投入的朗诵,加之根据诗词改编的歌曲演唱来再现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千难万险争取胜利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中华民族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底色和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篇文学作品的播音,就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比如“在红军翻越最高的雪山——海拔5000多米的党岭山时,由于雪大风急,很多战士一坐下去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红四方面军兵站部部长吴先恩一路看到许多冻僵战友的遗体被大雪掩埋。在一个雪堆里,只见一只胳膊高高举着,拳头紧握。他掰开一看,里面竟是鲜红的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同志们都默默地低下了头。吴先恩说:‘志海同志,你的党证和最后一次党费,我一定转交给组织。安息吧!兄弟!’”这段文稿中,既有场景描写又有人物描写。在播音创作情感技巧处理的时候,播音员先是用缓慢、低沉的声音讲述红军翻越雪山时的艰难险阻。接着提高音量,讲述看到雪堆的情景,尤其在“只见一只胳膊高高举着,拳头紧握”处,不仅加快了语速,也提高了发声位置,营造紧张情绪。之后,自然转换到吴先恩的角色上,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兄弟”,混入胸腔共鸣,以低沉、略带哽咽的语气说出,强化了悲痛交加的感受,以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长征路上诗与歌》于2016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23周年纪念日当天播出,并在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节目播出后,受到听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24小时阅读量达1500多次,网上精选留言百余条:“用心之良苦、用情之真切、用声之壮美,正能量十足的现场教材!致敬长征!致敬艺术家!”“感谢播音员精彩的演绎,让我们不忘长征精神,不忘一代伟人,继续新的长征,实现伟大中国梦!”

二、“虚”与“实”相得益彰

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这样阐述:“虚声是指声轻气多的声音,而不是指完全的气音。”[3]

“虚声”与“实声”是相对而言的,有声语言的表达讲究虚实结合。在播音创作中恰当地运用虚声,有利于内容主题的揭示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同时,在文字语言中经常会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为了充分展现这种意境,在广播文艺作品播音创作中,播音员也经常会利用虚声与实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和景物的微小变化。这些播音技巧,不但丰富了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而且为深化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长征路上诗与歌》中:“经过激战后的娄山关,遍地硝烟、血流成河。夕阳中,红军的旗帜猎猎飘扬、格外鲜红。毛泽东缓步走上山巅,遥看远处苍茫如海的山脉和映红天际的夕阳,慢慢吟出这首《忆秦娥?娄山关》。”这段描写讲的是1935年1月中旬,蒋介石调集国民党中央军两个军,以及川、滇、湘、黔四省地方军队,围剿红军的情形。面对险境,红军一举击溃黔军在习水的堵截部队,占领桐梓,直奔遵义的北大门娄山关。这场战斗,红军虽以胜利告终,却死伤惨重。然而,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毛泽东却展现出从容不迫的恢宏气度和博大胸怀。所以,在处理这段文稿时,播音员先是以虚声为主,深情地讲述,营造出激战后冷峻与悲壮的氛围。随着“毛泽东缓步走上山巅”,逐渐加入实声,发音位置也随之提高,用渐渐明亮、坚实的音色表达出一代伟人面对困难从容不迫的恢宏气度,以及红军跨越雄关漫道、踏平艰难险阻的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心。这样“虚实结合”的处理,不仅让听众明白了该段的意思,更能使其感受到故事背后的含义,使听众的情绪也随着播音员的讲述而递进。

三、“真”与“新”和谐统一

广播播音中的“真”,不仅体现在真实再现文艺作品原貌方面,更体现在播音员在创作过程中流露出的真情和真意。而广播文艺作品播音中的“新”,也有别于新闻播音中的“新”——新闻播音中的“新”,更多的是强调新闻事件的新鲜感;而文艺播音中的“新”,更多的是强调播音创作的时代感。

《长征路上诗与歌》虽然是以历史事件长征为主题,但在创作中却独辟蹊径,以长征途中毛泽东创作的诗歌《十六字令》《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为时间轴线,以几次在红军长征历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为原点贯穿全篇,同时,加入经典歌曲《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大会师》等,使诗与歌交相辉映、播与诵相得益彰,让听众从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中感受声音的魅力。整篇作品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流畅,音画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播音员从初期的压抑、悲愤到取得胜利的欢欣鼓舞,再到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铿锵激昂,可谓真情流露。通过重温红军长征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生命底色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人们在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也正是基于这种真与新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才使该作品在众多强有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播”与“做”齐头并进

