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广州日报记者节日感言:记录伟大时代我们从未停步

2018年11月08日07:28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记录伟大时代 我们从未停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卉

  广州日报夜编中心编辑 汤新颖

  广州日报·广州参考编辑 徐梅花

  广州日报珠三角全媒体记者 黄文生

  广州日报珠三角全媒体记者 陈治家

  信息时报记者 张玉琴

  南风窗记者 郑嘉璐

  广州日报大洋网 黄莹

  铁肩道义,妙笔文章!他们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步伐,力求原汁原味呈现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南粤大地的热烈反响;他们聚焦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力争大气磅礴展现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他们迎面直击台风“山竹”来袭,力图及时准确还原灾害无情人有情的暖人瞬间。他们有的已工作十多年,仍不忘新闻初心;他们有的刚入行两年,却勇担责任使命。今天是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向媒体人致敬,向坚守致敬——情深且长,无愧荣光!

  书写千年商都新活力

  连日来,我们在回访中感受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广州引起了强烈回响,激励着这座城市砥砺奋进,也激励着每一个人奋斗追梦。总书记始终关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创新,也鼓舞着作为记者的我们不断探究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如何能够持续释放新的活力。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先后考察了有着百年历史的恩宁路永庆坊、“中国第一侨校”暨南大学和智能制造企业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连日来,我们在回访中感受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广州引起了强烈回响,激励着这座城市砥砺奋进,也激励着每一个人奋斗追梦。

  在永庆坊,我们记录下历史文化遗存与创意空间共存共生的“老城新生”样本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也探究了坚守传统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从四面八方涌向广州创业的年轻人选择这座城市的理由。我们还将向总书记汇报科研成果的企业家姚维兵邀请到广州之夜·创新英雄会的舞台上,倾听他分享自己是如何带领着明珞汽车在广州破土而生、茁壮成长,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世界领先的智能装备企业。

  总书记始终关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创新,也鼓舞着作为记者的我们不断探究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如何能够持续释放新的活力。我们探访过始建于南宋的番禺沙湾古镇,在这里,不仅有众多与广东音乐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而且这里的音乐更是鲜活的,上千个私伙局让传统广东音乐始终流转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我们不仅记录着世界级名家名团纷至沓来,而且为本土原创力量鼓与呼:舞剧《醒·狮》一招一式之间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折射出南粤儿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85后广州导演以年轻人视角拍摄的记录电影《粤韵芬芳》,讲述了以欧凯明为代表的一代粤剧人的执着和坚守。作为一名记者,我们的力量来源于手中的笔。我们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书写这座城市的传承与创新。

  披星戴月的价值

  永远在追逐,永远不止步,永远想做得比好更好一点。这种停不下来的追逐,就是党报夜班编辑披星戴月的价值。

  读书时,老师经常援引教育家徐宝璜的话教育我们:“新闻记者,对于社会,负有重大之责任。”工作后,亲历一次次新闻大战,越发明白,选择了这一行,就承担起了历史观察者、记录者的责任。这种责任,须臾不敢忘。

  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10月23日,总书记在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开通。尽管前一天我可爱的小伙伴们凌晨才下班,但10月23日一大早,大家便起床看直播,摩拳擦掌等任务。刚到中午,工作群信息响个不停,领导第一时间布局,拿出18个版报道这一盛事。当天14时许,新华社发布通稿后,编辑部敏锐地抓住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重新统筹版面。作为时政编辑,我的任务是做好封面和封底跨版。当晚,我和小伙伴寻遍权威平台,预下载、试上版不下二十张图片,却总不能让人满意。直到凌晨时分,终于找到一张大气磅礴的靓图,勾勒设计后放到版上,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灵动逶迤的海上长龙,那一刻,如获至宝!经过精雕细琢,次日,《广州日报》的版面得到“大桥礼赞”的高度评价。凌晨3时下班的“熊猫眼”换来精工细作的出品,我们深深感到,值!

