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四川大学>>川大2018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短视频应用的“音乐社交”

赵天琦
2019年01月12日14:06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进入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不仅仅提供给使用者听觉享受,而是转化为可触碰、交流和分享的新型社交工具。自2017年以来,短视频应用逐渐进入音乐社交领域,搭建起“音乐社交”新模式。本文将从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为研究对象,窥探这类新型音乐社交模式如何搭建,使用者的情感如何维系。研究发现在短视频应用使用中社交场景仍然存在,并能够搭建起社群内部的互动仪式链,且以情感能量为产出的核心。但由于使用者对短视频应用的情感较为复杂,并没有产生稳定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短视频音乐应用;互动仪式链;音乐社交;抖音

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介质——音乐,与“社交”的关系日益贴近。音乐社交不仅与个人内心需求与满足相关,同样也与社群的交往有联系。目前,国内的在线音乐平台纷纷进入“社交”的新赛道,其中以网易云音乐最为突出,作为国内首个以“歌单”为产品架构的音乐软件,其主打的评论区、话题区、短视频动态等创意形式,着重强调音乐和社交的结合,在总量一定的范围内,将歌曲进行多元化的排序,为不同的粉丝群体服务。在在线音乐平台创造一定声量后,短视频应用平台应运而生,在2017年迅速占领了使用者的碎片化时间,部分短视频应用将“音乐+社交”作为其平台核心,期待在陌生人群体中搭建“音乐社交”互动的新模式。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对音乐社交短视频应用中的音乐社交进行研究,并立足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期回答以下问题:1)当参与者在音乐平台的使用中进行陌生人社交时,如果将视角从音乐平台转向到短视频平台,这种社交场景的构建是否依然存在,二者之间有无不同?2)短视频应用中的音乐如何进行叙事与传播?3)使用者在短视频应用上的音乐社交是如何进行自我呈现的?4)这些平台上的虚拟社群的话语框架共同建构了怎样的情感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音乐社交研究综述

音乐社交,顾名思义是将“音乐”与“社交”相结合,使音乐不仅具有供接收者欣赏娱乐的功能,也具有基于音乐本身进行交流沟通的功能。音乐社交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早在2004年,聚友网旗下的“Myspace music”平台成为了音乐社交的鼻祖,音乐赋予了这个简单的社交平台新的生命力,大量的素人音乐人在这一平台上得到关注,并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进行音乐交流甚至交友的重要平台(李玉娟 2017:56)。自此之后,大量的音乐社交平台应运而生,目前音乐社交化模式分为三种,即服务商与社交媒体合作的“Spotify+Facebook”模式、流媒体音乐服务商单独开发社交网络的“iTunes+Ping”模式以及网络音乐服务商自带社交功能的“Last.FM”模式(樊三彩 俞锫 2016:70)。这几种模式在海外已经多有践行,均有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这些案例都成为了寻找音乐社会化的必要路径,甚至这种音乐社会化行为已经成为打击盗版的一种手段,即当使用者更多的在为差异化的服务付费,而不仅仅是为可随时被盗版的曲目付费时,这也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正版”,与目前打击盗版的围追堵截相比,这种“音乐社交化”方法从使用者习惯开始改变,更为彻底。

在国内的音乐社交研究中,网易云音乐作为国内普及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常作为经典个案被作者多次提及。学者将网易云音乐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音乐社交传播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优质体验下的自组织传播,全社交化的沉浸式音乐体验以及回忆情感能量下的前后台互动(李玉娟 2017:56-58),使用者在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群体仪式感,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结合,自觉地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群体,并将自身对音乐的喜爱转嫁到对这一品牌应用产品的情感上,实现音乐的社交性传播;并且,这种对音乐的喜爱也会转嫁到其他领域的社交环境中,有学者发现收听歌曲1000次以上的活跃用户也会在其他社交网络上发布超过100条推文(Zhenkun Zhou Ke Xu Jichang Zhao 2018)。因为互联网音乐社交平台本身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以及使用者的广泛性,使得使用者前台表演与后台真相间的差异变小,同时也强化了群组内情感交流的纽带。

