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7期

从“新闻哥”看网络新闻自媒体的负面效应

王雪婷
2018年09月18日09:3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哥”等网络新闻自媒体迅速崛起,然而大量负能量新闻推送给受众构建了一个扭曲的非常态的“拟态环境”,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算法盛行的今天保证新闻全面真实的特点是当今网络新闻自媒体的迫切需要做到的。

关键词:新闻哥;自媒体;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63-02

近年来“新闻哥”等新闻咨询类自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受到了极高的关注。此类新闻自媒体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不做新闻的发现者,只做新闻的加工者”。这些自媒体因用人少投入低并且受关注度高而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哥”于 2013年6月成立,在“换个姿势看新闻”的口号下为公众提供新闻,形成了幽默、搞笑的风格。在“刺猬公社”公布的全国十大网站公号排行榜中“新闻哥”多次名列首位,获得了很高的关注,集聚了超过百万的庞大粉丝团。然而新闻因其文体特殊性和影响力不同,在受众本位意识无限膨胀的自媒体时代,作为新闻“搬运者”的“新闻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一、负面效应

1.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低。网络自媒体的新闻真实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假新闻较多,二是信息操纵性强,构建了不均衡、扭曲、非常态的“拟态环境”,动摇了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根基。

“不做新闻的发现者,只做新闻的加工者”只对新闻进行二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新闻的来源和出处,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较低,虚假新闻盛行。网络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的特性也造成了虚假新闻的广泛传播。同时此类自媒体公众号为了获取较高的关注度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影响了新闻的整体真实。

对于以拟人化的“新闻哥”,其与受众一对一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可以利用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操纵理论进行分析。信息操纵理论的核心假设提出,欺骗性信息来源于对谈话规则的隐蔽性破坏,具体表现为对四种维度的破坏 :数量维度 ,控制被披露信息的数量 ;方式维度 ,把持信息被呈现的方式 ;质量维度,提供虚假信息 ;关系维度,操纵信息的相关度。[1]

在数量维度中,负面新闻占据了“新闻哥”的绝对位置,但是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社会的真实。[2]然而“新闻哥”“英国那些事”等网络自媒体以“有趣”为挡箭牌,通过图片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示了大量负能量新闻,构建了扭曲的“拟态环境”,其中不乏犯罪,色情等低俗新闻,割断了新闻的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等功能

在方式维度中,“新闻哥”的资讯呈现方式更多是以“故事”和“笑话”通过图文、视频、音频、H5、漫画等多重方式来呈现。由于互联网环境相对宽松,自媒体对信息具有较高的操纵自由。图文并茂的快节奏新闻摘要联播使得表达大于事件本身,情绪高过客观事实。以“新闻哥”2月26日周一至周四的新闻标题为例,标题中包含了大量“这就行?”“你是来搞笑的?”“痛快”“造孽”等评论性语句。这种新闻标题,以某个社会事件和简短的评价以及强烈的情感倾向来吸引观众,容易麻醉受众的主体意识,造成对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的焦点转移。

在质量和关系维度中,“新闻哥”“英国报姐”作为独立运营的新闻团体选择通过拟人化的运营,为受众营造一个虚假的形象。“新闻哥”通过“80后,单身男性,有正义感,三观正,爱吐槽”的形象使观众对其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宽容度,观众易放下防备,放松警惕性,对新闻的严谨性和思辨性要求降低。然而观众的宽容大是并不代表新闻的真实准确性可以放低要求。同时大量简短肤浅的新闻评论缺乏深度和广度,使受众忽略新闻事件的多样性以及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不利于受众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许多事件并不具备新闻评论价值,只是单纯的情感宣泄,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新闻侵权加剧不正当竞争。对新闻进行二次加工的“新闻哥”大量新闻选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热点事件,形成汇总,进行加工。虽然现在时事新闻的版权问题一直有所争议,然而各大网络新媒体一味奉行“拿来主义”会加剧新闻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只靠资本和平台的运作,而不注重新闻的采编和高质量的报道体系,将会失去越来越多的优秀专业的新闻媒体人,造成新闻生态失衡,不利于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同时在新闻业法律相对不完善的阶段,“新闻搬运”容易造成主体责任混乱,大量的虚假消息难以查询出处,对其传播者难以追责。

