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战线》>>2018年·第8期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新闻报道

郭媛媛
2018年12月21日13:39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新闻报道

  环境新闻报道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应推动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建立舆情分析研判和热点回应机制;不断提高环境新闻传播的专业度和针对性;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努力当好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者、绿色发展进程的记录者、绿色发展实践的探路者。

  环境新闻 舆论引导 新媒体语态

  新闻舆论工作历来都被马克思主义政党当做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在革命抗战时期,还是在全面建设时期,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党都十分注重运用新闻媒体来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无数的实践证明,重视新闻工作,是我党在各个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抓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容小觑。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复杂多发,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形势下环境新闻报道的格局与特征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与人的互动方式。环境新闻报道初步形成了发布矩阵与多级联动,即中央、省、市、地区的信息发布与舆情应对体系。环境事件涉及广泛、易有危害,因此这类事件和舆情极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一些地方垃圾焚烧、核电站、石化等敏感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此起彼伏,重污染天气下民众的负面情绪极易传导,癌症村等渲染造成了社会恐惧心理的蔓延,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不及时提高应对能力,会对环保工作带来很大危害,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现阶段环境新闻报道呈现以下几大特征,可归纳为“三性”“三化”。

  “三性”一是政治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环境新闻工作更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政策举措和进展成效,为环保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氛围;二是复杂性,环境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舆论本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使得环境新闻工作变得愈加复杂,环境舆论引导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三是传导性,新闻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做好环境新闻宣传工作,才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支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满足广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化”一是多极化,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世界多极化促使各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对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是重大机遇和挑战。环境新闻报道要适应形势,把握舆论导向,突出舆论引导重点,创新舆论引导方式;二是国际化,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好的环境新闻报道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的了解和理解,也要理性借鉴国外的环境治理经验以及新闻工作经验,做好环境保护新闻的“走出去,引进来”;三是专业化,环境治理与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环境新闻工作更要兼备环境和新闻的双重素养。

  环境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路径

  全面加强环境新闻舆论引导工作,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增强“四个意识”,牢记社会责任,始终坚持党媒姓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政治责任,主动谋划,勇于承担,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定不移传播党中央声音。

  全面加强环境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就要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必须抓住环境新闻舆论的特点,创新宣传方法和手段;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把环境领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讲清楚说明白;着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巩固和拓展环境新闻舆论阵地,打造环境舆论引导的“中央厨房”;把握好时度效,提升党媒的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在全球性环境问题上主动发声,打好环境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仗。

  全面加强环境新闻舆论引导工作,还需要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眼中有群众、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大局,善于抓住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升思想含量,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厚重扎实。改进报道文风关键要俯下身、沉下心、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多做正面宣传,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在内容、题材、形式、方法、手段上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新闻舆论环境中占据主动、站稳脚跟,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媒体语态下环境新闻的舆论引导与传播策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积极做好舆论引导与传播工作。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环境信息公开中的权利与义务,使环境信息公开更加顺畅,避免跌入“塔西佗陷阱”。公众信任政府,才能成为政府推动环保工作的参与者、建设者,而不是对立者、抱怨者。信息高速传播的当下,要加强新闻部门的协调性、专业性,及时、主动地向媒体和社会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要实施例行新闻发布制度,通过制度化、机制化设计,做到主动发声、及时发声、正确发声,解决与群众“面对面”的问题。

  建立舆情分析研判和热点回应机制。要建立责任人、专家、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快速发布权威信息,牢牢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形成舆情分析师与网评员队伍,第一时间进行舆情搜集与信息研判,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及时回应舆情关注和社会热点,不要怕别人说,也不要不让别人说,一定要及时讲、敢于讲、善于讲,形成上下互动、舆论覆盖,对冲不利言论。同时,政府与媒体要加强交流与互动,增进对彼此的信任。政府与群众的沟通需要媒体这座“桥梁”,好的环境新闻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回应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提高环境新闻传播的专业度和针对性。加强对大众环境心理变化的跟踪、研判和分析,科学系统把握环境舆情的变化和传播方式,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更善于用严谨的专业语言来表达,但这些语言往往不是大众所熟知的,需要新闻工作发挥桥梁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进行及时、深度、科学的解读和宣讲,避免误解误读。环境新闻传播要有针对性,要将大众看作环境新闻的消费者,及时了解其消费需求,了解民意后做出的环境新闻才是大众需要并且看得进去的新闻。要加强政府、科技界、媒体、公众的交流和对接,理性认识、科学引导,使每一个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形式。宣传教育已成为环保工作新的主战场。要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契机,积极构建具有综合性、权威性、多样性、开放性、交互式的公众生态环境教育平台,在“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全新互联网生态下,利用先进技术,提高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的整体贡献率,大力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全面融合,构建多元、立体的现代传播体系。设计制作普及环保知识、推广环保理念、引导公众践行的环保游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环保知识,向用户量与日俱增的网络视频投放环保公益广告和宣传短片,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大政策、生态环境文化、环保科学知识,营造出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助理、《环境保护》杂志社总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