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9期

论数字在电视新闻中的形象化表达

乔学真
2018年09月28日10:28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数字是客观新闻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数字与新闻报道更是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现代电视制作包装技术为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空前丰富的样式,抽象化的数字信息得以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地表达。数字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形象化表达,是一个新闻“生产链”各环节高度协同配合的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真”“明”“美”“趣”四个字。

【关键词】数字;电视新闻报道;形象化表达

一、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和地位日趋突出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数字是用来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引举、分析数字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身处“大数据”时代,并催生了“数字资源”“数据新闻”等新的概念和新闻样式,数据本身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和报道主体,数字与新闻报道更加如影随形、密不可分。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再认为数据是静止和陈旧的,所有数字信息现在都可以通过新的方式加以利用,它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1]近年来央视推出了系列报道《数据说春运》《两会大数据》《数字十年》《数说命运共同体》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力作,带动了数据新闻在国内媒体的蓬勃兴起,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和地位日趋重要。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电视制作包装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空前丰富的样式,抽象化的数字信息得以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地展现。在传统的模拟对编时代,由于制作包装技术的限制,数字在电视新闻中的表达大多单纯依靠解说词的声音传递,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制作包装早已进入非线编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在电视新闻中的表达变成了“声音+图像”完美融合的立体呈现模式。制作包装软件的日新月异和网络素材库的极大丰富,使电视新闻对图形图表、动画演示等多种可视化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得心应手、灵活便捷,抽象化专业化的数字信息得以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大众化地展现在画面中。

二、数字的形象化表达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内在品质和传播效果

有研究表明,人脑对图形图像信息的处理速度远高于对数字文字的处理速度。数字在电视新闻中生动鲜活、可亲有趣、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表达,改变了受众对数字呆板、枯燥、艰涩的传统印象,显著提高了人们对数字信息的接受兴趣和理解速度,有效拓展了数字信息的受众范围,提升了数字信息的传播效果。同时,抽象数字及其逻辑关系的形象化表达,也大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内容,提高了电视画面的利用效率,使电视新闻的整体品质实现了飞跃。从近年来的全国获奖作品看,涉及数字、数据的电视新闻,无论解说语言还是画面的可视化呈现,都在形象化表达上体现出了很强的创意和功力。

三、电视新闻报道中数字信息由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变

电视新闻报道中数字的形象化表达需要记者、编辑和制作包装人员的“全生产链”密切沟通、协同配合,体现在新闻的采访、写作、制作、包装等全流程,涉及文字、图形、色彩、动画、音效等诸多视听元素。记者的前期采访、写作是基础,编辑的设计、创意是灵魂,后期的制作包装是关键。任何环节出差错、不到位,都会使数字的形象化表达失效甚至对受众形成误导。数字在电视新闻中形象化表达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真”“明”“美”“趣”四个字。

(一)原始数字及其形象化表达要“真”

数字是对事物进行量化分析和精确认知的重要手段,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数字的准确性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体现。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引用的原始数字,是数字形象化表达的基础和依据,原始数字的虚假不实,将直接导致形象化表达的“连锁式”失实、失真。在新闻实践中,不少报道为追求轰动效应或体现数字对主题的支撑有力,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数字;仅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测就引用数字;根据个人好恶,断章取义地引举数字等。这些做法都会造成数字的失真、失准,严重破坏新闻的真实性。有的报道引用的数字是真实准确的,但对数字的分析判断不科学、不符合逻辑,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也是数字失实失真的一种表现。“从数据世界进入现实世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稍有不慎就可能做出错误的报道。”[2]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引举分析数字,需要极其严谨求实的态度,确保数字真实、客观,分析过程和所得结论要严密、科学。

