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探索新时代新闻事业人才培养
如何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如何办好新闻传播类的高等教育、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舆论工作实际更加紧密结合?围绕这些传媒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11月10日,在由厦门大学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了深入探讨。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引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流通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人们获得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新闻传播对信息受众价值观的养成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卢新宁认为,新技术革命、互联网冲击,让新闻行业正经历几百年未有的变局。而在适应这种变革中,如何把“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的最关键因素是人。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认为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在这个时代没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那一切都是空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有力支撑,是所有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与会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平台变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引领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阶段,类型结构,舞台、坐标、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各新闻传播教育院校应该注重全媒体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专业从业人员自信、冷静自省的培养效果,强化人员政治思想素质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认为,在新闻院系里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传播人才。人民网总编辑、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也强调,新闻传播学院的责任就是要为党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而培养出忠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才则是新闻学院培养中的重中之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提出,“我们新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但绝不是负面的旁观者、抱怨者、质疑者甚至是破坏者。”
卢新宁提到,新时代新闻事业发展愿景应该是规划培育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底色、有国际眼光、有跨学科全媒体融合技能的新型人才。守正创新培育新时代的新闻人首先要守正固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根本。其次要强化担当,以老一代新闻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榜样,培养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以适应当今新闻传播环境复杂的情况。
推陈出新成传媒教育关键词
“什么要变,什么不能变,要清楚新闻的伦理道德不管到哪个岗位包括做自媒体都是不能变的。但我们的表达语境、传播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说道。他认为,现在媒体变化太大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应该有所改变。除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综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内容置换能力。
面对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推陈、如何出新,从而赶上这样的一个时代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关键。李本乾认为,在新闻传播教育数字媒体的技术驱动下,新闻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是技术越来越智能化。他认为,高等教育特别是新闻传播教育要及时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最新成果来发展传媒教育事业。
“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对新媒体方面的技能需求越来越多,对专业才华需求量很大。”陈昌凤认为,在当今智能化教学的年代,教育需要做很多更新和适应。在智慧教育时代,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资源作为整合的对象来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实施。
米博华强调,“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那样的方式去教学;教的和做的老死不相往来,学的和用的楚河汉界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工程师式的培养思路更是不符合人文学科教学和科研要求的,同时,也是有违新闻学科建设规律的。”
学界业界应进一步互联互通
与会者认为,新闻媒体是需求方,新闻院校是供给方,供给方与需求方密切对接才是良好的互动关系、供求关系。反之,供求不相符,则反映了新闻学教育方面的某些缺失和错位。因此,实现学界和业界的人才流动是提高新闻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之路。
卢新宁认为,新闻传播学是一个与实践密切相连的学科,只有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去、动起来,将基本理论素养、广博的社会通识和深入的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因此,学界和业界互联互通可以很好地为未来的新闻事业赋能。
就新闻传播教育如何跟上时代尤其是新技术时代方面的话题,今日头条副总裁李涛认为,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技术,关注怎样的交叉学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他说,“在头条这个平台上47%的人从事的工作和他的专业是不一致的,这就证明专业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技能。”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一些西方国家已在传媒课程中实现变革,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开设了传感器新闻课程和无人机新闻课程等新型技术类课程;美国梅迪尔学院开设了一系列数据素养课程,这门课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其进行创新、创意产品设计的时候派上用场。
对此,李本乾介绍,为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他们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指导,通过积极引入外籍老师,已经建立了一支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他认为,外籍老师的到来使学校国际化程度提高了很多,同时,对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很大作用。
“大学就是大学,教育就是教育。”这句话在与会嘉宾的交流中被多次提及,不难看出,在新时代下的新闻学科建设中业界和学界的代表一致认为,高校在变革创新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本位,明确职责。
随着此次论坛的落幕,众多学者、业界专家相互交流经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定会为当前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记者 李雪昆 实习生 张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