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8年第11期

短视频热潮下的奇观营造和深度思考缺失

杨云轲
2018年12月03日16:58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2017年是短视频行业井喷式发展的一年,活跃用户数量月月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被视为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其发展现状值得我们关注。短视频的低门槛和碎片化传播特征,以及商业资本的大量流入,导致整个行业过分专注于视觉奇观的营造,为迎合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过分追求浅层的视觉狂欢。观众被过度给予和规训,因而被围困在一个虚幻的感官世界中,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短视频;视觉奇观;给予;深度思考

根据QuestMobile在《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春季大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我国移动用户数接近11亿,在用户时长占比争夺战中,短视频从2017年3月的1.5%上升至2018年3月的7.4%,增长率达到521.8%,居各个细分行业之首。短视频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大量移动网民的注意力,使用黏性增长迅速,行业开始呈井喷式发展。报告还指出,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短视频APP月活跃用户规模从2.13亿增长到了4.61亿。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7.3亿元。未来三年,整个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会达到356.8亿元。2017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毫不夸张。大量用户涌入,无疑对平台和投资方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业内将其视为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在强大传播能力和用户基数的背景下,短视频的兴起对大家的生活方式和观看习惯产生了影响。

一、短视频的现有特征描述

当前语境下,短视频呈现出来的特征主要为三个方面:创作门槛低,社交属性强,碎片化传播。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18年3月,活跃用户规模最大的短视频APP分别是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和西瓜视频,可见UGC是主要内容生产模式,主流短视频APP还是靠普通用户生产内容,创作对内容编排的专业性、拍摄技巧等要求较低。同时,草根化的生产和传播拉近了作者与观众的距离,每一条公开传播的短视频下面都不乏评论和互动,使它成为了继图文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同时它所倡导的1分钟甚至是15秒的闪电记录和传播,是典型的碎片化传播,便于全网分发和消费,成为了互联网快餐文化的一支新军。

所以,短视频和长视频相比,不仅仅是时长变短,终端发生迁移。更本质的区别是,它成为了平民碎片化生活的集中出口。作为消费者,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个个生活的碎片,同时我们的观看时间也在被切割。长视频时代,当我们打开一个电影或纪录片进行观看,会有一种仪式感,而如今,观看时空的高度碎片化使我们很难再有这种感受。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减少了观看者的心理负担。短视频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深陷碎片化的信息世界。

二、“视觉奇观”和观众的“审丑式”解构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念。他指出:“生活本身就是被拍摄好的,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 ①媒介图像的生产特质,让其能够轻而易举地引导人们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支配我们的生活。他认为,图像塑造了消费世界,景观成为了主导性的生活模式。短视频毫无疑问完美契合了“景观社会”的特质,并印证了景观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眼花缭乱的视频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人们的注意力,让观看者产生依赖心理,人们通过观看去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逐渐沉迷和沦陷。不知不觉被束缚在短视频所构建的世界里,所以说人们被景观所俘获。

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内容生产者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寻求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要追求创新和独特体验;另一方面则是充分挖掘可能的垂直领域,开拓长尾市场。这种生态之下,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们制造的和观看者消费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视觉奇观”,同时这些奇观遍布在各个领域。以抖音为例,打着音乐类短视频APP的旗号,其所呈现的内容又不是普通的唱歌和表演,其标志性的抖屏特效,让每段视频都富有视觉冲击力,给予观看者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这种新奇又独特的“奇观”迅速俘获了大批观众。抖音上风靡一时的海草舞,让我们看到了全民跳舞的奇观:寝室男生组团跳,自家小孩子跳,大爷大妈跳,在公司跳,在大街上跳。虽然部分人的舞姿很蹩脚,但大家乐在其中,录视频的人不在意尴不尴尬,看视频的人不在意专不专业、美不美。让观者获得乐趣的不是跳舞本身和其应有的专业性,而是地点、人物和事件与现实的反差,是很典型的视觉奇观,因为它突破了生活的常规。可以说反差成就了奇观。

观看者角度的反差,在短视频的内容中则表现为夸张的表演,幽默的语言表达,对社会事件的反讽甚至是恶搞,有浓厚的草根叙事风格。传统的专业性,甚至是美感已经不那么重要。和长视频时代不同,注重观赏性的“审美”需求在短视频的浪潮中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审丑”,草根们用平民化视角解读社会事件或者现象,然后重新演绎,形成新的景观。“短视频的核心精神更偏向于解构而非建构,更着意于重塑而非观赏,用户往往通过在虚拟空间中的影像化表达来完成自身对现实的想性关联。” ②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被模糊掉,真正的生活被一个个视觉符号所替代,客观事实被解构,被迫退居幕后。观看者在源源不绝的短视频攻势之下沦陷于视觉奇观所构造的世界中,而且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视觉符号的规训。

三、过度给予和思考力的缺失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拟剧论”中提过一组概念:“流露”和“给予”③。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隐性管理也并不是总能很成功,在现实生活中伪装自己,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给予”就是我们有意传达的那一部分,“流露”就是我们无意间传达的信息。“流露”出于无意识,难以掌控。但是这个现象在社交网络中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给予强化,流露弱化。移动终端成功地隔离了传受双方,我们因此对自己的形象有了更多的掌控力。

虽然拟剧理论是一个在传统的、非媒介语境下对人际传播进行分析的解释框架,但也适用于网络社交行为分析:它关乎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这和短视频是契合的。观众们看到的正是经过加工的“前台”,是被赋予意义的符号,他们只能看到被希望看到的世界。消费社会下,文化产品难逃资本的操控,平台最终的目的是流量变现,所有的文化行为必然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内容生产者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操控着趣味的走向,整个行业生态进入到相对封闭的循环中,这个循环中就出现了“过度给予”。普通观众很难在“15秒攻势”和机器算法分发的狂轰乱炸中觅得思考的空隙,逐渐习惯了这样一种“看”的模式,绝大部分注意力被流于表象的内容占据,无暇进行更加深度的符号解读,陷入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这是我们身处碎片化信息时代难以回避的问题,尤其是短视频这样一种被嵌入了商业模式的文化产品。但资本的洪流虽难以阻挡,仍需要看清本质的理智者跳出这一场狂欢,对这个行业做出一些出于文化情怀的引导,不求螳臂当车,只求这一种文化现象不完全被利益所淹没。

四、结语

创作门槛低和社交属性强,将短视频置于一个相对肤浅和浮躁的境地,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让其难以与深度挂钩。观众更多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沉迷于“审丑式”的解构和重塑的表达方式,被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流之中,被碎片化的视觉符号形像束缚,在浮光掠影中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文本之于阅读,图像之于观看,追求了广度和速度,自然需要舍弃一些深度。这是时代顺流,无可厚非并难以阻挡。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任自流。资本天生追逐利益,但是短视频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面向和影响的都是大众,文化要健康地传承和延续,我们需要理性和深度。我们需要正确引导短视频,这种引导不仅仅是监管和限制,更需要开源,比如培养和激励有文化情怀和素养的内容生产者,发掘更多的垂直领域,构建一个健康的MCN环境,在商业之余注入尽可能多的人文情调。

注释:

①[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②宫承波,田园.短视频火爆背后的大众视觉消费转向[J].新闻论坛,2018(1):13.

③[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

参考文献:

1.杨萍.短视频传播热下的奇观消费及其意义缺失[J].传媒观察,2018(1).

2.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