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CA时代媒体人要用好“微学习”
8月7日,人民日报18版党建周刊刊发《教学互动学用相长——黑龙江绥化市“三微”学习法小记》一文,对绥化市委创新理论中心组学习一事进行报道,充分肯定了“微学习、微课程、微论坛”的效果,并将之概括为“三微”学习法。这个“三微”学习法与时下流行的“微学习”又是怎样的关系?微学习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在融合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身处VUCA时代的媒体人应该怎样看待微学习,能否用好微学习?
说到“微学习”,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乌卡”。“乌卡”是英文词语“VUCA”的“音译”,VUCA一词近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继军事领域、经济领域应用后,教育培训领域也开始关注该词。到底啥意思?
VUCA是美国陆军战争学院针对20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世界所处环境的描述,指世界将处于“不稳定” (Volatile) 、“不确定” (Uncertain) 、“复杂” (Complex)和“模糊” (Ambiguous) 状态之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环境也出现了VUCA的特征,外部市场瞬息万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未来充满未知和变数,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时代颠覆。网友们给它起了个比较好听的名字:乌卡。这个世界越来越乌卡!
为应对乌卡的挑战,各行各业都在主动变革,媒体行业同样在行动。传统纸媒的没落早已起媒体人的警觉,《京华时报》《东方早报》的停刊更是震动整个新闻界。
媒体人加快探索互联网+的步伐,纷纷上马微博、微信、客户端,推出H5、直播、微视频,引入虚拟(增强)现实技术、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360度全景技术等,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型,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乌卡时代的媒体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在应对乌卡时代挑战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才能胜任未来工作的需要。“微学习”,作为当前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媒体人要用好这一利器,应对时代挑战。那么,什么是“微学习”?它又有什么神奇效果?
“微学习”,web2.0时代提出的新型学习形式
要弄懂什么是“微学习”,首先要明白这个概念由来。微学习(MicroLearning)是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Lindner)于2004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微学习是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它与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无缝学习、智慧学习、微课程等进行比较,取得一定共识,比如微学习的概念应该包括微学习者、微内容、微时间、微媒介、微资源、微环境等要素,但在表述上并未取得一致。概念表述的多样化并未影响大家对微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成人教育、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干部培养中都有了对微学习的探索,比如最新一期(2018.08)的《新湘评论》(原《学习导报》)刊文:让“微学习”成为思想建党的有力抓手。
“微学习”,是学习形式更是学习理念
对微学习的定义如果非要加上“微媒介”,强调各种学习终端的微型化、移动化,强调学习的泛在性、无限性,那么微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区别就不大了,与移动微学习的概念并无二致。这是在学习形态上对微学习的认识,在这个范畴内,“三微”学习法就不是微学习。但微学习更是一种学习理念,强调的是微时间、微内容、微活动,强调的是“化整为零”,同时又在内容上互相联系,与碎片化学习有着质的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基于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学习是微学习,其他非电子环境下的活动也可以是微学习。“三微”学习法就可看做是微学习理念在实践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基层党建实践活动中探索出的“微论坛、微分享、微交流、微党课”等其他学习形式同样可以视为微学习。甚至先人创作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不也饱含这一理念吗?缺少的只是后人的凝练与发扬。可以说,微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古已有之。
“微学习”,多种学习理论的时代应用
人民日报《教学互动》一文认为:“学习会”(应用“三微”学习法创新后)之所以能吸引党员干部参加,主要是学习内容广泛多样,形式更生动活泼,使严肃的学习更妙趣横生。这可视为魅力的表征。要想一识庐山真面目的话,就必须借助理论的剖析——联通主义、建构主义、情景认知学习理论等。比如,我们可以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发现它的生机与活力。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由慕课先驱乔治·西蒙斯(George Simens)在2005年提出的,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开放、复杂、快速变化、信息大爆炸时代学习如何发生的问题,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是“连接”,认为知识源自各个实体的交互和连接,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和“分布式认知”的理念,属于一种社会网络化学习。
在这种学习理论视野中,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其他不同角度论述的观点和意见也是学习者学习的基础,学习就是将这种不同观点和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总结和联通的过程。(比如:“我是来看跟帖的”)教师不再是课堂权威或者讨论与知识建构的引导者,而是课堂促进者、影响者,成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学习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在参与中提高联通能力、领会能力和维持对话的能力。慕课作为“微学习”形式之一,在发展初期,充满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身影。“微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概念有了质的区别,对学习的解释也更接地气、更走心,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有了可行之路。
“微学习”,五大特色引领“学习革命”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网络学习而言,微学习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1.内容“微”,短小、松散、实用,相对分散中又存在系统联系。
2.形式“活”,文本、图形、音视频、链接、游戏、短信、邮件等等都可以成为微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相应的推送形式也就更多元。
3.时空“泛”,微学习的时间较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进行,可以是传统教室中,也可以是在便携工具上。
4.体验“趣”,在前面三个特点下,学员可以自主选择、获取、加工、利用学习资源,轻松无压力,甚至有时会有娱乐化的学习体验。
5.目的“实”,微学习内容比较强调实用性,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目的也是为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微、活、泛、趣、实”五大特点让微学习迎合了现代人的碎片化学习需求,打破了传统学习时空限制,在信息化时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在教育领域和企业培训领域都有了实践应用。比如,英国复苏理事会应用微学习理念开发出心肺复苏App,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为画廊推出媒体交互式便携设备,奥地利FG工作室利用微学习理念研究开发出新型学习技术并成功运用于多个领域的职场培训等等。国内,国家开放大学2012年上线的“五分钟课程网”至今已有近30000门通识课程,高等院校、地方宣传部门、企业等纷纷开发基于微信平台的微学习公众号,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也开始尝试将微学习引进教学改革之中。
“微学习”,助力媒体人应对乌卡挑战
在VUCA时代,合理运用微学习,将有效助力媒体人应对外界挑战。
从组织角度看,各大媒体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与完善,采取网络结构和扁平化结构的方式培养企业关键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培养项目的落实,提高员工培训质量。将微学习的理念贯穿到培训组织中,在线上和线下充分运用“微”的特点,将联通主义、建构主义、情境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员工学习能力,挖掘学习潜力。比如,在建设基于微信的微学习平台项目时,内容设计要简洁凝练,交互设计要实时反馈,课程展现要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在组织线下微论坛、微课堂时,提高参与度,开展深层次互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产生新话题。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将交流当做联通的节点,打通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思维的连接,让连接网络始终处在开放和动态生长过程中,实现组织知识的流通与创新。比如社属媒体经营管理交流论坛——线上分享——后续联系与合作——专项业务扩展交流。
从个人角度看,要构建个性的学习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各大线上线下平台,制定学习计划,既能利用微学习应对临时挑战,找到解决方案,又能在“碎片化学习”中得到系统性的能力提升。比如,可以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各大慕课平台等按专题进行通识方面的系统微学习,也可以通过加入各种以兴趣来划分的微学习平台来丰富个性化学习内容,主动除信息干扰,提高学习成效。
结语
绥化市委蹚出来的“三微学习法”是微学习理念在干部培训、基层党建中的实践,做到了教学互动、学用相长,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微”学习,契合了时代技术发展需求,适应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发挥了个人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习便捷性和灵活性,是对传统课堂、传统在线教育等学习方式的变革与补充。我们要在探索“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加强“微+”的研究与实践,让微课堂、微论坛、微分享、微平台、微故事、微党课、微机制等焕发新生力量,助力媒体人的成长与发展!在乌卡时代,媒体人只有善于洞察现状、积极拥抱变化、主动变革创新,才能真正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与使命。(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