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大2018

微视频:党媒时政报道的新形式与新探索

——以2018年“两会”报道为例

袁映雪
2019年01月12日15:01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我国新闻媒体新技术、新形式的集中展现。今年最引人注意的非“微视频”莫属。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我国国家级党媒,推出大量时政微视频报道“两会”,广为阅读和转发,传播效果明显,其中《中国一分钟》、光明日报系列微视频等总浏览量均已破亿。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党媒在时政新闻的融合传播上新的形式和新的探索,为观察和研究我国传媒变革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鲜活案例。本文拟以此为个案,讨论微视频在时政报道上特有的优势和功效。

关键词:两会;微视频;党媒

一、让内容更活:故事化叙述,以“微”见“大”

1、将碎片化信息再加工,呈现鲜活主题。

两会召开之际,新华网推出《有人@你:我们“在一起”》微视频。在2分多的时间里,视频运用水滴、米粒等碎片化信息,呈现出同一主题。制作者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体再排序、再加工,呈现出“一”的不同表现形式,展现出新时代人民“在一起”汇聚而成的强大力量,使得“团结”主题的呈现更鲜明、更清晰。3月5日,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推出《中国一分钟》微视频,以“一分钟”为线来阐述中国的发展,从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上线10小时,在人民日报两微两端及视频账号的总浏览量近3000万,截至3月6日20时,全网观看量突破1.58亿。

在全媒体时代,微视频传播已经成为政治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政策传递和民意的新的传播形态。短视频时间短,信息容量大,表现手段多样,却能够使报道主题更鲜明,使观众能秒懂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和效果。面对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的挑战,媒体应精心策划,整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符号,利用新技术进行信息的再加工、整合,将多景别的鲜活画面与精炼的解说词相结合,实现历史场景与现实环境的融和,增强受众情感上的共鸣,让报道更具代入感、亲和力和感染力。

2、以个体故事化叙事为主,“小”切口见“大”视野。

3月3日上午,人民日报通过两微两端推出《摆脱贫困》微视频,以以总书记在大凉山进行考实地考察、与乡亲们商讨扶贫策略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的扶贫故事,再现总书记扶贫思想的提出过程,展现出总书记心系群众、坚定扶贫攻坚的人民领袖形象;同时表明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国家对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与信心、决心。两会期间,人民网在两会报道的专题下,推出了《我是代表委员》《两会夜归人》等系列微视频,通过主人公讲述自身经历,展现出为人民无私服务的先进人物形象,其中截至3月11日,《两会夜归人》的秒拍总播放量近500万次。微视频将宏大主题投射到个体叙事上,深挖掘人物故事,从“小”切入,以“微”见大,实现了传播过程的优化。

首先,以个体叙事为主线,将宏大的命题进行场景化处理,将鲜活的人物和事实呈现给受众,更能贴近受众生活,提升了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其次,这种叙事方式,改变了传统时政报道严肃、刻板的风格,摆脱了其强硬直接的传播模式。以第二人称为叙事主体,将人际传播嵌入到大众传播中。这种“软”性传达方式,也有助于拉近内容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传播效果。

3、叙事语态具象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作为党媒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微视频既要讲究报道的政治性,又要注重语言表述的生活化。光明网在3月5日推出微视频《光明的故事》、《握手瞬间》、《朋友习近平》等,通过使用原始照片、视频以及当事人的叙述,运用细节叙事,以鲜活的事实为依托,“既有宏观反映,更有具象呈现,可信可读” ①,截至3月13日,光明日报系列短视频的总浏览量超过1.2亿。

面对信息爆炸、读者浅阅读的考验,时政微视频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做到叙事语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通过生活实例,以朴实的语言,将时政报道落实到具体人物上、事实上,让内容有温度、接地气,从而更有说服力。因此,要精心选取和谋划微视频的叙事角度和节奏,以鲜活、亲民的方式来发声,以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让传播更融:塑造传播矩阵,借机发声传得广

1、抢占传播先机,引领舆论传播力。

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是关乎国家形象、治国理政的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闻宣传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② “美丽”、“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新修订的宪法中。如何阐述这一表达的重大意义?3月16日,央视网推出微视频《美丽中国说》,通过叙述习近平总书记近五年来为保护生态所做的努力,使得建设美丽中国的治国方略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舆论引导力。新华社利用技术和速度的优势,经过精心策划,推出了微视频《誓言》和《历史选择了习近平》,传播17日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重大消息。微视频一经推出即被中青网、央广网等各大门户网站转载,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党媒舆论引导方面的优势正面临挑战。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胜出,不仅要把握微视频内容的精准,更要提升政治敏感度,注意驾驭政治大局,关注重大政治主题,精心提炼策划,踏准传播时间节点,才能适时发声,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2、打造媒体传播矩阵,多渠道信息导流。

人民日报高度重视发展新媒体,打造了由报纸、pc端、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组成的全媒体传播平台。3月2日,人民网、腾讯、歌华有线启动视频战略合作,推出人民视频客户端,联合全国党媒发布大量时政短视频,对两会报道进行资源聚合、信息导流,共建两会传播矩阵,扩大了信息覆盖面,提升了信息发送频次。新华社在2018全国两会融媒体专题报道中,推出了《部长通道》、《代表通道》、《习近平代表的两会故事》等系列微视频,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机器人”“助阵式”解读,实现了实时报道、及时解读。光明网《光明的故事》、《要为人民做实事》等系列微视频上线后,在移动端平台引起“刷屏”效应,多个媒体客户端在开机屏位置进行重点推介,截至3月13日,光明日报系列微视频总阅读量超过1.2亿。

在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大变革的融媒时代,时政报道的内容制作与分发显得同等重要,党媒要加快全媒体融合转型步伐,与各大媒体进行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建成形态多样的分发渠道网络,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价值倍增效应,实现内容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有效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

三、让回音更响:注重交互性,提升用户黏度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通过开设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并在客户端上增设评论、点赞功能,以增进与受众的互动。借助微博热搜的两会专栏,人民网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了大量微视频,并参与了“#2018看两会#”、“#微视两会#”等热门话题。其中“#2018看两会#”话题,截至3月15日23点,阅读数已近6.3亿,讨论超过16.6万条。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在微视频的传播中,党媒进行时政报道必须增强与用户的交互性,注重在社交平台上即时“发声”,激活受众的社交圈,才能实现裂变式传播。微视频在制作分发过程中更要把握受众特点,考虑受众的情绪感染和感官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宣传。在渲染情感的同时,提升产品的正能量价值,而不是强意志的催眠和快餐式的“浅阅读”,这样才能够减少用户的流动性,增加固定用户的数量。作为时政报道的微视频,制作者要提前研究报道内容,制定录播方案,使得微视频既可现场直播,又可以经剪辑后播出。这种报道方式可以实时记录新闻现场实况,并且视频经加工成为融合产品,更易于保存、查阅,便于回放和还原,提高时效性的同时,增加了立体播报效果,使传播效果更优化。 

(责编:尹峥、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