对于“社交+音乐”模式的意义方面,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模式虽然有着重要意义,但平台的核心依然是音乐本身,社交不应该代替音乐的重要性(王路 2017:72);而另有学者认为音乐社交构建了以情感为纽带的全新传播体系,社交化是未来音乐平台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现有的线上社交平台蓬勃发展的前景下,音乐社交未来会有多视角、多平台的发展(李丹丹2016:2)。音乐社交短视频应用正是对这种多平台发展的践行,抖音于2016年9月上线,目前日均视频播放量过亿,日活使用者突破1.5亿,月活使用者超过3亿[ 数据来源 微信公众号 头条营销观察https://mp.weixin.qq.com/s/fE46IgdrfK9xi-iWuybyIQ]。相较于其他短视频应用而言,抖音主打的产品定位为“拍短视频的音乐创意社交软件”,通过短视频这一内容呈现形式将音乐与社交进行结合,呈现音乐社交新形式。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抖音应用的研究成果较少,已有的研究中作者往往从传播路径、营销模式、受众情感表达等视角进行研究,暂时未有从音乐社交视角切入的成果。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会参照国外现有音乐社交平台的研究模式以及国内对于网易云音乐等音乐社交平台的研究方式,讨论短视频应用中的音乐社交。

2.2 互动仪式链的研究综述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链认为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潘曙雅 张煜祺 2014:37)。如图一所示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图(Matheson 2016:3),互动仪式是一组具有因果关联与反馈循环的过程,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 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 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Patricia Maloney 2013)。使用者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促进群体团体、个人的情感能量融合进群体的情感能量,形成固有的情感符号,群体内部的道德标准。互动仪式的参与者在关注点与情感的相互连带中,能够产生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形象。

互动仪式链在国内算不上最新涉及的领域,从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互动仪式链的研究成果来看,互联网群体或空间的互动仪式链模型的搭建是被着重研究的领域,且这些研究对象多为新出现亟待研究的群体或者空间。比如,在对互联网群体的研究中,有学者通过对亚文化群体的内部的交互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这一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搭建(吴迪 严三九 2016:17),也有学者将亚文化群体细化,研究ACG文化族群在弹幕视频中搭建的互动仪式链(邓昕 2015:14),或是对于粉丝社群的互动进行研究,讨论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粉丝社群的维系,发现维系这一类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是互联网直播,连接情感的基础则是实时讨论。在网络空间的研究中,虽然互动仪式链理论基于集体仪式中个体身体共同在场,但其对网络空间的集体行动也具有很好的阐释力。有学者关注群体在网络空间的行为,认为网络空间中和显示中身体聚集在互动仪式中的过程特征相同,这一研究对柯林斯原有的建立在“身体共同在场”的互动仪式理论进行了修正,身体是否共同在场不再是讨论的焦点,网络互动自身具有“具身性与共存性”,并不只是简单地“去身体化”;具体到网络空间中的细化部分,网络电台、政务微信以及微博等不同阶段的新事物在互动仪式链的视域下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朱颖 丁洁 2016:75)(秦艺轩 2017:74)。

在短视频应用逐渐进入使用者视野后,作者也尝试着用互动仪式链的视角研究这一应用的互动仪式链如何形成。田高洁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一文中通过互动仪式链视角探究音乐短视频获得受众喜爱的原因,文章认为使用者在抖音的虚拟空间中通过对于共同焦点的互动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产品的社交属性完成身份转换,保证群体的稳固性。总体来说国内互动仪式链的研究主要从使用者和网络空间两个视角切入,没有跳出社会学研究框架,以理论研究为主,基本没有进行精细的实证研究,本篇文章将通过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剖析在短视频应用这一特殊平台上的音乐社交,希望能够为这一理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2.3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社交