  接下来的几天,跟随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的步伐,牢记讲政治是对党报编辑的首要要求,我们又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学习贯彻落实报道中。仅10月26日至31日,《广州日报》就推出了17个版的回访反响报道。这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无不凝结着广州日报人记录伟大时代的使命和初心。

  上周,有幸在珠江之畔参加了“广州之夜·创新英雄会”的盛典。在嘉宾互动环节,向总书记汇报的民企领军人姚维兵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有个理念,就是比最好的好一点。”是啊,做新闻何尝不是如此?永远在追逐,永远不止步,永远想做得比好更好一点。这种停不下来的追逐,就是我们披星戴月的价值。

  我与女儿的一次谈话

  作为一名全媒体编辑,对于这份工作的坚持和初心早已化在日常稿件中,波澜不惊,但在记者节这样的日子里能在女儿心中种下新闻职业这颗种子,甚是安慰!

  这是我第16个记者节,昨晚我第一次正式地跟女儿聊起编辑记者这个职业。她一脸钦佩地看着我,老母亲心中一阵狂喜,然而她话锋一转,说:“妈妈,编辑不就是把文字放上去,贴上照片,印一下就可以了(她印象中的报纸)?这么简单!”她的话顿时让我哑然。也让我觉得,是时候让她了解这份职业的特别了!

  我们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这个新闻事件说起。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在信息多元化时代,第一职责就是甄别信息的真假,在该事件中,最初网上的信息是一辆红色小车逆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一片指责小车司机的声音,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红色小车也是受害者。编辑就要分辨这些信息,把最接近真相的内容推送给读者。在重庆公交车坠江这起悲剧中,记者还采写了遇难者背后的点滴,有80多岁赶着去参加儿媳生日的长者,有和妈妈一起去玩的一岁孩子,还有一位救援者父亲也在事故中丧生……多少个家庭瞬间破碎,让人读来垂泪。这些有温度的故事也让人们更加懂得在生活中要遵守规则。所以,我跟女儿说,记者,这是一份能够最接近真相的职业;有了记者,人们才能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记者的职业体验,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拥有的。而且记者编辑都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领域,如果要想做好新闻、讲好故事,就必须先去学习、思考,弄通弄懂要采访和编辑的领域,这样的历练也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所以,我告诉女儿,编辑可不是“放、贴、印”三个字那么简单。我不确定,作为一名只有7岁的二年级小学生,她是否明白了这些。

  谈话快结束时,我跟她描述了我们即将搬迁的新大楼,小妞又恢复了一脸钦佩的表情,说:“妈妈,我也要去广州日报上班!”“广州日报可不是随便就能去的,好好学习,以后才会有机会哦!”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加油,少年!以后面对选择,记者绝对是个非常值得你去尝试的职业!

  奔走在山竹抢险救灾一线

  狂风暴雨,树木房屋倒塌……但记者所看到是一场温暖动人画面,老人、小孩在危难中被救助脱险,救助队员奋战“山竹”保护家园。我被深深感动着……

  狂风暴雨,百年骑楼下,一个个招牌被狂风掀翻……

  9月16日下午5时,台风“山竹”在台山市广海镇登陆。“山竹”登陆前后两天,我与同事们紧密合作,在广州日报、广州参考等平台发稿26篇。这些报道,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画面,讲述当地干部群众现场抗击台风、救助老人小孩的动人故事……

  这次采访,我感受到各方对前线记者关怀备至。台风登陆当天凌晨1时35分,报社领导通知我,台风“山竹”将引发风暴潮,前线记者一定要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风雨无情,但我却看到了一幅幅充满爱心、救死扶伤的画面!在台山海宴镇,台风来临前,该镇10多名救助队员在沿海村庄巡查时,把沿海低洼地区凤阳村的50多名老人小孩转移到海宴中学。在海宴中学,该校师生参与救援行动,当老婆婆体力不支时,校长冒着狂风骤雨,把她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抢救;台风登陆前掠过上川岛,处于该岛一偏僻乡村有一名2岁小孩,高烧达40℃,由于台风引起大片树木倒塌,医院车辆已经进不了村庄,正在危急关头,川岛20多名消防官兵清理出一条“生命通道”,把小孩送到医院。

  “山竹”登陆后,潭江沿岸大片城市及乡村受到水浸。居住在冈宁影视城的90岁老婆婆张逢被困在二楼。危急关头,救助队员冲入了屋内,背起了张婆婆……开平有1600多座碉楼,台风后一批批群众自发排洪,清理道路,守护碉楼!

