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新闻学教育要打破三个壁垒

2018年11月10日11:08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院长 米博华

人民网厦门11月10日电(记者 燕帅 赵光霞 宋心蕊)由厦门大学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今天在厦门大学举行。在“主论坛:立德树人、入脑入心”环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做主旨演讲,以下为全文内容:

各位新闻学院的院长,非常荣幸受邀参加这次论坛,我第四次来到厦门,第一次来到厦门大学,走进厦门大学还是刚刚的事情,让我看到了厦门大学确实是很美,北京还是秋天,这里依然像春天一样郁郁葱葱,厦门大学美得令人陶醉,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地方。

感谢人民网的领导同志,感谢人民日报、人民网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我还要感谢厦门大学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加这次会议。另外也要特别感谢新闻学院在座的各位院长,前不久你们到上海参加了我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论坛,各位又齐聚在这里,你们在复旦大学的演讲历历在目,到复旦大学参加每年一次的院长论坛,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还有一些业界和学界的老朋友,大家能够聚在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的机会。

我重点讲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我们要明确新闻教育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我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有40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们参与国家改革发展进程过程中,应该找准我们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在和平的年代。我们的中心任务和我们的前辈和40年前、50年前、100年前是不一样,所以我们最重要的职责,要明确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国家的治理任务,一个发展目标,一个治理任务决定了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基本的走向,因此,我们的新闻学教育包括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清楚的知道我们在国家大局中应有的地位。从大处说,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这样五个层次:第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意义所在。第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第三,意识形态工作。第四,新闻舆论工作,第五,新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我们在新闻工作的末端,尤其可以看出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是国家整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的知道我们在国家大局中所在的位置,知道我们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不会忽视属于我们自己应该面对的任务,也不会由于定位失准而在国家工作大局中手忙脚乱。

我提出这个定位具有两个意义,第一,我们新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定位是非常精准的。大学当然是要有探索的精神,批判的精神,社会生活当然也需要宽容不同的意见和政治主张。新闻舆论工作也当然要实现广开言论,发扬民主的最终目标。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是与大学教育,特别是培养新闻学教育人才的目标并行不悖。我们的教育着眼的是政治,新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还是意识形态,所以我们不希望看到负面的旁观者、抱怨者、质疑者甚至是破坏者。

第二,要明确教育与从业的供给关系。这些年来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越来越多样化,有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并是到新闻单位工作,这是可以理解,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新闻学教育的方向会不会有一些与实际工作部门的要求不大相同的问题。后一种情况是比较复杂,但也不是无迹可寻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新闻媒体是需求方,新闻院校是供给方,供给方与需求方密切对接才是良好的互动关系、供求关系。反之,供求不相符,则反映了我们在新闻学教育方面的某些缺失和错位。要求完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不现实的,我到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以后感觉到这个非常明显,但对这样一种状况不予以理睬,变成自说自话,则可能与新闻教育的目标会渐行渐远。

第二个观点,新闻学科建设必须推陈出新,我完全同意刚才吴岩司长谈到的意见。多媒体的发展已经走在所有生活的前面,在这个世界上,在中国社会里头,如果不会用手机的话将寸步难行。是不是也可以说新闻的实践远远走在了新闻理论研究的前面,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每天都有许多更新的项目。手机APP每天都在推出几十款上百款新的服务项目,请问在座的各位院长和老师们,50后和60后我们了解多少,我们使用多少,更大的问题在于我到新闻学院发现传统媒体三大板块,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内容更新得太快,新闻学的三大部类采访、编辑和评论也不再具有过去的含义。大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技术的进步对每一个人冲击都是及其巨大,我试图要赶上这样的一个时代,所以刚才做的小视频是我在家里头自己做,像我这样一个岁数的人都试图在使用新媒体来实现自己的新闻实践活动,可以想见新闻事业发展之快。

什么是推陈,什么是出新,第一,必须打破思想的壁垒,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的内容,实现话语与彻底的切换,我们一起在商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时候,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语言范式彻底的转换,完成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全面的转型,不然教不下去。我们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样堂课更多的现实,不再重复像过去那样的方式去教这门课。否则的话,我们也没有正确理解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真实含义。

第二,必须打破身份的壁垒。教的和做的老死不相往来,学的和用的楚河汉界,自娱自乐,这样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建议教育部门在人才流动之间真正落实四部委的政策,为学界和业界的人才流动主动打通更加通畅的渠道,使我们更多高校的老师能够到新闻单位发挥他们独特的作用,也使业界的同仁能够发挥业界的专长,把学校的新闻实务的教育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第三,必须打破模式的壁垒。现在的评价和考评机制的基本架构依然是一个工程师的思路,恐怕这完全不符合人文学科教学和科研的要求,也有违新闻学科建设的规律,不能像培养工程师那样培养新闻记者。

大学就是大学,教育就是教育,大学应该回归大学的本位,大学应该体现大学的本质,那就是浓厚的学术氛围,宁静的读书环境,单纯的人际关系,自由的探讨空间,鄙视名缰利锁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空气在大学里越来越稀薄,我们希望大学能够回归自己的本位,展现大学应有的魅力和风采。谢谢大家! 

(责编:赵光霞、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