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7期

小地方如何做出大新闻

欧阳进权
2018年09月18日09:5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如何更好地进行基层新闻采访,学界对此研究颇多。本文聚焦这一主题,结合多年的一线采访经历,从采访技巧角度进行深度探析。本文所谈的县城是一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山区小县城,过去一年到头发不了几条新闻。笔者到该县驻站后,围绕大事件和大时政,身处“小地方”同样写出了大量一线新闻。

关键词:小地方;大新闻;采访技巧;新闻现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55-02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面山区的闽清县区域面积14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2.2万人,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区位,在省会城市福州的12个县(市)区中都不突出,因此媒体历来对闽清关注度不高。为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小地方能否做出大新闻[1],2016年8月开始深入闽清各地采访后,从大事件、大时政着眼,深挖背后新闻,使得“小地方”成为了新闻“富矿”。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闽清在市级党报《福州日报》刊发的新闻报道超过400条,其中不少报道不仅在本地产生影响,而且引起了全国性媒体的关注。

一、大事件后寻找大新闻

闽清全面进入媒体视野,始于两年前的“尼伯特”台风特大洪灾。在此之前,由于路途较为遥远,除了出现较大的事件性新闻,鲜有媒体前往采访,媒体对闽清的报道屈指可数。2016年7月9日,受“尼伯特”台风影响,闽清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灾情空前严重。灾情发生后,众多媒体深入一线,报道救灾抢险。但是从7月下旬开始,随着工作重点由抗洪救灾转入灾后重建,关注的媒体变少了,此时挖掘新闻点并让新闻更有可读性颇具挑战性。为此本人采取了以下措施捕捉新闻点。

1.抓住时间节点,突出亮点故事。笔者第一次到闽清采访是当年7月10日——灾后第二天,被临时抽调深入受灾最严重的坂东镇采访,当天克服停水停电无网络的困难及时发回多篇报道。再次前往闽清是8月1日,从此开始驻站闽清,这时在灾区采访只能侧重灾后重建方面,寻找感人的人和事。驻站第一天,笔者就采写了两条稿件,分别刊登在8月2日《福州日报》头版和2版,而且2条均为版面头条。其中,头版头条消息《闽清受灾户签下首份购房合同》,报道的是闽清灾民第一份购房协议落地生根——抗洪救灾中的小志愿者黄书豪一家,在政府帮扶补助下,到县城买下一套房子;2版通讯《闽清退伍老兵十年如一日常回部队修营房送果蔬》故事感人,也与抗洪救灾有关。主人公孙隆锋是一名退伍31年的老兵,在建军节当天运来西瓜慰问部队。深入采访得知,退伍老兵对老部队感情深,这支部队参加了“7·9”抗洪救灾。

之后,在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笔者至少采写一条有深度的新闻。2016年9月10日教师节,笔者采写了《灾区有一位坚强女校长——始终坚持为学生遮风挡雨》,报道坂东中学校长刘丽敏经历了痛失家园和亲人的残酷,顾不上过教师节和陪伴在读高三的女儿,开学后一直忙于受灾学生家访和学校宿舍楼改造。灾后第一个中秋节,前往受灾严重的坂东镇李坂村灾民临时安置点,跟着受灾群众采购食材、烹饪饭菜,写出了小通讯《安置点的中秋团圆饭》。在春节前也就是灾后重建半年之际,笔者采写了通讯《福州速度闽清蝶变——记者一线直击灾区新面貌》。2017年春节,是受灾群众的灾后第一个新春佳节,他们过得怎么样令人瞩目,为此笔者从搬入新居的闽清1859户受灾户中,选取采访了闽清塔庄镇塔庄村受灾户黄照声,他们一家三口,黄照声年纪大,已接近70岁,大女儿身患残疾,二女儿在读初中,但春节前搬入新家后,黄照声一家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期许与向往,结合采访和观察,《闽清受灾户黄照声买来了“福”字中国结和大活鱼、甘蔗——幸福生活年年有余节节高》在除夕当天见报。灾后一周年时采写了《“尼伯特”台风灾后恢复重建一周年,记者走进闽清——感受力量,见证蝶变!》。

2.紧盯建设节点,捕捉特色看点。闽清的灾后重建项目多达几十项,这些项目如何建设及重大进展也是新闻“富矿”。闽清溪口大桥是灾后重建的标志性项目,其爆破、建设进展和通车都写出了新闻。洪灾暴露出城区防洪堤的薄弱环节,一些沿河而建的房子甚至被掏空地基,防洪堤建设备受瞩目,为此笔者紧跟项目建设节点,深入采写了《1个月完成1000万元投资,闽清梅溪城区防洪堤完成应急施工》《闽清梅溪沿岸城关段危房止损加固完成 143户提前回家》。

与防洪堤建设相关的还有乡镇河道清淤,参加过尼伯特台风抗洪救灾的武警水电部队,2016年10月重返闽清疏浚河道,除了对疏浚开工仪式进行报道,笔者还在当年11月底疏浚完成时回访,写出了《铁军重返闽清疏浚河道 不到两个月清淤13.9万m?》,同时在采访中得知,参加援建的8名战士即将退伍,疏浚河道是他们在部队的最后一班岗,因此马上采访了这8名战士,写出了《把最后一班岗留在这里》的通讯稿。