  采访台风“山竹”,我为当地抢险救灾情景感动,融进抢险救灾大家庭里,本着一名新闻记者真实记录现场的责任,履行了记者职责,发表不少正能量稿件。

  做新闻要有“钉子”精神

  大桥建设者身上都有股“钉子精神”,执着地爱上港珠澳大桥,义无反顾,永不言败,永不放弃。而作为一名记者,做新闻,何尝不是?

  碰上港珠澳大桥,是任何一个参与建桥者的幸事;见证这样的一个世纪工程,也是一名记者幸事。我进入报社的第二年被派往珠海驻站,刚好赶上港珠澳大桥前期工可研究刚刚启动,从此我便与大桥结缘。

  而大桥正式建设后,现场几乎都在海上,外海作业建设者们相当辛苦,跑大桥的记者也同样很辛苦,但怕苦怕累的记者肯定跟不好。记得第一次沉管浮运安装,前后经历了96个小时。记者跟随施工船舶出海,我们也在现场跟了两天两夜,在荒岛上看日落日出,在工地上吃盒饭,甚至在船上睡觉,在船舱里写稿,最终全面细致地报道了第一次“深海之吻”。

  “南粤楷模”张宝兰,她是一线现场唯一教授级女工程师,她扎根荒岛七年,挑战世界级难题,打出了“不开裂混凝土的超级配方”,她也是我率先发掘的一位“巾帼英雄”,上岛前80岁的老母亲拉着她说:“你走了,我怎么办?”她向母亲承诺,“等桥建好了,我一定开车带着你上桥看一看。”结果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同为“南粤楷模”的林鸣评价张宝兰说,“她就像一颗钉子一样,在牛头岛上一钉就是七年,大桥建设者身上都有一股‘钉子精神’”。在我看来,跟踪报道港珠澳大桥,和建设者们一样,也要有股“钉子精神”。

  但作为一名记者,每逢重要节点,谁都争先恐后抢着要出海。多年来,我在密切关注大桥建设的同时,也时刻留意这个超级工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力求做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大桥报道。作为记者,对于不断涌现的先进人物,永远不能有审美疲劳,时刻要有“永远是第一次”的心理去采访每个对象;确保自己常问常新,常写常新!

  用心做好每一条新闻

  从业十几年来,不管是做民生新闻还是时政新闻,我给自己的目标是用心做好每一条新闻。

  一转眼,我做记者已经十几年了,在记者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前夕,回顾过往的日日夜夜,虽然一路艰辛,充满着挑战,但我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从业十几年来,不管是做民生新闻还是时政新闻,我给自己的目标是用心做好每一条新闻。

  如今,我们坐火车、高铁都是实名制购票,在乘车时甚至不用取票,直接刷身份证就可以了,简单、方便、快捷。可在2010年之前,每次春节回家都是一票难求,要去火车票代售点通宵排队才能买到一张火车票。当年的春运前夕,我在关注春运时偶然获悉铁道部计划在广铁集团和成都铁路局试行火车票实名制。于是,我和同事周秋敏连夜行动,多方证实,最终推出报道。报道出街当天,这个消息得到全国广泛关注,铁道部也正式宣布了这个利国利民的好消息。从此,火车票实名制时代正式来临。

  这几年,媒体处于转型期。2012年,信息时报开始调整布局,开始办起信息时报社区报;2015年,信息时报又开启了微社区e家通。相比国家大事,社区里关注的是一些小事情。有些人就跟我说,社区里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有啥好关注的。可是渐渐我发现,社区无小事,事事关民生。比如给旧楼加装电梯是不少人的心愿,但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加装也是不少人遇到的难题。今年,我们就有通过微社区e家通以及信息时报主报多次关注旧楼加装电梯成功的个案,其中就介绍了梅花路69号之一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用了18个月就成功加装了电梯的个案。前几天,我在梅花村街的社区里走访时,梅花路69号之一的楼长蒋阿姨看到我之后一把拉住我,一直乐于助人的她告诉我说:“谢谢你的报道,看了你的报道,很多人都来我们这里取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总是暖暖的。我想这就是用心做好新闻的动力源泉。