将“音乐社交”与“互动仪式链”两个关键词同时输入中国知网进行关键词检索,目前满足条件的仅为一篇文献,是李丹丹同学的硕士论文,也是中国大陆学界首篇用互动仪式链视角进行音乐社交研究的学术成果。文章认为,在网易云音乐应用中正式音乐的本质使得在这个封闭式的网络空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仪式链”。在这一产品中,优质的产品体验感促生了优质的UGC内容,从而形成了自组织传播,其中,情感与共鸣体验是关键要素。

针对在线音乐平台的论述,这篇硕士论文对柯林斯已有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较为透彻,将网易云音乐的互动仪式链如何形成,内部机制的建构,特征的分析都很明确,对本篇文章的论证有重要参考价值。除本篇文章外,另有一些学者将视角放在上一级视角上,比如杨萍则以网易云音乐年度听歌报告为研究对象,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结论却大同小异,同样认为使用者通过分享和参与的形式融入到平台的互动仪式中,对平台的团结性促进了情感能量的增长,让更多网民卷入其中,成为传播者和参与者(杨萍 2018:29)。

本篇文章与前述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音乐社交和互动仪式链介入一个新出现的社交形态,即短视频社交。以往的音乐社交平台中,文本研究(即使用者对音乐的评论)是研究音乐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短视频平台的音乐社交研究中,短视频内容对于音乐的呈现同样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关键点,也是本篇文章论述的关键。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

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国内外关于“互动仪式链”、“音乐社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深度访谈法,对6位短视频应用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短视频应用中音乐的看法,使用情况以及这些音乐对他们的影响。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我们把深度访谈对象分为两大类:浏览且发布视频使用者以及浏览未发布视频使用者,访谈中多采用线下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不低于半小时,并对其中2位初级使用者在一个月后进行了二次访谈;通过参与式观察作者能更好的进入短视频音乐使用者所在的虚拟社群,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

4 研究发现

4.1 短视频应用中的音乐叙事和传播方法

短视频这种内容呈现形态最早的移动短视频应用是美国的Viddy,2011年4

月11日Viddy正式发布了其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产品(万穗 2016)。目前国内对于短视频的普遍意义上的界定为,播放时长在五分钟以下,基于PC端和移动端传播的视频内容形式[ 定义来源:艾瑞网 《风口来袭,谁主沉浮?——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http://www.ce.cn/culture/gd/201801/25/t20180125_27899034.shtml]。目前,国内的短视频普遍意义上可分为工具类(小咖秀、Faceu激萌)、资讯类(西瓜视频、秒拍)与社交类(美拍、抖音)三种,社交类视频中目前抖音是国内做音乐社交短视频更具代表性的平台,故本文在进行具体的短视频应用分析时采用抖音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抖音上的音乐作为短视频内容的背景搭配,往往呈现出强节奏感、高韵律性、

且规律性重复以及歌词通俗易懂等特点。但就音乐叙事而言,抖音平台上的音乐风格并不明确。以一度火爆的抖音神曲[ “神曲”在国内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通常指一些曲风朗朗上口或雷人,旋律易于传颂,节奏简单鲜明,能令人产生类似“洗脑”一样效果的歌曲。]《Gucci Gucci Prada Prada》为例,在全长23s左右的背景音乐中,歌词和节奏均为简单重复,甚至与之对应的短视频内容都大同小异,但不能阻挡这首歌曲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对此进行翻拍与讨论。作为一首现象级歌曲,影响力甚至已经超出了发布的平台,讨论已经在其他社交平台进行。按照常理而言,短视频内容其实是抖音音乐最好的叙事内容的展现,但这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寓意与短视频内容的呈现甚至并无关系。