3.类型化报道催生群体极化现象。网络自媒体趋之若鹜的负面新闻因为其冲突性和猎奇性,往往含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当一个“负面事件”曝光后,因某个新闻事件受关注度高而提升了此类新闻的新闻价值,所以媒体中会随之出现很多类似报道,引发大量类型化报道。

“新闻哥”利用社交媒体网络通过把控受众心态以简短的评论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对于有着明显的社群聚合性的自媒体用户而言,极易找到自我认同感,加剧自我认识,产生极端情感,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3]负面新闻引发的群体极化现象一方面引发受众的极端情绪和非理性思考,带给社会过多的负能量,整体扭曲了实际存在的社会多样化现状。另一方面会损害受众的身心健康,甚至引起心理疾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安东尼·费因斯坦 (Anthony Feinstein) 带领其研究团队对新闻从业者接触暴力图像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进行了追踪。结果表明, 长时间、高频度浏览和处理暴力内容会使记者和编辑感到不安和沮丧, 并且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4]

然而并不是负面新闻才能带来关注和收入,正面新闻依旧可以带来良好的商业和社会效益。据Digday网站报道, 2014年“赫芬顿邮报”开办“好新闻”栏目后, 其流量较2013年同期增长了85%;“好新闻”栏目的社交媒体转载量也是该网站其他栏目的两倍。受益于其积极、正面、健康的形象, 各大商业巨头也纷纷热衷于与“好新闻”栏目进行各种形式的商业合作, 这无疑会给“赫芬顿邮报”带来稳定可观的收益。⑤如何把握好新闻传播的“度”,形行使好媒体的把关功能是网络新媒体要不断加强的。

4.缺乏深度报道。“新闻哥”是快节奏的新闻摘要,五分钟的阅读量超过十个新闻事件以及评论性文字和大量的图片。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是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却不及老牌传统媒体。大量媒体以互联网受众是缺乏耐心的受众为借口而故意忽略深度报道,然而深度报道深刻全面深刻的特点对于受众理解新闻事件,分析矛盾,揭示本质,增强新媒体的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网络媒体为博关注,而大大减少甚至忽略深度报道,因此在对重要问题的评论上无法达到传统媒体的高度。

二、应对策略

1.以事实为基础,加强媒体的把关功能。网络新闻来源多元,新闻从业者要保持质疑和专业精神,加强把关功能,严把事实关。 在议题的选择上, 媒体要更加强调平衡性原则要保证新闻的总体真实。除了在微观上每一则新闻都要确保真实和准确,在宏观上更要求媒体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和全面的反映,不可针对某些问题事件做过多大量片面性的失实报道, 特别是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 给受众造成不必要的惊慌与恐惧。

2.强化新闻立法,加强时事新闻法律建设。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侵权事件现象层出不穷,“不做新闻的生产者,只做新闻的搬运工”的今日头条先后遭到了《新京报》、《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起诉,网络新闻以数字化形式出现,通过复制粘贴便可以实现广泛传播,加大了对新闻版权保护的难度。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加强对时事新闻的法律保护,对事实新闻进行优先权保护,如美国给予时事新闻20 小时的优先权知识产权保护 ,而意大利则给予16小时的优先保护权。强化新闻立法,出台我国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新闻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营造健康公平的媒体环境。

3.通过健康的新闻评论引导舆论。新闻评论无论是陈述事实还是推理论证,虽然都是作者的个体主观行为,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但是非理性因素不能跨越理性的规范和逻辑的过程,更不能取代逻辑和理性。选取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以理性思维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理性思考才是新闻评论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美)莱斯利·A·巴克斯特唐·O·布雷斯维特著,殷晓蓉,赵高辉刘蒙之译.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 Anthony Feistein,Blair Audet,Elizabeth Wakaine :Witnessing images of extreme violence: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journalists in the newsroom,JRSM Open, August 2014,vol.5.

[5] 史安斌 廖鲽尔.西方媒体争做“好新闻”的启示——新媒体语境下“正面报道”的社会功能与商业价值[J].青年记者,2014(34).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