  为写出好的报道“痛并快乐”

  记者是一份挫败感与成就感并存的职业。它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还要你随时准备好承受挫折;然而,做新闻带给你的快乐也最纯粹、最深刻。

  还在读大学时,我就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如今梦想成真,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记者节。

  过去两年里,我的足迹遍布中国几十个城市,奔波成了生活的常态。有时候,我乘坐深夜的航班回到广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二时;很多次,早上4时就要起床赶飞机,路上还要准备采访提纲、协调采访。在陌生的城市里,一个人采访、写稿,孤独感每每涌上心头。

  采访中,最困难的还是联系采访对象和说服对方接受采访。常见的情况是,记者打了几十个电话,发了上百条微信,依然没有拿到最关键的采访。怎么办?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再试一次。对记者来说,被拒绝是家常便饭。另一个挑战是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要写出专业而深度的稿件,就必须充分理解相关知识。年轻记者刚进入新闻行业不久,还没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每次采访前都得大量阅读资料,弥补知识欠缺。在北京专访阎学通老师之前,我一整个晚上都在阅读他的论文,学习国际关系方面的理论;在安徽太湖采访“精准扶贫”政策时,我连夜把当地扶贫办网站上的所有资料都读了一遍,既熟悉了政策,又从中找出了第二天采访的重点问题。

  突破采访有多艰难,完成报道就有多喜悦。当凝结了汗水与辛劳的文章印刷出版,当从采访中了解到不同个体的人生故事,当远隔千里的读者发来邮件表达敬意,所有的付出便都得到了回报。其实,我的经历并不独特。我身边的记者同行与我一样,默默承受着做一名记者的奔波与艰辛。记者职业路途艰辛,但我并不孤单。在南风窗,我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一起奔波磨练,一起为能写出一篇好的报道“痛并快乐”着。

  做好广州舞台的“灯光师”

  作为一名网络编辑,我觉得自己像一名舞台幕后的灯光师。虽然从未站在幕前,但每当掌声响起的时候,我便觉得这也是对一名网络编辑在职业生涯中所付出的努力的奖赏。

  路上奔波采访,车上忙碌写稿是记者的日常,而网络编辑的日常,虽不像记者那样身处第一现场,却同样是处于“没有硝烟的战场”。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双眼紧盯着电脑屏幕,颤抖的手指猛地操纵鼠标点击“发布”按钮,屏幕上显示“稿件发布成功”。此时看看别的媒体,心想:很好,比他们快了30秒。摸摸全是汗水的手心,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入职两年多来,我觉得自己像是一名还在学习中的舞台灯光师,不断摸索着聚光灯应该在什么时候打在哪些位置。虽然从未站在幕前,但每当掌声响起的时候,我便觉得这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对我在职业生涯中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种奖赏。而广州日报大洋网就是那个让我一直发光发热的舞台。

  2018年大年初一,坚守在编辑岗位上与前方记者联动完成跨年直播,记录辞旧迎新的精彩瞬间;全国两会期间,近乎大半个月的连续运转,策划政府工作报告动画视频、“两会·漫新闻”、H5等新颖独特的新媒体产品;超强台风“山竹”来袭之时,滚动发布台风实时动态、交通动态,与读者一同面对这场“台风大考”……

  在这些重要的时刻,我不愿缺席。争分夺秒、抢占第一时间发布,绞尽脑汁策划“流量爆品”……从编辑文字到综合运用音频、图片、视频等元素,我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不断求“变”: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传播手段变得更加灵活,但不变的是保持着那份对所生产的内容负责的使命感。

  我常对自己说,“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我们才能更慢地老去”。回望初心,我一直用自己手中的聚光灯聚焦时代正能量,传播好广州故事。一步一脚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必将继续做好广州舞台的“灯光师”,助力广州故事越唱越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