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速度中看变化 变化中显速度

吴敏
2018年11月06日13:18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速度中看变化 变化中显速度

提起凤阳,说到改革,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农村改革的滥觞地。

是的,1978年的一个寒夜,简陋的土坯房,粗糙的小木桌,一盏煤油灯,几个矮木墩,一方红泥印,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在这里立下生死状,摁下“红手印”。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暗夜擦亮的一根火柴,原本只想相互取暖,竟然引发燎原之火,不但温暖了凤阳的百姓,照亮了中国的天空,更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大幕。

我祖籍凤阳,工作在省城合肥。作为一名交通行业的媒体记者,我深深地感受到,改革不仅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也激发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活力。

很多年里,我用时间的长短和速度的快慢来判断路途的远近。我儿时生活在林场,20世纪70年代末,场里添置了一台拖拉机,每周一次送职工子女去学校。当时只有20多公里的距离,拖拉机却要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跳蹦两三个小时。

父辈们说,上世纪70年代,凤阳至合肥要走一天的时间。当时,客运班车是“老解放”,车速每小时40公里左右。早晨6时从凤阳府城出发,驶上唯一通往省城的道路,颠簸成了主题,身体像随风扬起的麦粒,一锹一锹,抛起又落下,傍晚时分才到合肥,为了省钱还要准备途中午餐。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调到合肥工作,此时省道101等级提升,路也平坦了许多,班车已更换成东风牌,同样6时从凤阳出发,11时就能到合肥,车速提高了,时间也缩短了一半。

2001年,G3高速公路建成,这时班车已更新为凯斯鲍尔、宇通等高档大巴,运行时间在2个小时内;2016年G36高速凤阳支线贯通,一下子缩短了合肥至凤阳的时空距离,疾驰在宽展的高速公路上,轿车如一叶扁舟,穿梭于繁茂的花木丛中,宛如星际中划过的一道亮丽彩虹,和缓的节拍和着汽笛声不禁让人沉醉于“速度”的盛宴,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从合肥到凤阳,从普通干线到高等级公路,路网的绵延交织和日新月异,早已颠覆了我儿时心目中的时间、速度和距离等认知。现实中的风物星移,总是飞速超越着固有观念。现在回家,不仅乘车轻松便捷,还有一种更惬意的走法,那就是自己驾车,一个小时也就到了。

时移世易,如今凤阳交通可谓变化巨大。合徐、宁洛、蚌淮、徐明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铁、京福高铁、水蚌铁路、津浦铁路穿境而过,现有高速出入口5个,蚌埠高铁南站距离县城仅16公里。

跨越时空阻隔,交通网络不断扩容。时间和空间,全部被压扁。漫长与遥远,转瞬在眼前。过去,面对路途的遥远和交通的艰难,古人只能空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如今,依靠便利的交通工具,行驶在通衢大道上,将一日千里、“关山度若飞”变为现实。

我工作所在城市——合肥,由40年前的交通“孤岛”发展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米”字形高铁网络基本形成,新桥机场通航国际,合肥港通江达海,“一环八线”高等级公路网不断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加快构建,主城区与各组团基本实现“一刻钟快速交通”。拥有G206国道、G312国道等9条高速公路和合武高铁、京福高铁等9条高铁及在建的商杭高铁合肥段、郑合高铁等4条高铁线。

这些年来,我沿着密集的交通网采访,走遍了安徽16个市60多个县区和上千个乡镇村,亲眼目睹了安徽交通运输翻天覆地的变迁,交通建设年投资从1978年的不足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842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快速增长,交通网络不断健全,通达深度大幅提高,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交通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确立巩固。

今日安徽,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为支撑,以农村公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干支相连,纵横交织,与水路、铁路、航空衔接有序,南北6小时、东西3小时过境,公路路网结构明显改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提升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速度不仅来自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源于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交通强弱反映国运兴衰,国家发展变迁和个人家庭命运紧密相连。40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巨大。家庭由自行车、摩托车,逐步变成小汽车;出远门由乘长途汽车、坐绿皮火车,到新型空调列车、动车,然后是高铁乃至飞机。

如今,我回家乡凤阳基本上是自驾。驾车让你感受到一种速度的动感,让人为这个时代心跳加速,这是车子的速度,是日子的速度,更是国家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