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8期

从吃馍到吃面包,说明了什么?——

从《河南日报》《“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谈起

李英华
2018年09月27日09:41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2018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调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肖建中在向领导汇报时,特意就6月6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的《“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进行专题汇报和深度点评,指出这是4年前同一地方、同样时间、主题类似的另一篇稿子《今年的“馍”确实能吃上了》的姊妹篇。黄部长饶有兴趣地听完后,特意让随行的工作人员把登载这两篇稿子的报纸找出来带回北京。

这篇不过千字出头的稿子缘何能让老总专题汇报?又为何能引起中央领导的注意呢?事情还要从4年前说起。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感情。2014年5月9日至10日,参加完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他即专程赶赴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自2010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该镇已开发高标准粮田5万亩。示范区内,连片的小麦绿浪滚滚、长势喜人。习近平走进田间,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与农技人员、农民、农业合作社人员亲切交谈。从良种培育到套种间距,从降雨情况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收获收割,从产量预测到村民收入,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得知示范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矮抗58”,且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都很好,示范区可望增产几百万斤粮食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说起来,我们都是搞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村里人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今年的馍能吃上了”这句朴素的话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总书记指出,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超过1/4,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很大,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既是河南的贡献也是河南的奉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大省的支持力度,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这句话引起了当时农口跑线记者的注意。2014年6月5日,时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现任集团总经理的张光辉,带领农村经济部副主任方化祎和开封记者站站长童浩麟,冒着酷暑,深入尉氏麦收一线,采写了《今年的“馍”确实能吃上了》,在6月6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赢得了各界广泛好评。当年“三夏”期间,在尉氏县农民沈平义家小麦收割前,记者一行赶到现场采访,当天写回了这篇800字左右的消息。稿件中既有现场感,有对小麦丰收内在原因的分析,又有对农民创新创造的反映,把丰富的背景、生动的描写和平实的叙述浓缩进800字的消息中,体现了党报记者的政治敏感和策划意识。这篇稿件荣获当年的河南新闻类一等奖。

时隔4年,2018年“三夏”期间,《河南日报》在头版头题刊发了笔者采写的《“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这两篇稿子相同的是都是在6月6日见报,都发在《河南日报》一版头题,都是竖两栏刊发,堪称姊妹篇。不同的是,一个在2014年见报,一个在2018年见报,反映的内容从“吃馍”变成了“吃面包”。

作为习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地方,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一名农口记者,笔者一直关注那里“三农”方面的进展。2017年“三秋”,我了解到当地从普通小麦改为种植优质小麦,就打算利用今年“三夏”时去看看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成果。接到当地通讯员的电话,告知沈家村的麦子开始收割的消息后,我和记者陈慧迅速赶往沈家村,采访了总书记曾经视察的地方的农户、村支书、粮食经纪人、农业专家等人,采写出了《“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一稿。这篇稿子采访时间很短,但由于先期准备充分,目的明确,中心思想突出,所以当天写稿很顺利,成稿也很快。稿子当天发回编辑部,第二天在头版头题见报。

这两篇稿子的相继见报,体现了以下几层意义:

第一,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真领会和贯彻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率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第一枪,由此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农业农村、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论断,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告诫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到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划定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底线,到强调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深邃的理论思考、高远的战略考量和深深的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了过去5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习总书记当年曾经说过,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现在在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优四化”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从吃馍到吃面包,口粮的变化展现出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习总书记指示的领会和充分贯彻,是河南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

第二,体现了河南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步伐。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描绘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蓝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对“三农”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充分发挥“三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总要求中,生活富裕是根本。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富民强省。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数据显示,虽然河南省农民的收入连续8年持续增加,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7年,尽管我们的增长幅度超过了8.5%,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了将近1000元。城市居民的收入无论是增幅,还是绝对水平,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反映了我们的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就是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河南8200多万亩小麦,占耕地面积的3/4,也就意味着小麦与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收入息息相关。因此,抓好“三夏”生产,夺取夏粮好收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打好三年脱贫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7年秋播,河南省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冬前小麦苗情不如往年。2018年4月初,豫北、豫东地区部分县市小麦遭遇晚霜冻害。再加上后期的大风倒伏等,给夏粮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举例来看,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和种子基地,新乡市小麦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100万亩,今年受冻害影响较大。

然而,2017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840万亩,较上年增长40%;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达35个,2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达11个;千亩以上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区达1769个,面积756万亩,占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的90%;订单(意向)数量361.7万吨,订单率达87.5%,初步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以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为例,当初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那片土地,如今由沈永平承包种植。他去年开始种植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虽然受冻害影响有所减产,每亩地也能收400公斤。但因为优质小麦有订单,比普通小麦收购价格每斤至少高1角钱,所以跟去年相比,收入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面对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种植优质小麦能基本保证减产不减收。

小切口,大主题。这两篇“三夏”期间的见闻式稿件,体现了河南省为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

第三,体现了《河南日报》改版的决心和信心。

2018年6月1日,是《河南日报》69周年社庆,报纸以改版的形式表示祝贺。

夜班在点评《“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时说,这篇稿子让人眼前一亮,从内容和题材上都突破了以往的一版头题惯例:领导活动、规定性动作、捆绑性地方头题。因此,在一版无以上三种必发性头题时,我们的头题该如何选择?这篇稿件可以说是《河南日报》改版后一种新的尝试,是可以供我们参考的范本案例。

在回应为什么要选这篇稿做头题时,夜班这么点评,这篇稿件涉及四个要点:(1)涉及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大主题背景;(2)当下“三夏”生产麦收的相关新闻;(3)与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所说的“今年的馍能吃上了”相呼应;(4)记者下基层蹲点一线的采写稿件。因此,这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大家想发的、想看到的头题稿件,在没有提前交代的情况下,当天根据记者来稿发现质量很高,就选定了这个头题。大家都觉得稿子不错,就那么发了。

值班总编辑和夜班编辑慧眼识珠,果断把稿子放在一版头题位置,这篇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稿子这么迅速地呈现在版面上,是对我们一线采编人员最大的鼓舞。这篇稿子刊发后,读者一片叫好,在编辑部也引发了一定的震撼。

第四,体现了农业报道重在策划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问题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皆深度阐述了“三农”问题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和保障地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三农”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处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方针,还需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作用。近年来在关于农业食品安全、农民工权益、农民养老现状、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等诸多涉农舆情问题中,媒体的涉农报道和舆论调控,都对相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1]

农业报道,具有鲜明的时间特点,“三夏”“三秋”一年一度,重大的时间节点不多,亮点也不突出,要想做出深度和厚度,策划显得格外重要。

策划先行的概念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2006年3月6日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后,《河南日报》娱乐新闻版策划先行,先后在两周内连续推出了27篇新闻报道、专栏、评论和背景资料,客观公正地展现了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全过程,让中国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奥斯卡。这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尽管同时期省会其他报纸的娱乐版面也对奥斯卡进行了重点报道,但《河南日报》的报道却是其中最具规模、最有章法、分寸把握最好的。[2]

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公众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河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取得的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设置议题,创作一组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扛鼎之作,深刻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意义和影响,成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会思考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袁丽媛.主流媒体对“三农”新闻舆论的引导路径探析:以《农民日报》“两微一端”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7(10).

[2]王是.策划让娱乐新闻走向“纵深”:《河南日报》“奥斯卡”系列策划报道体会[J].新闻爱好者,2006(7上).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农村经济采访部)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