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明显降温 小镇青年还能支撑大电影吗?
本周,猫眼研究院、电影频道、“灯塔”等多家机构推出了各类2018中国电影市场数据。这些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影虽然票房突破600亿成绩喜人,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却明显降温,较2017年票房同比增长9.1%。近三年首次增速低于10%。不过,河南省票房以20%的增长率,异军突起,成为票房增速最快的省份。
此外,以往被电影人寄予厚望的三四线城市票房令人失望。其中,被称为“小镇青年”的观影群体,曾经被看作是票房推动力,但现在这个推动力也在衰弱。
“小镇青年”一般指来自于三四线以下城市,甚至县级城市里小镇中的年轻观影者们。北京青年报特意向河南省的“小镇青年”征集了观影手记,静下心来聆听他们的声音,中国电影或许能够懂得很多。
观察
中国电影未来如何走?
2018年的中国电影,“内容为王”“口碑至上”等观念逐渐成为共识。与此同时,宣发乱象、票补结束等年度电影大事件,则让影视行业遭遇了发展的拐点与寒冬。在种种曲折与风波之中,中国电影挥别了粗放式发展的传统时代,开始迈向质量稳步提升、工业品质凸显、产业不断升级、机制保障走向完善的中国电影新时代。
2018年年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中国电影年度论坛2018-2019暨“中国影视蓝皮书2019”启动仪式。影视学者尹鸿、张卫等学者总结并分析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与产业现象,进而前瞻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
市场疲软不仅体现在票房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用“产业的小寒,创业的暖冬”这句话总结2018年的电影产业。
在尹鸿看来,整个产业的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市场相对疲软。“即便达到600亿,这也是我们去年预期最低增长,但是到今年已经变成最高目标了。”此外,“市场疲软不仅仅体现在票房的规模上,而且体现在下半年整体电影的热度下降。”第二个是企业的波动,“这个非常明显,过去每年我们都在新增影视企业,只有今年是要求撤销的企业远远超出增加的企业。”
第三个方面就是整个产业动荡:资本的流出,行业的摇摆明显。第四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今年大家在产业上的不确定性非常明显,就是大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会走向哪里。
观众更期待写实品格的回归
“现实题材”是2018年电影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在论坛现场,几乎所有嘉宾都谈到了这个趋势。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表示,2018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是写实品格的回归,尤其是在商业大片里面。“大部分口碑比较好的影片都是现实题材或者是具有写实精神的。像《唐人街探案2》《无双》《无名之辈》《找到你》。还有一些相对来说商业效果特别好,但不是大片的,比如《超时空同居》《后来的我们》等等,一方面跟观众真正达到心理沟通,它可以接地气,能够营造出当下观众所需要的一个状态;再一个方面这些主流大片在类型营造方面,虽然也致力于营造这些动作、喜剧的商业类型,但是更多的是让人文性这样的情感因素占主导,纯粹商业类型元素让位于这些人文性的元素。反倒是有一些事先被看好的影片,比如说《影》《邪不压正》《阿修罗》包括《四大天王》,这些片子都没有达到票房预期,所以说当下观众在心理上更期待写实品格回归的影片。”
明星、IP与喜剧三个崩塌
在电影从业者看来,中国电影业在2018年经历了三个崩塌。首先是明星崩塌。在导演宁敬武看来,时至今日,明星的商业价值在衰减。今年许多高票房的电影和明星商业价值间没有直接的等量关系。“电影明星的影响力在一个电影中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更多注意到明星以外的主创的价值,这是电影越来越成熟的标志。”
第二个崩塌是IP的崩塌,比如《爱情公寓》已经变成负资产,“前两年我们过于夸大了IP的商业价值。”宁敬武表示。对此,也有学者展开了不同方向的表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说:“从数据来看,网剧对IP的依赖非常大,大IP还是有它的市场价值和票房号召力,比如说《将夜》。”
第三个崩塌是喜剧的崩塌,一个例子就是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票房不佳。宁敬武分析,喜剧不再作为中国产业半壁江山以上的一个票房的存在了。
对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回应了不同意见:“我觉得在这个喜剧的时代,喜剧文化永远都是时代需要的。我们可以说是喜剧文化的一种多元化,喜剧也跟其他类型结合。” (文/本报记者 肖扬 张知依)
声音
希望我们提供票房 电影提供娱乐和思考
阳明 24岁 平顶山 行政工作
一到春节,平顶山的电影院堪比春运现场。在刚开始网上售票没有普及之前,为了在春节跟朋友看一场贺岁档影片,需要早上排队去买票选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与朋友上午去排队买票,队列已经从售票处排到了电梯入口。在有了网络购票之后,队列转向了检票口,我丝毫没有夸张,就在去年贺岁档,我与朋友一同看了《唐人街探案2》,进场队列从检票口排到了厕所门口。
在我的印象中,大家基本是从KTV的娱乐转向了电影。而后,平顶山的电影院不断地建立起来,人气都很旺,KTV逐渐衰落,多家关门。春节期间的电影院基本都是场场爆满,热闹的氛围时刻提醒着你这是贺岁档,这是在过节,当然观影体验可想而知。不过,我们似乎不在意太多电影的质量,我们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看不好看,电影院和KTV的性质差不多,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娱乐的方式。我们愿意花钱看电影,我们提供了票房,电影给观众提供了娱乐。
