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编辑人才如何为新出版赋能

李婧璇
2018年11月05日13:1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编辑人才如何为新出版赋能

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研讨会现场。

编辑是出版工作的核心。步入新时代,面对技术等带来的各项挑战,编辑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责,传承使命,成为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近日由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研讨会”上,行业专家、学者及新老编辑们齐聚一堂,共论新时代的编辑成长之路。

培养优秀编辑 是行业所需

为什么会议的主题定为“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对此,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主任郭德征介绍说,这个主题是按照学会关于每年要围绕国家建设大局和行业热点、难点开展专题研究的要求,经过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专委全委会,向相关领导机关请教,向科研单位咨询,并在业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确定的。他说:“这次开展的研讨‘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活动,是我们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人才兴国战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

“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但把出版大国建设成出版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重要性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郭德征认为,尤其在现代技术广泛应用出版领域,对编辑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出版单位谋求发展压力巨大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反映了广大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迫切需要。

如何把研讨会开得使与会者有较大的收获感?“这是我们从策划之初到今天交流研究成果,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努力追求的。”郭德征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两点感受最深,一是人气很旺;二是主题集中,内容丰富。

谈到人气旺,郭德征说,当初也预料到这个主题会受到上下关注,但是参与者的层次之高(仅社领导和专家多达40多人)、人数之众(到会200多人,直到开会前一天晚上还有人要求参加,由于受场地限制不得不进行控制)、征集论文之多(实际上收到论文430多篇),“确实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对于主题集中,内容丰富,郭德征说:“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在收集论文时先读为快,感到这些论文都紧紧围绕培养和争做新时代优秀编辑主体展开。”据他介绍,有分析编辑现状、谈论研究活动意义的,有议论新时代优秀编辑内涵、特征、素质模型的,有探讨院校教育、在职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有介绍名家大家成长经历的,也有谈个人成长实践的等等,“而且往往同一个题目有很多人探讨,读着确实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认同感、启发感和享受感”。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之一,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宝民表示,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下,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编辑人才队伍,是兴社强企的根本,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践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出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此次研讨会将为建设与新时代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相适应的编辑队伍提供诸多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提升综合素养 编辑要当好“传承者”

“出版人,要转变对行业的基础认知,构建全新的更加符合时代的基础理论体系,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话语权。”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冯宏声指出,新时代的新编辑,要有更加过硬的政治素质、足够沉淀的人文素质、扎实全面的业务素质,并要实现这3种素质的有效有机融合。

“‘出好书,出人才,出效益’9个字,如果认真解读,基本概括了出版界的职责与使命。”在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长江出版集团原总编辑周百义看来,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出好书,无疑是人才所为;有了好书,两个效益也就显而易见。但三者中,其实最关键的是‘出人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队伍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周百义以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例,讲述了构建出版人才的机制。周百义表示,人才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社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如通过建立高效有用的培训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大胆使用年轻编辑、在实践中发现人才等,培养造就出一批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

“我们都是出版业历史长河中的过客,都是一个出版社发展史上的匆匆过客,作为一个过客,需要思考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出版业留下些什么?我以为,那就是思想,一种出版精神;那就是队伍,一支能战善战的队伍。效益、业绩那只能说明过去,只有精神、队伍是代表未来。这是一个合格的出版企业领导人所必须考虑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吴培华的这番感慨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在吴培华看来,一个优秀编辑的思想境界,就是要具备出版理想,那就是要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当你有了终身追求的理想后,你就会热爱你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有你热爱上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你就会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去做好你的工作,出版人尤其如此。一个不爱书的编辑,一个对编辑工作没有激情的出版人,是无法打造出精品力作的。”

从一入行就对编辑岗位心存敬畏的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编审赵强,以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对于编辑这份职业的理解,“编辑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职业。说他独特,就是因为编辑不是简单的文字清道夫和文化的二传手,那些有定力、有人生大格局的编辑,应是在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传承作用的推手。没有了编辑这个职业,一切文化的传承几乎都无法实现,人们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也无从谈起精神世界的构造”。

“出版工作的核心是编辑,编辑工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出版工作的成败。”在《中国编辑》杂志社编辑马伊颀看来,处于转型时期的出版产业,必须重视编辑主体队伍建设,提升编辑素养,重唤编辑精神。“出版的本源在于传承文明、传播文明,编辑定能不负众望,担负起继承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使命。”

“在新时代,新技术、新需求、新岗位、新产品、新服务在出版业不断涌现,面对新的变化,高校如何开阔思路,创新性地培养新的编辑出版人才,是我们新闻出版类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执行院长陈丹以北京印刷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讲述了如何使编辑出版人才更好地为新出版赋能,如何在国际合作、高校互动、校企联合、学会活动、专业融合中实现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

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编辑活动作为出版活动的一个核心环节,有些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它对文化内容的选择、优化和再创造的基本功能没有变,编辑的基本职责也没有变,相应地对优秀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没有变。

从一专到多能 向全媒体编辑转型

在媒体融合时代,产品变成了媒介,读者变成了受众,快节奏、碎片化、数字阅读、平台化,成为新的出版生态环境。在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中心编审郑殿华看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市场的发展态势和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现有资源条件,以独特的内容、有价值的海量和延伸的业务模式做好知识服务,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在新时代满足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是我们这代出版人应回答的新课题。”

郑殿华认为,在媒体融合的条件下,编辑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要求,还要有与新的出版形态相适应的技能。“只有转型升级,从单纯的文字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主动学习了解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推动内容生产向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才能快速适应新形势、新业态下编辑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来自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的编辑刘爱菊则以“关爱汇”(人民卫生出版社针对抗艾滋病诊疗领域医务工作者而设定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为例,从沟通、策划、整合、创新、学习、写作等方面讲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编辑成长之路。