3.注重前后对比,寻找创新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洪灾一年后,关于灾情和重建的报道陆续淡出,此时是否意味着闽清的新闻会进入淡季?答案是否定的,此时可以关注灾后提升和对比方面的内容。过去一有台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沿海的登陆点和福州主城区,特大洪灾过后,位于山区的闽清和永泰每次都“拧紧发条”,作为驻站记者,对此深有体会,2017年每次台风均未对闽清造成大影响,于是笔者进行对比报道,比如在台风登陆前,到当年受灾严重的乡镇采访群众转移情况,台风过后重返受灾点,走访曾经受灾的路桥,从中写出特色新闻。而且经历了洪灾的闽清痛定思痛,投入1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防汛防灾信息化系统,防汛指挥图变“聪明”,为此笔者采写了《创新系统助力闽清通过首次台风大考》《汛情上得来 指令下得去——闽清在全省率先建成防汛防灾信息化系统》,将经验介绍给其他地方。

二、大时政中挖掘大新闻

除了大事件,区域新闻还有哪些着力点?答案是围绕大时政进行报道。地方媒体要发挥自己身处基层的优势,结合地方实际和大时政话题,把报道的触角深入基层一线[2]。

1.脱贫攻坚话题会持续多年。扶贫是2016年以来的最大热点,尤其党的十九大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可以这么说,到2020年前,脱贫攻坚都将是热点话题。当然有人可能会问,福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7年底已达到脱贫标准,脱贫攻坚的稿件还能写吗?笔者认为,即使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了,政府对他们的帮扶政策还将延续到2020年,并确保稳定脱贫成果,而且在采访乡村题材时,采访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采访普通村民相比,采访前者无疑更有分量。

笔者驻站闽清后,采访了不少脱贫攻坚的稿件。

其中,针对精准扶贫的难点“谁来扶、怎么扶”,闽清首创的“家”字工作法扶贫为全国扶贫打开了一扇窗,2017年11月13日笔者采写了通讯《话家常 办家事 成家人——闽清扶贫注入“家”的温情》,深入挖掘包村扶贫干部吴诗锐帮扶贫困户方善模的贴心故事——视贫困户为亲人、家人,不仅帮助他们扩大养殖,还为方善模的病情和儿女终身大事出谋划策,故事典型,可读性强。报道见报后,《福建日报》《人民日报》先后跟进报道,其中《人民日报》2018年2月9日在头版刊发《焐热心 好脱贫》的报道,关注方善模的扶贫故事。

2.乡村振兴也是新闻“富矿”。农村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十三五”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就曾着力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人耳目一新。基于此,乡村振兴将是报道热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首先,结合十九大宣讲报道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福州日报社推出了“百名记者走基层 百场宣讲到一线”宣讲采访活动,成立50支党的十九大精神采访宣讲小分队,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等,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宣讲。笔者曾在一个多月里参与了6场宣讲采访活动,先后走进闽清渡口村、莲埔村、莲宅村、文定村、白河江自然村等,写出了《旧址红 古厝灰 生态绿 莲宅打好“三色”旅游牌》《金树银树不如橄榄树》等多篇稿件。其次,关注乡村发展的“领头人”。乡村建设的好坏与村干部关联度大,将他们的创新做法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报道,既更有可读性,又能挖掘乡村典型。在2018年福建省劳动模范评选中,闽清县白中镇霞溪村党支部书记俞魁获选,为此笔者前往霞溪村采访,写出了通讯《他把“穷脏乱”变成“廉富美”》。得知前坂村村两委积极作为,造公园建幸福院,让81岁的老村长老有所养,写出了一篇通讯《美丽乡村迎来幸福生活》。针对闽清坂东镇文定村农村书屋建设,笔者采写了深度报道《一声“许爷爷”满怀感恩情》。再者,报道乡村建设成效。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可以归结为“百姓富”和“生态美”,因此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成效也可以重点关注。笔者在宣讲活动中曾采访有着“中国橄榄第一村”美誉的闽清县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今年6月再次来到白河江时得知,为了确保农户收入更稳定,当地橄榄突破了保鲜关键技术,利用微晶冻保鲜技术实现鲜果长期保鲜,随即采写了《冻上两三年还是一样鲜》的鲜活新闻。在移风易俗的推动下,闽清后洋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笔者在今年4月份采写了《昔日“赌博村”今朝“生态园”》。生态建设也有亮点,比如针对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如何恢复,闽清县法院率先实行生态资源审判改革,探索环境污染修复省去评估环节,把生态修复结果纳入量刑依据,破解了过去涉及环境污染案件,在修复被破坏的生态时,一直存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的难题。为此记者采写的《生态修复结果纳入量刑依据》一文,获得2017年度福建省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高富华.聚焦两片绿叶做强地方新闻[J].今传媒,2009(12).

[2] 李玉成,柳静霓.甘当“苦记者”地方记者也能写出好新闻[J].中国记者,2014(8).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