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媒观察

“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应用与发展

黄国良 李芳
2018年10月15日14:32 | 来源:网络传播
小字号
原标题:“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应用与发展

【导语】“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开辟了新领域,然而,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再深度融合到志愿服务领域之中,以盘活潜在的志愿服务资源,拓宽志愿服务范围,从而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19世纪初期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宗教慈善关爱,开展社会服务;发展壮大阶段国家推动,促进经济社会建设;联合国倡导志愿服务,推动全球社会创新。可以说,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息息相关。当今社会正处于巨大变革中,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

2016年12月4日发布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安全合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助推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准化。本文从江西省志愿服务应用“互联网+”的实践出发,浅谈互联网在助推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和精准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互联网+”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的志愿服务网站数量众多,依托志愿服务网站建立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也不少,但是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问题:如网站设计简单,只注重展示不注重互动;信息系统功能落后,只注重信息收集不注重分析、处理;互联网应用表面化,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应用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7月,我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已有18万多个,凝聚了超过6600万名志愿者。

我国几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凤凰网,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新闻媒体都开设有公益频道。它们以宣传展示、募捐筹款、公益品牌项目推广为主。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开设的公益频道具有日访问量大、忠实用户多、知名度高、号召力强等特点;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网络平台具有领域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有益补充,为形成“人人公益,友爱付出”的良好社会氛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也能看出这类公益频道的主要特点是公益新闻的传播、项目募捐、一对一直达,以及捐助信息实时在线可查等功能,偏重于慈善捐赠,而弱化了提供志愿服务,而他们的口号也是着重宣传“引导全民微公益,让慈善更简单”。

江西“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

江西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率先推出志愿服务二维码考勤、GPS考勤督察和融合新闻软件等多项创新举措,是国内首批志愿服务“互联网+”的先行者之一,江西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志愿服务信息智能化记录的省份。江西志愿服务网是江西省第一家志愿服务第三方信息记录平台,至今已运行4年多。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面,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和推广。

创新方面:第一,二维码考勤结束了人工记录志愿服务时长的时代。2013年5月,江西志愿服务网上线了手机智能考勤系统测试版,借助二维码先进的图像处理和编码技术,充分应用了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使志愿者参与活动时无需再繁琐地统计、填写、报送,只要扫一扫项目专属的二维码,系统便能准确地把志愿者的真实姓名、活动名称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并结合工时和质量自动折算成志愿者的服务积分;第二,GPS督察确保了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的权威性。2014年12月,江西志愿服务网在智能考勤系统的基础上推出全国首个GPS督察功能,目的是通过GPS定位系统督察志愿者出勤情况、验收志愿服务时间,从而进一步确保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和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第三,整合热门软件防止行业软件功能单一容易被卸载的问题。2014年7月,江西志愿服务网智能考勤系统正式版与江西手机报App正式融合—— 将智能记录考勤等功能植入江西手机报App,这样既防止了志愿服务App被卸载的风险,又为全省志愿者提供了新闻增值服务。

实践方面:第一,“互联网+”使志愿服务贡献量化。江西志愿服务网借鉴广州志愿时系统研发了T值和V值两大记录体系。T值是志愿服务绝对时间(Time),通过智能考勤软件精确测量;V值是志愿者服务的评估价值(Val ue),通过在志愿服务中承担的职责及志愿服务效果进行区别记录,两大记录体系翔实数据支撑起激励体系;第二,“互联网+”使志愿服务低本高效。江西志愿服务网的志愿服务智能信息记录仅每年的人工费用可至少节省4.35亿元以上,每人每月即使只发送一条手机短信形式的活动通知,仅通信费就可节省300余万元,网络即时通讯几乎是零成本;第三,“互联网+ ”使志愿服务精准有序。江西志愿服务网采用了志愿服务“项目地图+先审后发”模式,“项目地图”即为在地图上动态显示当天各地志愿者开展活动的区域分布,并同时让每个新申请的项目都有机会在网站首页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彻底解决了志愿者互不了解的问题,预防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扎堆”志愿。

“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

“互联网+”为志愿服务开辟了新领域,然而,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再深度融合到志愿服务领域之中,以盘活潜在的志愿服务资源,拓宽志愿服务范围,从而推动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

第一,利用“互联网+”建设志愿者激励保障系统,打通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首先,激励保障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是志愿服务项目资金保障。建设官方的、规范的、媒体化、社会化、智能化的志愿服务资金募集平台,是确保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通过该平台“反哺”志愿者。为志愿者购买保险,解决志愿者生活、生产困难及突发灾难等,建立长效的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和渠道。再次,激励保障系统还应该实现的功能是闲置物品的处理。建设“闲置物品捐赠站”,为市民建立闲置物品捐赠通道,并同时提供在线积分兑换及销售两种处理方式,在线积分兑换帮助闲置物品寻找更需要它的人;而销售所得的善款还可以用于奖励优秀志愿者等。

第二,利用“互联网+”建设网上志愿服务学校,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网上志愿服务学校”可以将民政、教育、人社、卫生、环保、司法、科协等相关部门的培训同步到网上,志愿者通过在线多媒体学分制学习并考试,修完要求学分便可取得合格证书,并与荣誉挂钩,即参评优秀志愿者必须取得合格证,以此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另一方面,通过此举还能提高或增加志愿者的生活生产技能。网校还可以制定政策,鼓励爱心企业在网站上积极发布就业岗位,针对相关专业“预定”志愿者,以安置和解决志愿者就业问题。

第三,利用“互联网+”建立老弱病贫残孤数据库,确保老人儿童不再走失。“互联网+”志愿服务应该首要解决的是“走失”这一社会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老弱病贫残孤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为幼童和智障、病患人员、痴呆老人(尤其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二维码名片,甚至带有GPS功能的数据芯片,有预防走失需要的家属只需要打印一张二维码名片缝在老人或儿童衣服的醒目位置,一旦走失或遇到突发状况,爱心人士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监护人的信息,帮助其平安回家;如果身上无任何信息的走失人员,爱心人士也可以登录数据库,通过照片进行匹配,帮助其平安回家。

(黄国良:江西文明网执行总编辑;李芳:中国江西网首席编辑)

(责编:薛贵峰、荣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