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8年第12期

大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把控难点与突破

孟雪梅
2018年12月04日10:14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舆论生态,也给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网络时代,如何应对新挑战?如何把控和突破新闻舆论工作的难点?本文将结合实例,归纳提炼应对舆情、突破难点的实用策略。

关键词:新闻舆论工作;把控难点;突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8.0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7.7%,手机网民占比 98.3%,达到 7.88 亿。互联网的高覆盖,智能手机的高普及,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随时拍随时发、实时分享实时互动成为潮流。在“人人都是摄影师、个个都是传播者”的大网络时代,一些片面信息和根据这些片面信息进行分析、猜测的内容在网络间大规模快速传递,很容易迅速形成热点和负面舆情,如何有效应对大网络时代这种多发、不确定的舆情?如何用好大网络优势正确引导舆论?厘清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把控难点,从“时度效”方面重点突破是明智之举。

一、大网络时代舆情的特点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公众对同一中介性事件、社会现象、问题等产生和持有的情感、态度、意见、情绪和信念的总和。在大网络时代,舆情有三大特点:

(一)多在网络传播中产生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随手拍、随时发成为时尚,每天人们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一些有特色的东西都会以一张张照片、一个个视频、一段段文字等形式,通过普通人的手机或其它设备上传至网络与朋友、网友分享,而那些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官员腐败、以强欺弱等敏感话题以及关爱救助弱势群体等张显时代精神方面的内容,更容易受到关注,引起共鸣,形成热点,引发舆情。网络在舆情引爆、舆论扩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传播快、观点多、影响广

一对一的传递、一对多的群发、多对多的互动,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允许以网名、昵称等非完全实名的形式,让网民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大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观点传递的便捷和自由,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浏览者、评论者、转载者,这使得人们对当下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速度之快、承载观点之多、覆盖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大超乎想象。

(三)大众需要权威舆情解读和正确引导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片面“真相”很容易混淆视听,产生错误的观点和舆论;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通过相互感染,很可能发展成为大的负面舆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散播谣言,不知情的人不加判断盲目转发,很容易引起矛盾、引发事端。大网络时代,大众需要自由表达,需要了解真相,需要了解主流观点,更需要权威舆情解读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在大众心目中具有公信力的新闻媒体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二、大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把控难点

我们要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给人们生活、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大网络时代,一些小的社会矛盾、社会舆情事件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裂变、发酵,更容易转化为大型舆情事件,甚至是负面舆情事件,而及时处置这些舆情事件并给予正确舆论引导,对解决现实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媒体来说,及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责任重大,难点把控尤其重要。

(一)舆情随时可能发生,且难预测

大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等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信息,网上传播具有明显的移动化、社交化、图文化、视频化的特点,那些有图有真相的热点话题和事件在“网上”快速链接转发,并与“网下”事态互相影响、互相支撑,很容易迅速引暴舆情,加上网民的各种“人肉搜索”,使得舆情态势复杂难控,很难预测。

(二)“放大传播效应”明显,易被炒作

大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图片、视频不仅传播快,而且经常会被截图、截屏,圈出重点进行放大,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很容易吸引眼球,形成热点,产生舆情。当负面舆情出现时,没能及时澄清事实,处置措施不到位,或者处置舆情的人举止不当、言辞不当等,就更容易被人圈圈点点、放大传播,会使舆情进一步扩大,甚至引发新舆情。

(三)假消息和片面信息混淆视听,后果严重

当前大众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极易被故意引导和利用。很多人对接收到的群信息的真伪不加辨别就即时转发到另一个群,一些假消息和片面信息就这样很快传开成为热点,甚至引发大的舆情,转化为“群体行动”,造成严重后果。

三、突破难点,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网络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

媒体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而且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以新思维、新方法来做好大网络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适时、适度、有效地引导舆论、引领风尚。

(一)要善于观察、精于疏导,及时、适时正确引导舆论

在网络舆情频发和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下,能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事关旗帜和道路,主流媒体必须承担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

1. 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呼声

新闻工作者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掌握社情民意,要善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和手机台、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传递基层信息、反映群众呼声。要多关注百姓的期盼,要敢于直面现实矛盾和问题,主动为主政者提供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跟踪报道好党委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积极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2. 主动分析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的问题,适时设置议题正面引导舆论

