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黄金时代"人物相继离场 香港电影该走向何方?

郑蕊 宗泳杉
2018年11月09日06:58 | 来源:北京商报
小字号
原标题:“消失”的香港电影

  近期香港影视界屡失英才,在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去世后,嘉禾电影创始人邹文怀以及被誉为“靓绝五台山”的香港艺人蓝洁瑛也相继离世。伴随着这些曾一手缔造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大师以及演员的离场,更令人遗憾唏嘘的是香港电影市场也在逐渐走向没落。如今,邵氏对电影的投入逐年降低、嘉禾易主南海控股、新艺城也早已销声匿迹。那么,在内地影视业崛起和港片日近黄昏的今天,香港电影又该走向何方?

  合拍渐成风

  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令各界有目共睹,这使得不少影视公司前来掘金,香港电影公司也不例外,并以与内地合拍为主,扮演着出品方的角色,为影片提供导演和演员,影片类型也倾向于内地观众的审美,而内地资本则为影片提供大量资金。

  以《红海行动》为例,据猫眼专业版显示,该影片的出品方涵盖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影视公司,如博纳影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英皇影业等,演职人员也是两地兼具,比如导演为香港导演林超贤,演员则既有张译、杜江等内地演员,同时也有任达华等香港演员。此外,《美人鱼》、《捉妖记》等影片也是如此。

  然而,若是将时间再多向前倒回几年则可发现,此前在内地市场推出的香港电影,背后往往由一家香港电影公司完成制作、出品、发行的全产业链运作,可如今这类影片在内地的市场反馈并不乐观,尽管香港市场每年也会产出少量诸如《黄金花》、《狂舞派》这样保持港味风格的作品,但进入内地市场后,票房难以超过1000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香港电影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今仍活跃在电影舞台并具有票房保障的导演和演员依然是黄金时代的电影人。

  告别黄金时代

  香港电影曾经有着非常亮眼的时代。上世纪70-90年代,功夫片、动作片、警匪片、喜剧片、武侠片等多种题材的香港电影百花齐放,并产生了一批风格特色鲜明的导演和演员。从徐克到吴宇森,从成龙到梁朝伟,这些至今仍被赞誉的影视人共同缔造了属于香港电影的神话。

  港片繁荣的背后则是当时一批香港本土电影公司的辉煌。比如1958年邵逸夫成立的邵氏电影,曾强盛一时,并将武侠片、黄梅调影片、清宫片乃至贺岁片推向了极致;邹文怀与何冠昌、梁风于1970年共同创立的嘉禾电影,则开创了功夫喜剧、搞笑片等类型电影,栽培出李小龙、洪金宝、成龙、张曼玉等电影巨星;而随着动作片、功夫片的影响范围愈加广泛,徐克、黄百鸣及麦嘉合办的新艺城也异军突起;此外,寰亚、星辉、美亚、银河映象等电影公司也都形成了鲜明的电影创作风格,在各自擅长的“圈子”内占得一席之地。

  但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兴起以及好莱坞、东南亚等电影市场的冲击,近十年来的香港电影难以延续往日的辉煌,陈旧的制片模式以及同质化电影所带来的审美疲劳,都让香港电影逐渐走向了落寞。邵氏停产、嘉禾电影被收购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视业务、新艺城也因利润分配不均、创作观念发生分歧等问题仅存活11年就宣告解体。面对市场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视公司即便能继续出品电影,产出量也极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几年一部。

  倒逼谋破局

  面对香港电影的衰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香港电影僵化的制作模式和内容单一都让港片市场份额不断缩减,而内地电影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香港电影人才和资本,对于相对狭小的香港市场来说,电影公司很难应对内地、东南亚、好莱坞多个市场的分流,而一些公司海外投资的失败更让电影公司雪上加霜。

  能否再次实现曾经的辉煌,不仅引起业内的讨论,也成为香港电影公司的期盼。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港片想要进入内地市场只能走合拍片的道路。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视频平台或许能够成为香港电影公司的下一个依托”。

  从业者认为,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影院上映的影片数量有限,再加上现阶段欲在院线上映的影片众多,香港电影若想要借该渠道获得较高的票房会面临较大的竞争,而视频网站则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并可直接对接受众以获得市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