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上

新闻写作中如何实现“一般的公正”

张世光
2018年10月17日15:13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上

“一般的公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总体姿态,就具体的关于实施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表现为客观,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①新闻报道中,绝对的客观是一个永远无限趋近的值,无法完全达到,其中总会有阶级的、党派的、个人的倾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提出用“一般的公正”尽量抵挡倾向性这一理念。

“一般的公正”与客观报道的理念几乎同时期在19世纪中叶出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百余年,但是这种报道理念依旧没有过时。尤其是在今天各种信息泥沙俱下的转型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客观报道对于媒体树立自身权威、引发读者共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力丹教授将“一般的公正”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陈述事实;若有倾向流露隐蔽、自然;不造成直接对读者施加观点影响的印象。②本文以H大学四届学生的198位新闻学专业学生的716份消息写作作业为样本,分析学生的写作与“一般的公正”之间的差距,探索“一般的公正”从一种“新闻观”到“新闻实践”如何实现。

客观真实的事实陈述

从普遍联系的视角而言,在“陈述事实”时“一般的公正”原则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事实与希望的分离。数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依据采访现场的事件来报道新闻,但仍有11.4%的学生作业出现了按照希望来写新闻的情况。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是,一场人数寥寥的讲座被写成“如火如荼”,其原因是学生认为这样写才合适。

马克思在谈及“好报刊”与“坏报刊”的区别时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标准:“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所谓的“希望”是一种主观意愿,有时是“常识”,有时是“麻木”,有时是良好的“祝愿”,无论哪一种都应该被摒弃。新闻从业者要在每一次采写中对抗想当然的应然和惯性,保持习惯性的警惕和质疑,抛开希望向事实回归。

2.事实与评论的区分。新闻报道中,记者不能自己发表评论,但统计发现,92.5%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个人评论”。评论的形式以及存在的目的不一而足,有的是表达对文章主题的回应,有的是对事件发展提出希望,有的是对受访者提出要求,还有的仅仅是认为“其他的稿子中都有人评论,我的稿子中也应该有评论”。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们在新闻中加入“个人评论”,“高考前以议论文训练为主”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先导条件,“新媒体传播中‘述’‘评’不分”是对这种高度“评论欲望”的助推。学生在习作中是希望通过“个人评论”让人更加明确稿子的意图、信任其表达出来的观点,但这种“洪荒之力”的背后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效果。恩格斯指出:“使读者确立无可争辩的信念,只有明显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才能做到这一点……”③“用事实说话”不代表没有或丧失立场、没有观点,而是要通过挖掘“评论”背后可以提供支撑的事实信息来证明观点;通过对事实的展现来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更加信服记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3.事实选择的标准。新闻写作课的教材中以“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作为新闻事实选择的价值标准,虽然操作性上直观、明了,但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单一”“教条”的问题。笔者在对学生写作作业分析后发现,48.9%的学生在第一次作业中会出现事实选择失当的情况,琐事扩大化、选择随意化等问题突出,例如学生把“会议结束后部分同学留下来打扫卫生”等与主题无关的细节留在稿件中;把单个的、偶发的下水道堵塞情况“一惊一乍”地表述为重大突发新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新闻价值判断中“片面性”和“最高理想层面价值观念缺乏”只注重引起受众的情感,满足受众浅层次需求的问题。④真正的新闻价值不应停留在表层上而是要深入人民的需要之中。马克思认为“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是人民群众大声的表达者,是人民联系世界的有声的纽带,是人民精神大声表达出来的日常政治思想,是人民及其政党的真正学说的公开表露”。⑤马克思提出的“人民”标准在实际的新闻采写中并没有具体的落实办法,但可以作为一种深化的认识思路、自觉反省的方法、价值检验的途径,它要求新闻采写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寻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结合点。

润物无声的观点表达

“一般的公正”要求表达者在表达时如果体现本方倾向,要注意流露隐蔽、自然,笔者认为这涉及以下两方面:

