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国记谈新闻生命力:新闻也应载道,要经得起时间检验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传媒年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国的400多位传媒届嘉宾展开面对面的思想碰撞。作为年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开放40年40文”推选结果正式发布,新华社1998年12月2日播发的记者解国记、高淑华釆写的《迟到20年的历史跨越》,名列其中。
稿件作者之一、《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解国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如今,传媒都在追求技术升级,追求融媒体、智媒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希望传媒人要抓传播的内容,要采集写作摄录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新闻,也应载道。”
解国记说,“新闻也应载道”这一说法,是四川老作家马识途提出来的。今年10月,《马识途文集》在北京举办首发式,104岁的马识途乘高铁赶往北京参加。他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签名并留言。解国记说,当时他写下“文以载道,书以载道,新闻也应载道!”几行字,“我认为这是基于他百载人生历程之心得。”
回顾一下新闻史上留下来的,能被人经常念叨的篇子,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解国记认为,无论重大事件、经典瞬间,还是其他重要稿件,多是一些“载道”作品。
“道,泛指思想。具体一点可分为天道、人道。天道讲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人道讲人文世界和社会规律”,解国记说,新闻报道涉及量大的主要是后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东西,所谓道不远人。所以人性善恶、人间美丑、人世苦乐、人生终极关怀和体现人类社会规律的东西,自然要成为各种媒体车舟要载之“道”。新闻生命力的短长,多取决于载道多少、轻重、深浅和巧拙。天道、人道、规律,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珍。
解国记刚入职新华社时,老记者张广友告诉他:“你写报道的时候要想一下,我这篇东西30年后还能不能站得住脚”。这句话对他影响很深,也让他受益良多。
解国记认为,大道至简。新闻舆论工作者就是要做到习近平同志要求的“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就是要实事求是,就是要报道真相,传播真知,追求真理。马识途老先生提出的“新闻也应载道”,既是对既往的揭示,也是对今后一些非“载道”作品的断喝。
据了解,《迟到20年的历史跨越》讲的是黑龙江“最后一个生产队”的传奇故事。安徽小岗村生产队1978年解体,20年后的1998年,黑龙江省双城市黎明村第四生产队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活脱脱展现了中国改革不搞一刀切、“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的思想,无愧一张可以窥测中国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间状况的切片。
解国记小传
解国记,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枣格村,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1997年调新华社黑龙江分社,1999年底调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社,2014年退休返聘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2017年9月入选中宣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
解国记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媒体品牌贡献终身成就人物等荣誉称号,为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兼职导师、郑大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既然当记者》《记者到总编》等多本新闻专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