作为一名成熟的播音员,掌握了关于气息和发声的基本技巧只是一个开始。只有让自己积极自觉地参与到采访、编辑、制作的全过程,才能与编创人员共同打造出精品。

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文艺节目,都是群体协作性的工作。播音员最终呈现出的优秀作品,是策划、记者、编辑、编配、制作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从写稿、采访到编辑,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效果都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好坏。因此,播音员要尽可能参与到各个阶段的工作中。这一方面,可以使采编工作与自己的播讲相衔接,尽量熟悉稿件创作的历史背景,有利于自己播讲;另一方面,能使自己早早进入稿件,从而及早调动情感储备。这样,播音时才会有对象感,内容把握才会准,情感把握才会真。

《长征路上诗与歌》这期节目从最初稿件的选题策划、文稿撰写到播音录制、后期编辑、配音制作,播音员都亲力亲为,每一句话都反复修改、每一段配乐都反复推敲。正是因为播音员将“播”与“做”融为一体,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所以在录音、制作时才能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使播音表达中情感技巧的运用既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又能准确表达出稿件的情绪。

譬如稿件“今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用脚步丈量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度,用行动筑起了一座座伟岸的丰碑”中,最初选用的是“用鲜血筑起了一座座伟岸的丰碑”,然而,只是“鲜血”二字还不能表达红军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经过几次讨论,播音员终于选定“行动”二字,它更能表达出红军战士排除千难万险勇夺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在播音中,“行动”二字是爆破音,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

再譬如作品《沁园春?雪》的朗诵,这首诗词是毛泽东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所以,播音员在处理这部分时慎之又慎,不仅反复诵读,更是找来多首背景音乐,寻求最契合的表达方式。最终,选择了廖昌永演唱的《沁园春?雪》的歌曲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并反复揣摩音乐与诗词的意境和节奏,把背景音乐中有跳跃的节奏凸显出来,和诗词的停顿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尤其是结尾部分,播音员在恢宏的音乐中结束朗诵,把情绪推向高潮。这样的处理,使得整个朗诵作品流畅大气,和背景音乐的结合浑然天成,既有游离播音之外的舞台美感,又不失广播的音韵美。

五、“诚”与“实”肝胆相照

罗曼·罗兰说:“真诚,只有最大的真诚,才能把人引向崇高。”成功的播音作品是播音员综合素质的良好体现,包括气质修养、文学修养、声音技巧、社会修养等。播音员要具备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要用自己的真诚、真心去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的情感去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和情感认知,实现对作品的艺术再加工和再创作。

慧于中才能见于形,诚于中才能开于外。播音员在创作文艺作品时,要富有激情,具有感染力,但在播音表达时又不能有任何做作,更不能用一种刻意修饰的语调、声音、形体语言去讨好听众,而要用一颗真诚坦荡之心,用自然、真诚的态度,使自己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并与稿件融为一体,借助情感因素做催化剂,来赢取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而这中间的关键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做到“入而不陷、淡而不离”。

在作品《长征路上诗与歌》的创作中,由于前期的稿件是播音员自己撰写的,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很多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先辈们开天辟地的大无畏精神,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革命情怀让他们无数次落泪,以至于在前期备稿时,播音员有时会卡壳,声音哽咽而播不下去。虽然这是播音员的真情流露,但是这种情况在播音中是要避免的。所以,播音员在反复诵读十几遍后,平复了心中的激荡,以饱含不舍、深情又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顺利完成稿件的播音创作。而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化的语言表达与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例如:“红军战士周广才在过草地时,看到树皮被啃光了、野菜被挖完了,只好和战友煮皮带充饥。他牺牲后留下的半截皮带,今天就静静地躺在重庆军史馆的陈列柜中。”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曾在许多媒体播出过,每当读到此处,总能让人想起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描写以及红军长征中的种种感人事迹。所以,在处理这段文稿时,播音员脑海中既要有情景再现,也要有冷静理智,时刻不离整部作品的大基调。于是,这一段播音员以实声为主,节奏稍快,一句连一句,把当时红军所处的恶劣形势以及作者内心的悲愤展现了出来。到了最后一句,却节奏放缓,语势平静,既把听众拉回到现实,又表达了缅怀先烈的情绪,同时,为另一位播音员的下一段播音做了一个很好的过渡。

总之,播音的情感体现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播音员由内及外修养的体现。优秀播音员的作品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播音中的情感“气场”来自于播音员对生活的满腔热情。这就要求播音员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播音技巧的同时,还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把握国内外形势,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对社会生活和群众的思想有真切的感受,准确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只有理解了节目稿件的内涵,才能激发起强烈的创作愿望,从而利用各种情感把握技巧,创作出符合节目主题、能打动人心、传播正能量的优秀播音作品来。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25.

[2]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30.

[3]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81.

(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