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先生一去江湖远:读者作别武侠小说泰斗金庸

2018年11月01日07:13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先生一去江湖远:读者作别武侠小说泰斗金庸

  新华社石家庄10月31日电(记者白旭 任丽颖)提到“江湖”,可能大部分中国读者想到的画面都是作家金庸描绘的。

  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这个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瞬间刷屏,很多人感慨:先生一去,江湖杳然。

  “80后”王晓磊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六神磊磊”,他的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拥有大批粉丝。他从初中开始迷上金庸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听说金庸先生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和亲戚吃饭,一下子感到手足无措。”他告诉记者。

  30日晚间,他发出了悼念金庸的文章《我再也没有后台了》,回忆自己读金庸的经历。“不但没有机会见面,你甚至根本不知道我这个小号的存在。”他写道,“采访里不时被问:要是见到老爷子,你最想说什么?回答总是:感谢你养活我。其实,我内心真正最想问的是:我算不算是你的传人?我继承了几分你的功力?”

  “我只是金庸的亿万读者之一。”王晓磊表示,金庸之所以被这么多读者接受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有“侠”的情结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因此郭靖和乔峰这样的人物才会如此深入人心。

  “此外,金庸笔下的侠客是进步的,他们反暴力,讲义气,讲信用,有人道主义,对生命悲悯,不迂腐。”他说。“而且金庸有着极高的国学修养,书中的古代历史环境极具感染力。”

  他认为,写作技巧上,金庸借鉴了舞台剧的一些表现手法,“他有些桥段像古希腊悲剧的情节,比如乔峰像极了与命运抗争的悲剧式英雄。”

  “每个文学家都是时代造就的。金庸生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大陆,因此有很大的格局。他的父亲是震旦大学高材生,又让他有机会较早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后来他到了香港,与很多一流的武侠小说家一起探讨切磋。”王晓磊说。

  28岁的张方也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做“小方说历史”。金庸去世后,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先生虽逝,先生永生》。“论文学影响之大,莫过影响世俗。”他这样写道,“二十世纪以来,华人文坛有如此影响者,莫过金庸……万古刚气,千秋柔情,两共存也;文学浪漫,世情通俗,一并兼之。”

  这个武侠小说迷还为金庸撰写了一副挽联。上联:先生去矣,斯人在雁门关外,华山云颠,风陵渡口。十五部书读罢,情系多少痴儿女。下联:武林存焉,此间有天地之大,江湖而远,山岳其高。九十四岁寿终,泪倾一代真文豪。

  “我从小到大都喜欢金庸。”他告诉记者,“小学时看电视剧还没有概念,不知道是金庸的作品,后来看到书,发现写得太好了。”听到金庸去世的消息时,他刚巧正在读《笑傲江湖》。

  他的父母也结缘于金庸。“我父母就是在放映厅看《射雕英雄传》时认识的。”他说,“他们到北京后,第一次去逛地坛书市,就买了一套三联版的《金庸全集》。”

  “金庸的书里不仅有武侠,还有书画、音乐、酒文化,在我心里他是中国传统文化通俗化做得最好的人。”张方说。

  他表示,自己这一代人小时候读金庸,正是塑造价值观的时候。“我的做人之道是从郭靖和段誉身上学到的。郭靖的‘朴’和段誉的‘和’对我性格影响很大,现在我处事交友也是如此。”

  “金庸和时代其实是相互成就,时代给他机会,他也给时代锦上添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李春教授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的小说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带来了和当时主流文学不一样的通俗魅力。”他说。“很多人喜欢金庸的作品是在青少年时期,这让金庸作品成了一种青春记忆。”

  北京外企白领、38岁的朱晓山第一次接触金庸作品是通过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我当时七岁,家乡在革命老区,生活水平不高,书的种类也不丰富。但几乎每个人都看过这部电视剧。”

  到了大学时期他读完了金庸所有作品。“有些人物甚至成为一部分人择偶的标准,比如我就很喜欢黄蓉这个人物。”他说,“他的作品带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那种‘忠’‘义’和家国情怀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了我们思想中。”

  同样在北京工作的金庸“书粉”孟媛在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后难过得无心加班,匆匆赶回了家。

  “金庸带我进入了武侠世界。”她说,上中学的时候,自己经常在放学后和朋友一起编武侠故事,有些到现在还记得。

  在遥远的澳大利亚,人们也在纪念金庸。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欧阳迪频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整理关于金庸的藏书,一共28册,准备下周展览。

  她23年前到澳大利亚,之前就看过金庸的作品。“有很多人性的刻画,还有对爱情等人类情感的描述,很有共鸣。”她说,“澳大利亚也有人在研究他的作品。”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讲师范圣宇表示,金庸的影响力远超国界,不论在纽约、新加坡还是温哥华,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他的读者。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