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 肥铸基石

肥料市场变化显粮安天下基石坚固
40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我国“三农”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至2013年的6亿吨,并连续5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看到这些跳跃的数字和变化,不禁为农村改革40年我国“三农”事业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同时也为“三农”事业所涉及的化肥、农药、种子等涉农行业欣喜,并为之点赞!行业发展的初心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践行着“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责任。
其中,化肥是粮食的“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率为45%—50%。在近期采访中,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感叹道:“正是在化肥工业的强力支撑下,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
提高粮食产量,氮、磷、钾肥一个都不能少。6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我国要建设自己的化学肥料厂,发展自己的化肥工业。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化肥几乎是一片空白。
没有氮肥,先从苏联引进设备,随后开发合成氨联产碳铵生产工艺。1979年全国共建成1533个小氮肥企业。1991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3年实现氮肥净出口,2017年氮肥产量382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27%,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5倍。
没有磷肥,设备、原料、技术均依赖进口,在此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完成规模化磷矿开采及磷肥生产装置、技术、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经过60多年几代人呕心沥血,2017年,全国磷肥总产量达到1640.7万吨五氧化二磷。其中,高浓度磷肥产量1535.4万吨五氧化二磷。磷复肥生产量、消耗量、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产品品种日渐齐全,各种专用肥、水溶肥、缓控释肥等新产品不断涌现。
没有钾肥,且我国钾资源十分匮乏,依赖进口,同时找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专家提请国家对钾资源进行了解、开发,到中国钾盐化学的开创者们挺进荒无人烟的察尔汗,在茫茫戈壁上组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盐湖城,再到无数钾盐研究院所齐头并进、通力攻关,自主开发、生产钾肥,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钾肥由完全依赖进口到自给率已超60%。
粮安天下,肥铸基石。从筚路蓝缕到铿锵崛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至强,中国化肥工业走过了60年大发展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有了化肥的保障,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十二连增!作为涉农记者,曾在一次次采访报道中记录和见证着这一不争的事实。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化肥产能的过剩,当今化肥的作用在被淡忘,甚至被扭曲,社会上往往听到的是瓜不甜、果不香、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负面作用,很多人甚至将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归为是否使用化肥。客观地讲,这不是化肥本身的过错,是施肥过量、养分搭配不当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化肥是资源型产品,磷、钾资源都不可再生,我们要珍惜资源、爱护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应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