让我难忘的是,在多年前的暑期档,影院的生意依然红火,我拉着朋友去看“聂隐娘”。我之前看侯孝贤导演的电影都是在电脑上,因此对于第一次在影院看侯导的影片很是期待。到了电影院,让我诧异的是,影片居然很受欢迎,我们只能选在第三排非最佳观影区的位置。我所以为的侯导无人问津的艺术片,竟然在平顶山的市场如此之好。不过,当我真正坐下来开始观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的太天真了。影片播放了大概二十分钟之后,就开始有人大声聊天,之后是大声打着哈欠,之后是影厅所有人都在说话,声音一时间盖过了电影的声音。再之后,一个男人大声说了一句我无法原谅的话语,他质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片!这还不如郭敬明拍得好呢!他说完这句话,影厅更热闹了,大家都因为这句话在哈哈大笑,还有不少人在应和。我坐在第三排的位置,盯着属于侯导的银幕,看着他“凤山和芒果树上的观望”的电影语言,我看着大朵的牡丹,我看着山间的薄雾,我看着风吹着轻纱,我看着聂隐娘“一个人,没有同类”……
我没有与我后方的观众争辩,我没有制止他们不要说话。我心里明白,对于买票的观众而言,他们甚至不知道侯孝贤的名字,他们为了舒淇或者张震而来,抑或只是为了看一场电影,不管是什么电影,他们以为影片都是提供娱乐的。也许,郭敬明在某种层面是比侯孝贤强。我们提供给郭敬明票房,郭敬明提供给我们娱乐。
一个人,没有同类。是在诉说着孤独,我更期望我家乡的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思考这一主题。我更期望观众对于电影的内容有更多的包容,我更期望不仅仅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我期望着我们提供票房,电影提供娱乐和思考。
在电影院可以直问内心 我遇到这情形该怎么办
王晓阳 27岁 平顶山 财会人员
本人作为一个上班族,平时和其他公司白领没什么区别,下了班除了耍手机、聚餐、KTV唱歌以外,还有一个地方是我经常去的,那就是电影院。我感觉电影院就是一个可以把心放下的地方,或者说是一个可以直问内心的地方,通过电影剧情的一步步演绎,把自己带入到故事情节中,把自己当成电影的主角,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形,我该怎么办?所以我一个月至少去一两次,现在一年支出个几百块钱,还是可以接受的。
平时,我去电影院看得最多的电影,其一是社会现实题材的,比如《我不是药神》《找到你》此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因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故事情节的展开也许有我们身边熟悉的人或事,也许有我们本人以前经历过的。《我不是药神》这电影的名字起得好,能救我们的终归还是我们人类,不是神。片中说的“穷病”,究竟是一种什么病?现实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的一种病。
其二,我看得最多的电影题材就是爱情片。自古以来,爱情被人赞美,令人向往,但是爱情也伤了很多人的心。“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所以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因为爱情,在那个地方,依然还有人在那里游荡”。在《后来的我们》片中,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分开的悲哀,配上刘若英的《后来》,想想我们的情窦初开,想想我们的曾经,历历在目,令人唏嘘。“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一语中的,也许这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
我们青年人喜欢抢首映 两天内观影满足猎奇感
付少伟 25岁 开封生活5年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以前都是张冯几家独大,看到中国电影这两年在不断进步、遍地开花还是很欣慰的。
在选片上,我还是喜欢剧情至上的电影,因为只要剧情好,哪怕特效制作都差,还是会吸引我去观影。比如《无名之辈》,人设简单,没有复杂关系,也没有复杂3D,但剧情和人与都市底层青年产生了共鸣。然而,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的电影,完全脱俗文艺片,由于人物交代,剧情拐弯频率太高,尽管有2D和3D混合技术及优秀的营销,但是观影效果和观后感却太差。
我在题材上倾向猎奇、凶杀、都市和悬疑,这类电影会让我全程保持专注度。观影频率上一般两周三次这样,影票属于正常市价水平,基本都是网络选座购票。另一点,我们青年人喜欢抢首映,喜欢在上映的48小时之内前去观影,满足剧情猎奇感。
另一点期待就是,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娱乐消费和服务质量需要提升,特别像河南这些发展快但是好坏两极分化的影院,观影环境急需提升。
观影后会积极参与影评内容贡献,和搜索相关主题信息,希望能有更完整丰富的产业化发展,如观影后抽影院提供的福袋以及海报。
小县城电影院不可或缺 失恋后看了三遍“前任3”
张少哲 25岁 内黄县 医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内黄县这样一个生活节奏轻松没有过多娱乐方式的小县城,电影院就成为我们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一些特殊日子,我都会和女朋友、三五好友或是家人去影院体验在一起的温馨美好时光。这个时候,看的内容仿佛不是那么重要了,更加重要的是体会在一起相处的脉脉温情。与其说喜欢看电影,不如说喜欢身边的人,想要和身边的人一起体会不同的电影,从电影里获取独特的情感交流。
电影的类型并不是会让我侧重选择的,一般还是根据评分。不论青春的、搞笑的、科幻的、悬疑的,只要评分高,内容好而不空泛,都是可以接受的。去电影院的频率并不固定,一般在每周一次,不过上映了很好看的,被大家推得多的电影也会去看,之前《前任攻略3》上映期间正好是我和女友分手的时候,一个人跑去电影院看了3遍。平常下班后和朋友吃饭看电影,让工作一天后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同时拉近和朋友的距离,这些花费都是值得的。具体花费其实并不固定,打折日跟不打折又不一样,有时候买点喝的吃的,全看心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院里灯光昏暗,有氛围又不冷场。在某种程度上是感情的寄托,情感表达的场所,也是一种社交手段。大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去影院来拉近和心仪对象的感情。(统稿/实习生 宋豆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