数字的形象化表达必须严格以新闻报道中的原始数字为依据,不能随意扭曲变形,不能在形象化过程中造成变真为假、虚夸失准。抽象化数字在电视新闻中的可视化与形象化,是一个充满主观能动性的创意过程,但这个创意不等同于文学艺术的创意,不能对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有任何挑战和篡改,创意仅仅体现在抽象数字形象化的表达手段和呈现样式上,一切手段和样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更好地展现客观新闻事件、突出新闻主题、优化传播效果,这是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形象化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新闻实践中,记者、编辑或后期制作包装人员,由于对原始数字缺乏认真研究,或是时间紧来不及认真推敲、精雕细琢,或是为追求更强烈的呈现效果,对数字的形象化表达很容易失之于真、失之于准。譬如,一条报道中说:“法国空中客车A380高24.1米,相当于3层楼高。”按照一般常识,一层楼大概3米高,24.1米应该是相当于8层楼高。记者对数字进行形象化表达的初衷,却由于草率臆测,闹出了笑话。又譬如经常用到的来呈现事物间比例关系的饼状图、柱状图、线形图,图形内部各单元的相互比例关系往往不够准确,甚至与真实数字相差甚远,这就使数字的形象化表达对受众产生了误导,同样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违背。要保证数字形象化表达的真实性、准确性,需要记者、编辑、后期制作包装人员之间紧密协作,需要各环节对数字真实性高度重视,需要对各种形象符号运用技巧和规律精心研究,更需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

(二)数字的形象化表达要“明”

明就是简明扼要、主题鲜明。数字的引举要宁缺毋滥、宁精毋杂,切忌不加分析筛选地简单堆砌罗列数字。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但不能认为数字越多越好,不能把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变成统计资料的照搬照抄。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要力求简洁精当,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意义,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数字在荧屏上的可视化形象化呈现要给人以明快、鲜明之感。电视新闻的传播,是一个按照时间线性流动的动态过程,解说词和荧屏画面都是瞬间呈现,不可能像纸媒等可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在以秒计时的电视新闻画面中,数字的形象化呈现必须做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以少胜多,而不能满屏花花绿绿,让无关主旨的信息淹没了主题,使观众无所适从。

数字的形象化表达要尽可能做到有比较、有衬托。事物的好坏、强弱、大小、快慢总是相对而言的,人们认识事物也都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参照物,无论是解说词中用数字说话还是屏幕上数字的形象化呈现,同样要遵循这样一个道理。著名记者华山在《抓住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一文中曾说:“从深入生活到安排结构,从选择素材到组织素材,无非拿这个事情跟那个事情比比,拿现在的跟过去的比比,拿眼前的跟周围的比比,比出那么一些特点。”[3]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新闻《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就善于用数字的形象化对比突出主题。其中有一段现场采访说道,“有价值的笔一支利润可以顶得上一台空调,便宜的产品一支只能挣几厘钱”,形象而鲜明的反差使观众惊愕不已,也把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扭转长期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产值高效益低倾向的紧迫性一言道尽。

一般来说,个体与个体之间、主体与背景之间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突出。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可以通过图形、色彩、音效等视听因素的差异化以及对主题性数字形象施加“过光”“频闪”“凸透镜放大”等技术手段,强化对比效果,突出主体形象;还可以将大屏显示与主持人站播相结合,通过主持人的对屏解读,用手势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加深观众的感知程度。不同的图形图表、不同的视听符号在数字的形象化表达上所发挥的功能和展现的效果也各具特色。譬如饼状图擅于清晰地表达数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分类一般不宜超过5种,否则会因百分比过小而使受众难以区分;柱形图擅于对众多不同数据进行明晰的比较,但柱形间距要适度;折线图长于简单明了地展现数据按时间顺序的动态演变;面积图除具有折线图的功能外,还可以一目了然地表达出局部与整体的量比,但数据分类不宜超过4组。近年来,三维动画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视新闻中,为把抽象复杂的事物交代得清晰明了提供了强大手段,常用的迁徙图、路线图等动画演示手段,非常便于把大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表达得更加简明、直观。

(三)数字的形象化呈现要“美”

“美”的事物总能带给人感官愉悦和精神享受,关注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数字经可视化形象化呈现,成为整个电视新闻画面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电视新闻的采编播制人员,要不断强化、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和美学修养,把数字形象化呈现过程变作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