从传播学学理上看,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件和意见。当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的问题时,主流媒体要把握好时间节点,主动设置议题,正面引导舆论,要清楚地告诉人们,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大家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权威的意见是什么。

3. 发现重大舆情,要快速、准确报道事实和处置措施,并给出权威时评

当重大事件和舆情出现时,媒体要快速、准确报道事实,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渠道和手机台、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市民关切,以减少群众对事件和舆情的猜测,新闻报道不可含糊其辞,以免给大众带来更大困惑,引起更大质疑;当出现负面舆情和谣言时,媒体要澄清事实,及时辟谣,把握好“重大新闻的第一解释权”,要主动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不能无语或失语,以免谣言和错误信息在“网上”“网下”疯传,造成人为恐慌;对重大事件和舆情处置过程的报道,媒体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述和画面、图片选择,不要让一些不接地气的表述和一些敏感元素将处置舆情的人和处置舆情的过程变为新的舆情;当发生重大舆情时,媒体还要给出权威时评,正确引导舆论。

(二)要分析大环境、大趋势,把握好报道的方向和尺度

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敏感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出现时,主流媒体承担着发布信息和稳定社会的双重责任。这时,新闻报道要注重及时性、全面性、知识性、服务性,更要注重大环境、大趋势的分析,把握好报道的方向和尺度。

1. 选好报道角度,正确引导舆论

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报道角度,会有不同的传播效果。以百姓视角采写的深度报道,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更直接引导舆论、更有效解决问题。比如,田心村出现了新鲜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送种苗、包销售的服务项目,让该村十多户农民通过养殖鹧鸪率先致富。一般情况下,这类报道记者会用自己的视角,直接讲述事实、讲述变化。但肇庆台记者选择了同村村民看变化的视角,讲述了田心村其他村民因拿不出起步资金,无法盖起发展养殖用的标准笼舍,而对这送上门的好项目望而兴叹的故事。记者用深入的采访讲出了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反映了农民们急盼贷款求发展的急切心情。报道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多家银行派出信贷员上门服务,他们提供的无抵押联保小额贷款,让急需资金的农民们圆了发展梦。这种善用百姓视角看问题、讲故事的报道方式,更容易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很好地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2. 把好报道尺度,避免引发新的舆情

重大事件、敏感问题出现时,特别是出现大的舆情时,把握好报道尺度尤为重要。要快报权威信息,短报事件进展,详报应对措施,慎报惨情惨状。评论时,要把握好分寸,不讲过头话,避免激化群众产生对立情绪,引发新的舆情;要把着眼点放在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放在有利于思想问题的解决上,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引导大众共同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问题,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危机,群策群力解决好当下的问题。

此外,还要控制好重大新闻的报道频次和密度,不要将负面事件扎堆报道,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快媒体融合,切实提高引导能力、提升传播效果

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也是主流媒体丰富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做好大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途径。

1. 用好网络渠道,“以网治网”更高效

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做到多媒体全覆盖和新媒体优先播报,可有效应对危机舆情,及时正确引导舆论。在大网络时代,网络信息传递迅速,当群众在网站、微博、微信中看到一些不确定的碎片信息时,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在互联网上立刻获得权威求证,此时,政府网站、各大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客户端如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无疑可以起到有效打消群众疑虑的作用,避免以讹传讹产生大的舆情或带来负面影响。

2. 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大正面引导力度,将负面舆情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县级媒体是最基层的媒体,本应最接地气,但县级媒体采编力量分散、新媒体力量薄弱,大部分媒体人每天都忙于县领导主要活动和会议的采访,真正能派到基层群众中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记者数量很少。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采取“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将有效整合分散的媒体资源。整合前,县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采访要派出4名记者(报纸1名、广电2名、网站1名);整合后,同样的采访任务,只需派2名记者(1名文字记者、1名摄像记者),就可完成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稿件撰稿及画面编辑任务。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可腾出更多的人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及时报道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正面引导舆论,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一旦发现负面情绪,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并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将负面舆情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保证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覆盖,将有效提升基层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宣传效果。

四、结语

“大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给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主动融入大网络时代,以新思维、新方法来做好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作者单位:肇庆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