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要凉,你的博文存档了吗?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近日,运营12年的网易博客宣布将正式关停,令不少人唏嘘不已。曾经3年注册用户9000万,但如今繁华落尽黯然离场。一位博友说:这里存着多年的个人日记,看来要找个新地方存档了。
需要存档的,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回忆。之所以怀念博客,对个人而言,不过是因为这里记录了成长的轨迹、记录了一段回不去的青春,有文章被“加精”的欣喜、DIY个性模板的心血、点开“友情链接”的熟稔、和志同道合的网友争相“盖楼”的热闹。重新翻开过去写下的文字、转过的博文,那些烂尾的小说、煽情的杂记,或许“不忍直视”,却足够真诚。博客就如同一个记忆储藏间,如果永不关停,那些事件即便早已游走在艾宾浩斯曲线末端,但所有权仍属于自己;宣布停运,则提醒人们尽快为之另寻寄处,否则将被永久清空。
每一次“关停”,总会出现“XX时代落幕”的感叹。的确,在人们又一次喊出“博客的黄金时代画上休止符”之前,博客大巴、微软MSN、百度空间等红极一时的博客平台均已停止运营,惨淡维持的搜狐博客、博客网的首页头条文章更新时间也停留在2017年。但放在互联网发展的更大景深中看,前有电邮列表讨论组、论坛BBS积蓄人气,后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风头不减,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博客退出的失意与惆怅只是暂时的,因为它的边缘化与新产品的崛起相伴随,当后续的互联网产品接踵而至,人们的眼睛、双手与大脑将再一次被激活、被占用。
互联网“喜新厌旧”自有其道理。毕竟,纵说博客千般好,功能难免有短板。姑且不提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业态,微博,这一名义上的博客迷你版,也在很多方面走在了博客的前面。在社交领域,三言两语的表达乘上移动互联网的快车,更便于即时晒晒心情、发发信息,也便于他人快速浏览、点赞评论,容不得静下心来字斟句酌、洋洋洒洒。从传播效率来看,一条微博,有可能登上别人的主页;一个话题,或许会引起成千上万人评论参与。同是个人媒体,博客像是等待他人登门造访的兴趣圈,而微博则是完全开放的演说场,传播力不可同日而语。
何况,博客的功能已逐渐被其他产品“接管”。正如“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所说:博客的功能和价值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今天的微信公号、微博、快手、抖音等新一代的社交媒体之中。微博取消字数限制,可承载的表达姿态更多样,长篇宏论也并非不可;原创公号吸引了不少原先的热门博主,将各种观点与资讯定时投放到粉丝眼前;而豆瓣、果壳、知乎等产品深耕垂直领域,让不同兴趣的博客用户重新找到了交流的归宿。后来者居上,包含并优化了博客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博客并没有离场,不过是化作了新的形态。
从博客到微博、朋友圈与公众号,从博客时代的一亿用户到2018年的八亿网民,诉说着从拨号上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网络的发声场从未寂静,人们的表达诉求也从未衰弱。只不过,发言的平台更加多样、更加宽广,人们可以选择多种形式,用多种语态,表达多种观点。无论是絮语还是论文,无论声音还是视频,无限可能的网络,为人们创造了无限可能的未来。话筒在自己手中,是有板有眼、一展歌喉,还是闲话漫谈、只言片语,一切在我。
同样不变的是,人们对优质内容的期待。有人反感碎片化的信息、怀念博客时代的大块文章,有人直接跳过所有互联网产品、捧起了纸质书籍,到底什么载体更容易产出优质内容,或许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可以确认的是,人们既需要书本的宏大视野,也需要网文的生动侧面和微博的片段巧思,这样,深阅读与浅阅读才能相互促进,鲜活材料与深度理论才会相互印证。抓住这一点,未来的互联网产品或许能赢得更多用户。
这正是:博客将“凉”,网友休慌。产品迭出,内容为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石 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