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上

偏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蒙昧

蔡笑元
2018年10月17日14:55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大家耳熟能详、常挂嘴边的词,部分新闻人却与之貌合神离,加之近年来社会环境和媒体格局的巨大变化,甚至有渐行渐远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队伍的风气,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引导力和公信力。在新闻舆论工作愈显重要的今天,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

部分从业者理论基础薄弱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很多专家学者曾论述过新闻工作者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各个方面,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笼统地概述业界的现状。在如今讲求垂直细分的时代,我们必须看到新闻工作者中存在的分层现象,以更清晰地认识问题。

1.学科背景差异

新闻传播等专业毕业的新闻工作者曾研读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课程,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新闻舆论工作覆盖各行各业,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从业者,很多一线采编人员并非新闻传播专业科班出身,有些在入职前甚至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相当数量的新闻工作者在这一方面是零基础,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客观现实。

2.代际差异

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之间存在各个方面的代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认同方面也不例外。不得不承认,由于所处时代教育理念、思想风气、整体社会环境等差异,90后、00后包括部分80后,在政治素养方面与中老年同志差距明显,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个人理解、学习兴趣较为薄弱,很多年轻人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都未厘清,学以致用更无从谈起。

3.经验差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素养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而提升。无论从事新闻行业前理论基础如何,在新闻机构浸淫多年之后,久入芝兰之室,自能耳濡目染、有所精进。较为勤奋努力者可以通过自学填补知识漏洞;部分从业者学习主动性较差,但通过工作中有意无意的积累,至少能够习得部分碎片化知识;本身造诣深厚的从业者则可精进水平,甚至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情感认同削弱

情感认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如今思想趋于多元,同时新媒体崛起导致传媒界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经营压力增大。在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利益驱使下,信念不坚定的同志就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怀疑,或是虽然认同理论,但在严峻的环境下无暇顾及,在思想上行动上出现偏离现象。

1.受社会风气影响,离人民越来越远

如今,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等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分量愈发加重,编辑记者的目光也为其所吸引,关注重点渐渐从普通劳动者身上转移至更“高大上”的领域。近年来,“走转改”等活动频繁开展,“三贴近”等要求被不断提及,这些本该是不言而喻的基本要求,也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无需强调都会自觉践行的工作作风,如今却成为宣传部门三令五申的重点工作内容,确实反向说明了新闻业和基层渐行渐远的现状。

如果概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报刊,尤其是近些年来的都市类报纸,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上工人、农民等底层工作者越来越少,朴素、热烈的劳动场景越来越罕见;政商名流开始频繁出镜,大红大绿的娱乐新闻渐渐占据版面,各路名人被360度全方位拍摄。这当然是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变化的体现,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人民性,报刊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人民大部分终归是普通的劳动者。如果一份报纸没有坚持把报道重心放在普通劳动者身上,那就很难让人相信这份报纸是讲人民性的。

很多读者会觉得,当今媒体上刊载的有关工人、农民的影像作品,相较于以前丧失了很多美感。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细节很少再被详细描述,仰角拍摄等手法愈发少见,取景越来越随意,有关的佳作名作占新闻作品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小,这确实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观念变化。记者只有出于对劳动者最诚挚的尊敬和热爱,才能发挥工匠精神,蹲跪甚至是俯卧在农民、工人面前来抓取最佳拍摄角度,精雕细琢出动人佳作;只有每时每刻关注一线,扎根最基层,才能捕捉到那些独特而精彩的瞬间,才能有触动人心的细节描写。农民、工人等收入不高的群体在新闻工作者的心目中越来越无足轻重,大家虽然未曾直接讲明,甚至可能也不曾自知,但是这一问题已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作品和版面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点内容,脱离人民的做法可以说极其危险。

2.新媒体冲击

新媒体冲击导致的业务恐慌、经营压力使一些传统媒体人疲于生计,产生了诸如“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了,哪有空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想法。近年来频繁出现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低俗庸俗新闻,有些媒体甚至犯了政治性错误、导向性错误,其本质就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没有情感认同,不以为然。还有些从业者即使没有犯错,也因为工作时出发点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貌合神离,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完成工作。

一些认识误区

当今新闻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误解基本可以用认为其“已经过时”“脱离实际”来概括,类似想法在学习和工作中并不少见。

1.未厘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初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抽象出的理论,是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不是具体施行方案。由于时空差异,部分内容如今已不能“即插即用”地解决现实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吸收,再结合具体实际赋予其新的外延,进而贯彻落实。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将其当作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当作底层思维来学习和培养,用它夯实思想基础,而不是妄图建立空中楼阁。

这本该是常识,但如前文所述,部分新闻工作者理论素养不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不深,就会试图通过背诵概念直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实属缘木求鱼;而这种行为的失败又会使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丧失信心,产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脱离实际”的错误想法,形成恶性循环。

2.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媒体时代解释问题、指导工作存在疑虑

部分新闻工作者会认为新媒体时代科技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经落伍,跟不上新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实不然。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新闻的本质和基本的传播规律并未改变。如今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新闻传播渠道和呈现形式百花齐放,但仍未脱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发展成果的范畴。例如,如今虚假新闻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渠道更广,更受公众非议,这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的真实性原则;近年来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的反转新闻可以用“报刊的有机运动”来解释;医患冲突等社会矛盾,可以依据“大众媒介作为连接个人与世界的纽带”等理论更好地处理;近两年党报经营逆势增长,也印证了“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的办报理念。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预见性和解释力,强大的生命力使之在今天也能熠熠生辉。

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对其进行了继承、创新、补充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思想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成果,对新闻领域的现状、变化,包括新媒体冲击等都有所涉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指导性。

学习中的困难

一个群体的问题需要制度和机构来解决,指望群体里的每个人都自觉自发解决问题未免太过理想化。同样,如何做好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也要以此为出发点来考虑。

1.学校教育的轻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在高校新闻教育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教材也比较匮乏。在宽松且不够严谨的课程影响下,学生自然会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无关紧要,甚至产生抵制情绪。①大学是培养人思维方式的地方,对学生三观养成影响极大,如果这类想法深植于学生心中,工作后也未曾扭转的话,那么这个学生可能穷其一生也不能在新闻领域里有大作为、大建树。

2.新闻机构相关培训太少

一般来讲,除了入职培训,很少有新闻媒体会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原因大致有两点:

其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一直处于“灯下黑”的状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基础素质,正因如此,部分媒体管理人员误认为从业者都已具备相关知识,无需进行最基础的培训。然而正如前文所述,部分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相当薄弱,这部分人急需受到相关培训。新闻机构尤其需要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从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内容学起。

其二,没有直接收益。新闻单位的业务培训往往是问题导向,讲求改善现状,而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问题是基础工程、收益也是隐性的,难免让人忽视。培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某些媒体管理者眼里,即便是最紧要的把关能力,也不如直接学习时事政治和背诵相关规定来得立竿见影。而且,如果总是重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个“老调”,会让部分领导认为培训负责人在应付差事,培训负责人也会有同样的疑虑,因此阻力重重。

前文谈了很多误区和问题,对于真正理解吃透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来说,这些则不成问题。偏见往往源于无知和蒙昧,误解即是不够了解。培养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整体也在个人,尚需大家共同努力。

注释:

①蔡育恒 沈嘉悦:《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与方向》[J],《视听》,2015年第6期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期刊中心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