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长江日报》独特视角诠释别样变化

朱建华
2019年01月08日13:1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长江日报》独特视角诠释别样变化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所有媒体都在如何做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中不断出新出彩。去年年底,《长江日报》推出“回望为了奋进”特别策划,通过重登当年报道、采访老记者的方式,用9篇故事刻画出了改革开放的奋进足迹。可以说,这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中,媒体结合自身优势创新报道形式的一次积极尝试。

展示媒体价值与作为

2018年以来,不少媒体从不同角度推出了一系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媒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哪些值得说道的报道?这是值得思考的。

《长江日报》通过“回望为了奋进”报道,既展示了一份城市主流大报的价值与作为,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份报纸在武汉改革开放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1979年《长江日报》刊登商业广告,这让武汉成为继上海等地之后在全国较早恢复商品广告的城市之一;1983年刊登的《买排骨何其难》,实实在在地帮老百姓解决了“买排骨何其难”的问题,这篇报道也成了“城市市场开放前夜的历史活页”;1992年的“开放务实谈”系列评论给武汉开放敲了边鼓;1997年的《武商“资本论”》旗帜鲜明地谈论“资本”,引领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2016年的《3000亩沙湖湖面“失”而复“得”》,用事实回应了“沙湖填湖”质疑,显示武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从理念到实践的坚持。

视角新颖诠释巨大变化

媒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的呈现方式很多,《长江日报》这组报道,选择了过去自己刊发的9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报道,如《格里希从严治厂纪事》《走向阿尔卑斯山》《“守口如瓶”二十年》《140万双袜子的命运》……让当年故事发出时代新声。

为什么选这些作品作为代表?正如《长江日报》评论所言:“这些作品贯穿了改革开放40年历程,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为人们从中得以窥见改革开放的求索与奋斗,触摸思想观念的突破与革新,明白改革开放怎样走来、怎样深刻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生活。”“回望为了奋进”的报道每篇由回访、记者手记和原稿刊登三部分组成,尤其是新记者与老记者面对面的采访,通过今天和过去的对比,用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例如,1991年8月,《长江日报》记者余熙首出国门,在瑞士举办个人画展和演讲会。当时,出国还是件稀罕事,新华社等都发了报道。年轻记者徐佳在结束了与余熙的采访后询问身边朋友:你觉得现在出国方便吗?他们十分统一地点点头。这种对比,是改革开放40年社会巨变的一个缩影。这组报道在《长江日报》的新媒体平台上推送后,引发了更多网友的共鸣。

感受报人职业风采

通过这些报道,让读者再一次感受到了长江报人的职业精神与风采。例如,当时记者潘堂林采写《买排骨何其难》,反映的其实是当时一个很多人见怪不怪的事,但当时刚大学毕业作为吃食堂的“单身汉”的他,却抓住问题不放,深入采访,最终让武汉人在那年春节都吃上了排骨。《“守口如瓶”二十年》的报道披露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样本,后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当年,记者梅明蕾参加武钢硅钢片厂建厂20周年庆典,参观完厂房庆典就算是结束了,感到“不解渴”的他,便问随行的武钢工作人员:“能不能带我去生产线转转?”于是,在所有到场采访的记者中,他挖出了一个独家大新闻。

引导新人打造精品

这次参加“回望为了奋进”报道采写的记者,均是近年新入职的年轻记者。他们通过与《长江日报》老记者面对面的交流与采访,每个人也都收获颇多,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江日报》的认识和了解,老记者身上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和报人风采,也让他们敬佩和感动。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仅是转作风、改文风、打造精品佳作的根本方法,也是媒体增强本领、锻炼队伍的关键。《长江日报》的这一策划,也是引导新人锤炼“四力”的积极尝试。年轻记者张维纳在采访完老记者潘堂林后,在手记中写道:“买排骨对武汉人来说不再是难事,但对于武汉人的‘菜篮子’‘米袋子’来说,总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老百姓一日三餐,是须时刻关注的大事。”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