1.“声音”来源的构成。马克思在谈及生产过剩理论时,指出了一派学者的观点后,又谈及了其他经济学家的看法。⑥让双方都说话,尤其是让有明显错误的一方说话,看似是在给有利或需要维护的一方制造麻烦,其实“是为使读者更加确信一种观念”。⑦笔者针对学生的“舆论监督”报道作业进行统计发现,63.6%的学生在第一稿报道中缺少被批评者的声音。在深入访谈时发现,学生或者惧怕与被监督方见面,或者认为问题“真相”已经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了,没必要再去采访被批评方。这里面既有能力的问题也有态度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对责任感的认识问题。

记者采写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挑起问题”还是全面客观地呈现,让事实与事实自己进行辩论进而推动事件的解决、社会的进步、人的理性进步,这是记者是否秉持公正意识、报道能否体现“一般的公正”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2.语气语调的把握。恩格斯在与《前进报》主编李卜克内西通信时说:“如果他们埋怨我的语调,那么,我希望你不要忘记反驳他们,向他们指出杜先生对待马克思和他的其他先驱者的语调。”恩格斯还指出杜林的语调是“歪曲和辱骂自己的先驱”。⑧马克思也曾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为自己文章的“粗俗”甚至“粗鲁”的语调做出解释。⑨“有理不在声高”,马克思、恩格斯在新闻实践中非常注重语气方面的问题,避免溢美溢恶的粗糙化表达带来的“噪音”让新闻失去心平气和、公正说理的面貌。在学生的习作中,与语气、语调相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的使用上。尽管使用修饰性词语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过多使用形容词容易“让你(记者—引者注)失去客观性”。⑩统计发现,高达97.5%的作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修饰过度问题。这其中,既有“拼搏奋斗、并肩作战”这种空洞、大批量修饰性词语堆砌的情况,也有“胜利召开”“圆满完成”“重要讲话”等习以为常的、正确废话式的表达。

潜移默化的观点影响

新闻报道中,观点的表达不仅不可避免,有时候还必不可少。不仅是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也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于观点是否接受、认可。

1.强调身份的转换。马克思、恩格斯在新闻实践中很注重强调自己身份的转换,转变过程中透露着弦外之音,这其中既有谦虚态度的表达也有诚心诚意的传递,最终指向的是确保新闻应有的公正面貌。恩格斯在致信德国党的领袖倍倍尔时就表示:“我,作为一个编辑,可以不赞成他们的作(做)法……”在为《新莱茵报》写作《马扎尔人的胜利》报道时,开篇就通过与《科伦日报》的对比表示“……我们决不允许自己的倾向性影响我们对马扎尔人报道的判断”。实践中,学生经常忽视身份的转变,缺少对“我”和“记者”的区分。37.4%的学生把报道中应有的“记者发现”写成了“我发现”。结合前述92.5%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个人评论”可以发现,从“我”转换为“记者”不仅是表达技巧的完善,更是身份的认知,对自己笔下语言作用的认知,对自身承担的责任的明晰。

2.交代信息来源。在新闻传播实务中有“当事人”和“知情人”两种记者必须重视的采访对象,二者作为不同的信息来源,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公正感。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发表文章时注重标明信源,如“据目击者谈”,“据到达这里的信差说”,“我们再引用一篇载于《波希米亚立宪报》的关于南方军事行动的报道,这是比较可信的”。匿名消息源也要交代清楚,如“这条消息是以我们从可靠方面得到的传闻为根据的”。对于一些不可靠的信源,马克思、恩格斯也要做出说明,如“我们所拥有的唯一资料就是比利时报纸上的那些含混不清、矛盾百出的报道,以及我们自己关于巴黎的知识”。这些清晰的信源交代让读者能够确定自己为什么要信、凭什么相信报道的公正性。统计显示,80.5%的学生能够标注信源,但58.3%的学生信源选择失当,例如,有学生就应不应该“禁摩的”问题采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老师进行解读。也有41.7%的学生在使用匿名信源方面过于随意和频繁。这都让习作报道显得过于随意、不可信。

【本文为2016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阈下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2016B12)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⑦陈力丹:《精神交往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304页、第296页

②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277页

④司景鑫:《对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观察与思索》[J],《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

⑤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52页、第35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二册[M],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第1版,第56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第1版,第223页

⑩李希光:《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21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186页、第189页

陈绚:《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9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11月第1版,第192页、第129页、第203页、第130页

(作者为工人日报主任记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