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戏曲遇上网络:火了直播,活了文化

2018年08月29日10:1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小字号

  分享到: 由光明网主办,酷狗音乐、秀色娱乐协办的传统文化“活态”在身边——戏曲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戏曲界的知名演员、编剧,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文化界专家学者,网络直播平台代表,就如何运用网络直播的新媒体优势助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活态”传承建言献策。

  随着网络直播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如何在网络直播中对传统戏曲进行数字化的保护,让传统文化“活态”在身边,成为各大媒体网络直播平台以及业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惊喜——

  直播观看量可达千万人次

  今年4月,光明网开启“青春遇见戏”中国传统戏曲系列直播活动。在过去几个月,直播团队走访了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浙江等多个省市,采访了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河南豫剧院党委书记汪荃珍等戏曲艺术家,对京剧、山东梆子、川剧、沪剧、淮剧、豫剧、四川清音等十几个地方剧种进行了网络直播,直播累计观看量达1000万人次。

  “这些数字让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此前我们所有的稿子阅读量很难有一个准确和量化的数字。”让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感到惊讶的不仅仅是新媒体传播的力量,更惊喜于广大网友的反应——很多网友认为“画风清奇”,有的直言:“终于知道国粹有多美了!”

  作为一份以文化为特色的中央级党报,《光明日报》始终坚持文化担当和文化责任,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曲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报道。《光明日报》、光明网去年率先创新运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来宣传和传播非遗,推出了30多场“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总观看人数达3000万人次,让更多年轻网民很直观地认识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优势——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陆先高看来,网络直播与传统戏曲结合,既拓宽了传统戏曲传承、传播的渠道,又丰富了网络直播的内容,有效地扩大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的影响力,最大幅度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网络对于戏曲来说,确实有很多的好处。中国评剧院在剧目的创作、制作和宣传上,也十分重视思维的拓展和模式的开发。”中国评剧院院长侯红经过几年的实践,感受到了通过网络直播、新媒体传播戏曲的独特优势。

  侯红认为,网络直播不仅受众广、传播速度快,同时创造了新的观演方式,解决了普通剧场观众容量的限制,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拘泥于人数和场地大小。

  侯红也提到,网络传播戏曲在特定的角度上应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网络媒体人提出了特别严苛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新媒体的技术,更要提高艺术审美境界,才能从中辨别出对戏曲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有利的模式,避免错误方式对戏曲、对传统文化的误读误导。

  对此,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表示,从戏院到剧场,又到了网络直播间这个秀场空间中,希望各个项目团队针对戏曲,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过程中,还要注意尊重艺术规律,保持戏曲本色,保持对戏曲发展的敬畏之心。

  合作——

  需媒体、平台和业界三方携手

  如何在宣传传统文化艺术永恒魅力的同时,还要激活它内在强大的生命力?

  “戏曲是古老的,但不应该是陈旧的。”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看来,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需要媒体、传播平台以及业界携手探索。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在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市场化发展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一系列“传统戏曲数字库建设、数字化传播”的成功案例。比如,传统戏曲数字库建设、中国戏曲的数字化传播,以及邀请活跃于传统戏曲舞台的名角和大家走进直播室互动等,在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呈现方式的同时,吸引年轻受众群体,打造全媒体传播范式。

  杨燕举例提到,被很多人关注的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把古典诗词与戏曲唱腔相结合,共同传播,同时还设置了虚拟歌手与名家演唱。在她看来,这样的新形态就能够同时满足青年观众和老年观众的观看需求,这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因此,她认为,三方要关注动态,迅速更新信息,寻找联手的机会,为戏曲传承积极沟通、寻找创新的形态,助推中国文化形成“活态”传承,更好地走向世界。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