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加速整合重塑
随着网络直播产业的持续深入发展,其不仅改变着旧式直播的内容生产方式,也推动了用户需求内容的分发方式。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如果过去是“有图有真相”,在视频直播时代,有直播才有真相。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青年个体意识和自我表达需求的不断增强,网络直播呈爆发式增长,社会资本亦纷纷涌入。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更是催生了新的传播逻辑,这不仅改变了旧式直播的内容生产方式,也推动了基于用户需求及媒介使用习惯的分发方式的转变。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5亿,较2017年年末微增294万,用户使用率为53.0%,较2017年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从体育、游戏、真人秀、演唱会4个细分内容领域来看,体育直播在俄罗斯世界杯的带动下,用户使用率较2017年年末上升4.9个百分点,游戏、真人秀、演唱会直播,用户使用率均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短视频应用分流了部分网络直播用户;另一方面,行业进入市场结构调整和业务重塑时期,发展趋于稳定。
直播中,与传统媒体主播相比,网络主播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客观条件来看,直播环境不拘束于充满闪光灯的演播厅,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从主观条件来看,网络主播的语言、面貌不需要具备专业主持科班出身的要求,只要有才艺有特色就可以吸引受众。相比于明星、“网红”的主播秀,普通人当主播的欲望更为强烈。网络主播没有特别的节目分类,内容具有随机性和生活化,具有明显的“平民主持”的风格。从地域分布数据看,来自县、乡、村合计占比55.0%。从这个维度看,网络直播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草根青年群体”上升通道的作用。
同时,网络直播符合当代青年的场景设置与使用习惯,满足了青年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进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青年。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点赞打赏、留言评论、弹幕等方式,还可以通过间接参与直播内容的创作来和其他青年交流互动。直播场景满足了不同阶层中青年的相互交往和互动性需求,使得不同背景的青年在互动中形成体验,促成认同,最终形成深度圈层。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网络直播深受年轻人喜爱,然而极低的从业门槛、多元复杂的从业者、日趋加剧的竞争和资本扰动,使网络直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网络直播以娱乐化社交为主体,不乏以擦边“时政”、利用“风水”“占卜”等行为,导致部分网络直播质量粗劣、水平低下、同质化严重甚至流于庸俗化、恶俗化等。
为此,2018年,网络直播行业外部监管日趋规范,行业整合加速,各大直播平台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外部监管层面,相关管理部门继续对行业内容加强监管,引领行业良性发展。行业发展层面,网络直播行业加速整合,头部平台优势不断扩大。2018年以来,我国开展或从事网络直播业务的公司较2016年年末减少近百家,但同时,网络直播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较2016年增长近40%。大量中小直播公司被洗牌出局,头部平台则凭借稳定的用户规模和运营模式,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行业平台已经意识到,传播的内容是重中之重,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为王”,未来网络直播的发展应倾力于优质内容的原创。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网络直播的主流是好的,对网络直播中的“捐款”“扶贫”“助弱”“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等行为应给予积极评价,对网络直播中的“帮农民销售农产品”等事件应点赞。
此外,我们也看到,随着传统媒体越来越驾轻就熟地玩转直播,渐渐成为与“网红”、自媒体鼎立的一股直播新势力。移动直播“爆发式”增长,也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又一个风口,传统媒体转型,正在汇集优质资源向这一领域聚集。
与移动互联网各直播客户端不同,媒体依靠自身优势,选择优质报道对象,投入专业拍摄团队,以高清信号、移动4G背包等新媒体技术和硬件打造直播内容产品,并依靠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公信力,向主流直播平台推流,这一传统媒体推动自身融合发展的产品化实践,在2018年得到各级政府和用户的广泛认同。这一变化也迫使媒体机构在新闻生产方式上变革,培养“网红”型记者,探索属于自己的直播风格,主动策划那些观众可能会感兴趣的直播选题成为今年媒体传播的日常。
当然,尽管传统媒体不断找寻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路径,但是,由于受观念、技术、平台等因素的制约,在探索与网络直播的融合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切入点难选择,新闻直播内容有限;易受平台裹挟;为媒体把关带来难度;记者素养有待提升等,这些也都将是接下来媒体转型过程中需要提升的方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