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

——《贵州日报》锤炼“四力”写好“三有”作品观察

李忠
2018年11月14日13:0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贵州日报》锤炼“四力”写好“三有”作品观察

今年3月中旬,《贵州日报》六盘水记者站记者在农业产业园采访,听园区负责人介绍无土栽培基质。贵州日报社 供图

贵州日报社记者在金沙县采访香葱产业。贵州日报社 供图

11月8日,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在京表彰。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万群、副总编辑李卫红编辑,记者刘莹、黄蔚、陈毓钊深入一线采写的深度报道《给乡亲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解析》脱颖而出,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也是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连续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佳绩的取得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张报纸新闻理念的长期坚守。“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贵州日报》在新闻工作上历来就有“深入深入再深入”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新时代贵州的发展春潮中,在机制激励下,更加发扬光大,培养锻炼出了一支采访深入、作风硬朗的新闻队伍,孵化生产出了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翻开《贵州日报》一线记者的采访本,那些在采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让人心惊又感动:一名记者因采访某高山村庄的脱贫故事,多次坐车经过危险山路,遭遇差点要命的车祸;一名记者因采访某位深山里的护林员,光着双脚3次踩过冬天里刺骨的冷水河,连续行走9个小时;一名记者因采访一起突发事件救援情况,在偏僻的事故发生现场蹲守6个昼夜没有离开……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宣传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要求,《贵州日报》进一步强化“四力”锤炼,培养具有时代担当和职业追求的优秀记者,让新闻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充满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

走基层锤炼“脚力”——

文中散发泥土芳香

“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的好新闻。

为强化机制导向,锤炼记者“脚力”,近年来,贵州日报社建章立制,通过机制创新,打好激励记者深入基层的“组合拳”。

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保持“内容为王”本色,把深入基层一线采访作为“硬任务”,鼓励记者投身火热生活,投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前线。

加强各市州记者站队伍建设,通过以老带新方式,让年轻记者到新闻一线锻炼。通过“稿件在一线采访,佳作从一线挖掘,队伍在一线培养”的机制,夯实记者站这支离新闻源最近的队伍,在发现新闻上保持耳聪目明、先知先觉。

在采访时代楷模、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已故支书文朝荣的“同台竞技”中,《贵州日报》采取新闻报道、报告文学、静像电影、出书等多种表达手段,让这个先进典型报道充实、形象丰满。取得这一成绩,除了投入领导率队的精兵强将的记者团队外,更重要的是,驻站记者一直关注这一典型,在文朝荣生前就进行过多次采访。

带病上阵参与本次采访的记者刘莹坚定地说:“到现场去,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只要有打动人心的新闻素材,就要不辞辛劳前往。”正是依靠这样的精神,由刘莹等一线记者执笔的《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成为一篇新闻佳作,获得第三十届贵州新闻奖特别奖。 通过总编辑带头深入一线采访调研,以上率下激励更多采编人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

同时,强化考核机制向基层稿件倾斜,对于深入县乡村采访的一线稿件,给予稿分上浮30%的加分奖励,激励记者深入一线写好稿。

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创新机制的激励下,《贵州日报》记者不断增强“脚力”,提升在基层一线深入调研、深入采访的能力。

再学习融合“四力”——

报纸闪耀思想光芒

2017年6月22日,一场以“记者愈深入作品就愈生动”为主题的“新闻作品专场研讨会”在贵州日报社举行,研讨会主角——《贵州日报》青年记者陈诗宗讲述了他的采访和写作经验。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高校传媒专业专家、省内新闻媒体部门负责人等贵州新闻界专业人士也参与了作品研讨。

“记者就应该用脚来丈量土地,用心感受社会变化。所以,每一次采访,我都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我都精益求精撰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报记者的责任。”在谈及优秀作品的采写经历时,陈诗宗如是说。

开展优秀记者作品研讨会,是贵州日报社强化记者业务学习,锤炼记者眼力、脑力、笔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2017年,贵州日报社开展了两次新闻作品研讨会,通过选定记者和作品、请省内专家讲评作品等方式,提高了记者业务技能,深化了记者敬业爱岗的精神。

“参加研讨会,聆听专家对优秀作品的讲评,对我帮助很大,不仅有具体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的交流,还能开阔眼界,把握形势,增强思辨能力。”参加研讨会的《贵州日报》记者黄瑶说。

开展“半月谈”系列讲座,是贵州日报社加强业务学习的又一有力举措。

“想透3个问题,当好党报记者”“强化‘四力’锤炼,写好‘三有’作品”“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使用与技巧”“党报记者的‘时政素养’”“党报评论创作的行与思”……

每隔半月,《贵州日报》的采编队伍就有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

目前,“贵报半月谈”已成功举办14期。业内专家、社内骨干从新闻采写的各个角度、各个维度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探讨,为《贵州日报》采编队伍奉上精彩的精神大餐。

与此同时,为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与理论水平提升,《贵州日报》创新实践,以党建引领、带动业务学习,收获良好效果。

《贵州日报》采访中心深度报道部、综合报道部联合党支部有14名党员,均是在报社采编一线的记者。每到重大会议召开、重大理论学习的时候,该支部就组织召开党员大会,集体学习理论知识,并展开业务探讨。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全会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

“身为党报记者,通过支部集中学习,我们对党的精神、党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眼力、脑力、笔力。”该支部党员赵勇军说。

新闻的基本功决定新闻作品的成色。依托学习模式的不断创新,《贵州日报》采编队伍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积跬步以致千里”中锲而不舍。

融媒体锻造“主力”——

勤手著好“三有”文章

今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当下,千帆竞发的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贵州日报》也正处于破茧化蝶的融合转型发展阶段。《贵州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以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为行动指南,通过加快融媒体发展培养“全能型”记者,打造“主战场”上的“主力军”。

打造今贵州新闻客户端,所有一线记者采写稿件优先供给今贵州;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在稿件标题、文章、结构、形式上大做文章,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原创稿件;要求记者练好新闻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不仅在传统新闻表达上推陈出新,更要掌握H5、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

2016年11月11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大会上,贵报传媒·今贵州客户端以创新研发人流热力地图实战案例,从全国104家中央及地方报业申报的104件报业融合发展项目及实战案例中脱颖而出获得特别奖。

2018年5月12日,第三十三届贵州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今贵州客户端选送的《“王牌”电视节目!纪念“天眼之父”南仁东教授》《夏日煎熬:我在贵州等你》获得媒体融合类一等奖。

走进融媒体时代,《贵州日报》依旧把内容生产作为独家核心竞争力打造。

在“导向为先,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采编为宝”的价值引领下,《贵州日报》不断加强记者队伍建设,强化“四力”锤炼,写出了一批生动精彩的“三有”作品。

《车轮上的幸福——福泉市陆坪镇福兴村吴成德家换车记》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贵州日报》策划创作刊发的“中美大学生联合体验长征之旅”文字系列报道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二等奖;《给乡亲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3年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贵州日报》记者陈毓钊在分享他的采访经验时说:“采访没有捷径,只有下苦功夫,下硬功夫,双脚走到基层去,大脑装着党中央的政策,才能写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贵州日报》把握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脉搏,围绕“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发掘和塑造了一批贴近时代的先进典型。

县委书记姜仕坤、盲人教师刘芳、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仰望星空南仁东、“女愚公”邓迎香、天渠老支书黄大发……他们感人肺腑的人生事迹,被《贵州日报》记者用心用情书写,成为全省后发赶超的精神基石和不竭动力。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