知识服务背景下,编辑如何创新?对此,东南大学出版社编审刘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树立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要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数据应用”的意识,以“数据应用”为抓手,践行互联网思维。第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编辑流程。第三,设计以知识元数据为基础的多元产品结构。第四,搭建以平台为支撑的内容生产和服务架构。

刘坚认为,数媒技术的新发展催生了知识服务的新趋势,重塑了用户的内容接收行为和需求,凸显了接收场景,这一趋势要求从内容生产到知识运营重构传统的编辑体系,要求作为内容生产主体的编辑在思维、流程、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全面创新,以实现编辑工作的“起于用户,终于用户”直至“通达用户”的目标。

时代在不断变幻,社会在不断前进,处于新时代的编辑们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久远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在《新时代优秀编辑的变与不变》中结尾所说:“这就是人们对优质精神产品的需要和追求,优秀编辑的职责就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汗水,为社会奉献更多的高质量精神产品,提升社会品味,促进文明的进步。”

■发言摘编

编辑要做好产品与服务的设计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 冯宏声

在新出版时代,新编辑的努力方向有哪些?新编辑要成为产品经理,做好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要对新标配有所认识。

比如提供知识工具。要提供知识图谱,可以将其做成“知识导航、知识画布、知识黑板”的菜单,可以有很多比较形象化的概念与形式,面向用户推出。要从提供内容进化到提供服务,服务读者消化、转化内容,同步提供内容与内容理解工具。

比如目录要变。介绍地球的内容产品,先要放上宇宙全景图、银河系图、太阳系图,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用来培养读者全局思维。在知识之外要提供思考工具、知识学习工具。在取代目录的这些结构图中,重要的知识点,旁边有二维码、链码、隐性码或者AR锚点,跳转后在屏上呈现本社推出的其他相关产品,并且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相关度的热度指数,既是为用户的学习提供方便,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目录变成菜单,是更加立体地提供用户阅读体验的指引。

比如要有操作菜单(类似游戏操作菜单),新编辑要高度关注新兴互联网内容企业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要找到他们的长处,学习并转化应用到我们的生产运营实践中。新编辑需要更多考虑,在阅读场景中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内容产品具备更多功能,对应的改变,在表层可以直观看到的,应该是操作菜单的变化。未来,即使是纸书,在页面最右或者页码区,建立菜单导航栏,提供跳转到其他内容的入口,让阅读随时进、随时出。

做好编辑工作需要三方面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周蔚华

新时代要更好地发挥编辑的职能,做好编辑工作,需要有知识、能力和素养3个方面的支撑,缺一不可。

就编辑知识结构而言,编辑的知识结构起码应该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新闻出版方面尤其是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著作权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新的传播条件下,编辑还需要掌握经营管理、财务、市场营销及消费者心理等相关知识,更需要了解传播前沿技术的进展情况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水平。

就编辑能力结构而言,过去要求编辑具有市场调查能力、内容判断和鉴别能力、书稿审读与加工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学习的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的能力、集成与创新能力。

就编辑素养结构而言,通常倡导的编辑素养有三方面:编辑的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编辑导向等;编辑的职业素养,包括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对读者和作者负责等;编辑的心理素养,包括自信、自律、热情等。在新时代,优秀编辑除了上述素养外,还需要加强对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素养的培养。

编辑人才培养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执行院长 陈丹

新时代出版业的“新”,至少有以下6个特征:一是出版业劳动者“新”,新在年龄、知识、能力机构;二是劳动工具“新”,新在数字化、网络化;三是劳动对象“新”,新在数据成为主要对象;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新”,新在数字出版公司已经开始共享数据资源;五是出版生产者、消费者、销售者关系“新”,新在融合共生关系;六是产品分配方式“新”,新在数字编辑要获得更多产品分配。

新需求为出版编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出版给予行业从业者巨大施展平台,复合型和专业型的人才都能在新出版业中找到立身之所。传统出版资源迎来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最佳契机,掌握和运用传统出版资源的出版编辑人才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出版机构和数字出版公司也迎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一大批年轻的出版编辑从业者将从民营出版机构和数字出版公司中经受历练,脱颖而出。

新需求同时也给出版编辑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比如结合“双效统一”,如何在人才培养环节就树立起社会效益第一的首位意识,实现新出版物双效丰收;再如,针对新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如何开展出版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保护,编辑出版人才技术素养与人文精神如何完美统一;再如,面对新出版产生的新阅读需求、阅读方式、阅读群体,如何在新出版环境中引领阅读,体现阅读价值,也是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高明的编辑是图书市场的预测家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编审 赵强

编辑作为一个杂家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编辑还必须耳聪目明,反应灵敏,必须有记者的嗅觉,有政治家的胆识,有理论家的思维缜密,有专家的学术建树等优势。能在每天产生的各类大量的信息中,“采撷”出对自己有重大帮助、有价值的信息。如今日益发展的网络时代,在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庞杂。

因此,编辑应是相关信息采集、储存、分析、加工、预测的高手。在常人眼里,每天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无非是想了解国内外又发生了哪些大事。而编辑却不同,他要从相关的新闻中找出新选题的理论根据、时事根据、客观根据等,并对自己即将推出的新选题做出各种有效的预测。在此意义上,高明的编辑又是图书市场的预测家。

编辑要站在时代信息的前沿,不能就信息论信息,还要智慧性地提升有用的信息,并以最恰当的手段、最快的速度将信息转化为优秀的智力结果。为了做到这一点,编辑需广交社会上各界的朋友,广开信息路,力争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圈子,将其内涵深入发掘,并进一步拓展外延,使各方面的信息流交织在你这一个中转点上,从而出奇不意地、轻松地挖掘出新的选题。特别是要善于利用各种专业会议,结交有成就的作者。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