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数字形象化追求的“美”,要符合新闻题材的不同特点,有利于突出新闻主题,不能为美而美。构图、色彩、形体、音效等视听元素在数字的形象化之“美”中,协同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元素要依据新闻主题和题材进行恰如其分地设置与构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譬如数字形象化表达,在重大时政新闻中要体现简约、庄重、大气的审美风格;在理性色彩较重的经济报道中要突出冷静、清晰、沉稳的直观感受;在鲜活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文体新闻、科普新闻中,则更侧重体现活泼、时尚、亲切的特点。

著名艺术家罗丹指出:“美就是和谐。”[5]数字形象化呈现出的“美”,体现为画面布局和构图的均衡有序、错落有致、疏密得当。不能头重脚轻、左右失衡,给人造成不稳定的感觉;也不能呆板单调,缺少灵动生气。数字形象化呈现出的“美”,体现为色彩搭配的科学合理、和谐悦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眼对画面色彩的感应是第一位的。色彩种类不应庞杂,一般不宜超过三种,否则会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引起视觉疲劳;要符合色彩搭配原理,色彩对比既要醒目也要悦目,避免对比过于生硬、刺眼;色彩运用要合乎风尚习俗,不能把个人喜好与广大受众的文化背景、感情认知相对立。数字形象化呈现出的“美”,体现为形状样貌的美观协调、优雅生动。外形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避免粗陋低俗、晦涩怪异。数字形象化呈现出的“美”,还体现为动画形变的轨迹清晰、动作顺畅、转换圆润,不能给人突兀顿挫、生硬滞涩的感觉;解说与数字形象要紧密结合、彼此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不能相互游离、相互错位。

(四)数字的形象化表达要注重“趣”

生动有趣的事物总是引人入胜、印象深刻。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形象化表达要突出趣味性、接近性、通俗性。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写道:“笔头好的记者能想办法让一串电话号码跳起舞来。”[6]譬如一条介绍“反物质”的新闻报道为了说明“反物质”是人类未来的超级动力,有这样一段话:“据科学家计算,10毫克反质子相当于一粒盐那么大,就能产生相当于200吨化学液体燃料的推进能量,可轻而易举地将航天飞机送上太空。”在这里,记者把“10毫克”“200吨”这些抽象数字概念转化成“一粒盐”和“可轻而易举地将航天飞机送上太空”这些人们容易感知的具体事物,造成强烈的戏剧性形象反差,使受众感到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又譬如,央视的《数说命运共同体》第六集《丝路,走起》中说道:“这是一张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客运图,图中每一条线代表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开通的客运航线。这些密密麻麻的航线,加起来总里程超过15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往返两次。”新闻通过形象直观的航线图和“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往返两次”的概念转换、比拟性描述,使枯燥的数字变得一目了然、生动有趣,加深了受众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命运共同体现实成果和光明前景的认识。

数字的趣味化形象,来源于大众生活。记者、编辑、制作人员要深入生活,认真体察积累各种形象素材,增强数字形象化表达的接近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丰富多彩的卡通造型和动漫形象大大增强了数字形象化、趣味化表达的手段和效果。譬如央视播出的《数字十年·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中,将表现粮食九连增的柱状图,换成了一个个粮仓的卡通形象,令画面趣味盎然。新技术、新体验能大大增强受众的兴奋度、关注度,譬如蓝箱抠像技术使主持人解读新闻时的动作姿态与数字可视化形象融为一体,央视播出的《两会大数据》中,图形、图表、动画等各种数字的形象化表达符号随主持人的指挥引导收放自如、跳跃变化,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央视四套2018年春节期间播出的《子奇新春行:上海港的两岸数字密码》把数字形象、图表形象与集装箱、货船等内容相互关联的实景画面或地面、墙壁、窗户等主持人的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显得巧妙而有趣。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7.

[2]陈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数据与新闻报道[J].新闻记者,2015(2).

[3]华山.新闻论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171.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08.

[5]罗丹.罗丹论艺术[M].傅雷,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43.

[6]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伍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新乡广播电视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