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青年报》新闻作品让“小蝴蝶”有了大效应

章红雨
2018年08月21日13:4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新闻作品让“小蝴蝶”有了大效应

  在传统报纸被唱衰的当下,《中国青年报》7月18日1版刊发的长篇通讯《我站立的地方》却产生了“小蝴蝶”大效应的效果。

  8月9日,《解放军报》5版刊发《屹立“祖国之巅”守望“精神屋脊”——西藏军区部队官兵弘扬艰苦奋斗牺牲奉献革命精神新闻调查》一文的开头说:“这个盛夏,随着一篇题为《我站立的地方》新闻作品的刷屏,边防营长余刚和战友们的戍边故事,令无数国人感动落泪。”

  一个新闻事实,引起两家主流报纸先后重点报道,足见戍边于西藏那个叫“陇”的地方的官兵,有着常人无法知道、知道后又为之动容的故事。

  那么,《我站立的地方》采写了哪些新闻故事?一口气阅读完这篇1.2万多字的报道,里面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生与死的故事,比如小战士古怒的牺牲。

  “2005年,19岁的古怒在巡逻途中摔下了悬崖,他的目的地是‘阿相比拉’——当地语言所说的‘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那里是一处湿气很重的陡壁,木桥和山石上生着青苔,下面看不见底。为防万一,过桥要一个一个来。古怒位于队尾,因此他可以看到聚精会神过桥的战友次仁珠杰所看不到的:山体滑坡的泥石流正从右侧滚来。古怒冲过去推开了次仁珠杰,自己却被石头砸了下去。他摔出不太远,人们找到他时,他仍有意识,但颅内出血,伤得很重。他死于归途。最后的痛苦挣扎中,古怒力气很大,抬他的两个人也差点出事。舍己救人的古怒被追记一等功,他穿过的军服进了团史馆。人们为他穿上新衣,把他葬在营区一公里外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永远眺望他的连和他的路。”

  谁说新闻是易碎品,易碎品产生的响声能有多持久?可是,好的新闻报道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往往让人始料不及。

  时隔20余天,《解放军报》根据《我站立的地方》线索刊发的《屹立“祖国之巅”守望“精神屋脊”》报道便是例证,那些发散于社会的影响也是例证。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我站立的地方〉刷屏之后……》报道对后者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

  该报道说:“《我站立的地方》及其不同改编版本被广泛转发。国防部、国家民委等众多中央部委和地方党政机关、共青团组织、大中院校和媒体在各自平台上推荐本文。八一建军节前后,辽宁《锦州晚报》以3个整版的篇幅连续3天连载本文。据统计,7月18日到8月9日,超过1.2万个微信公众号转发了《我站立的地方》,不少公众号的阅读量达到‘10万+’。文中提到的一个地点‘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一度成为微博热搜词。”

  此外,《〈我站立的地方〉刷屏之后……》还提到贵阳一位售楼员给《我站立的地方》报道中提到的一位军人打电话,问他是不是自己几年前接待过的客户,确认身份后这位售楼员激动地表示敬意。提到广东一位新闻主播读完报道后,“双眼含泪,忍不住想把这个感人群体的感人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提到湖北《长江日报》报道7月29日武钢三中地理教师张杰用《我站立的地方》给高三17班上了一堂“课本上没有的地理课”,课后班里42名学生集体给边防战士写信表示敬意。提到报道对象之一、陆军少校余刚近期接到太多的“骚扰”电话,曾在陇服役的多年以来“失联”的战友们又纷纷与连队取得了联系。

  什么是好的新闻报道?用《〈我站立的地方〉刷屏之后……》报道中提及的一位读者的话说,就是记者“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边疆的路!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边防军人的疼!用自己的笔替他们道出了荒无人烟无私奉献的苦”。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力量的!好的新闻报道如果与新媒体紧密结合,这种力量产生的影响力无疑会更加巨大,这便是《中国青年报》给《我站立的地方》报道配发视频、H5产品的初衷。

  在7分多钟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报道中多次提及的戍边军人杨祥国,这位30多岁的壮汉,由于常年负重巡逻,却拥有一条五六十岁的脊椎。说到自己的重庆老乡古怒,他说:“古怒说回来要吃‘小火锅’的。”可是这个“最不听话”、令他最不放心的古怒没有回来……杨祥国痛苦地垂下双眼的画面让人眼睛湿润。

  无疑,《我站立的地方》报道之所以令无数国人感动落泪,是因为它是记者用脚、用心、用情写出的。为其配发的短视频,是记者们追随戍边军人巡逻途中的直观写照,也为《我站立的地方》报道的多次传播增添了翅膀。

  互联网时代下,新闻报道需要文字的详细述说,更需要新媒体的立体化记录,两者结合很好的《我站立的地方》,因此产生了“小蝴蝶”大效应的效果。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