而抖音歌曲的传播方式分为首次上传和二次传播,在首次传播中主要是依据使用者的不同进行分类:1.神曲:抖音神曲的形成大多数都不是依托粉丝的自发传播,主要是经由营销公司统一进行推广,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真正的有神曲潜质的歌曲,经过短视频拍摄后被众多使用者喜爱,从而成为神曲。2.使用者自发剪辑上传歌曲:即使用者在拍摄视频过程中由于个人喜好或者需求自行上传歌曲,进行平台上的宣传与推广;3.平台内存歌曲: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本身会有自己的曲库,并对其中内容进行分类,当然这个曲库也在不停更新,其中也会囊括进使用者上传的部分音乐。

二次传播的方式则较为简单,即其他使用者对这一音乐较为喜爱选择用自己

ID录制音乐,再次在平台上发布;或者转发到其他平台,如微博或微信。但近几月以来,由于流量控制等问题,抖音在其他平台上屡屡遭禁,无法拿到第一手数据,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大缺失。

4.2短视频应用音乐社交仪式的启动与产出

4.2.1 短视频应用中音乐社交仪式的启动

在讨论音乐社交使用者自我呈现的模式时,首先要确认仪式如何建立。当使用者使用此应用,便自动的参与了互动仪式。在柯林斯的文章中,认为互动仪式的建立要基于身体的物理在场,但将这一思路放在目前的网络环境内,情况则需要因地制宜。通过互联网及终端设备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虚拟的身体共在(邓昕 2015:18-19)。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每个使用者的ID就自动成为认证的身份,当不同的ID观看同一条短视频时,他们就形成了在这个网络空间内部对于这个短视频音乐的同一际遇群,置于了同一个具体情境,基于这个内容的呈现,仪式开始。当然,以抖音为例,使用者参与仪式时既有主动选择,也有被动的算法推荐(无论是哪种手段,短视频音乐都对使用者形成了短暂的情感刺激,这种刺激对于仪式的形成十分必要)。

对于使用短视频应用的人群来说,这些应用的使用完全无门槛,下载无费用、登陆无需答题,这是一个对所有爱好者开放的虚拟空间。但在使用过程中,算法为不同的使用者画出了分隔线,当你对某一种音乐或者视频内容表示出喜爱或在下方评论后,系统会自动为你推荐更多的此类产品。而当某一ID对一个具体场景或音乐完全不喜欢也不会观看时,这一ID就自动成为了“局外人”,被分割开来,比如:

“当时特别喜欢吃鸡(指“刺激战场”手机游戏),就经常看和这个相关的视频,点过赞,然后(系统)就老是给我推荐里面同一首背景音乐对应的视频(歌曲名为《Hand Clap》”

对于6个短视频使用者的深度访谈过程中,作者发现在初期使用短视频应用时,使用者并不特别在乎或者有意的关注自我之外的他人,基本都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评论交流。在访谈对象中,有两位使用抖音时间超过半年,但从没有进行过任何的评论。伴随着内容的增多,对于某一个歌曲的喜爱,个体慢慢感受到了他者的在场而产生的相互的影响,使用者的评论以及针对评论而发的评论逐渐增多,关于这一音乐的互动仪式进一步推进。

在抖音短视频应用中,针对某一音乐的互动仪式在点赞和评论外还能进一步深入,抖音平台上设有#挑战 #以及#专属音乐 #区域,即你可以指定某一音乐发出挑战,或者直接选择该音乐,浏览以该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的全部视频。当你不再仅仅局限于首页屏幕的信息以及随手的点赞评论,而是愿意去查找关于这一音乐的更多视频。在这个挑战的社区内,大家的共同情绪与情感体验持续升级,互动仪式更为深入,推动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仪式链模型。

“我是个滑板爱好者,所以我所发的抖音视频,内容基本都和滑板相关。所以在我点赞的音乐中,也基本都是适合滑板技巧拍摄的音乐。往往我会(从专属音乐区)点进去看使用同一音乐的人会不会拍摄过滑板、跑酷之类的内容,如果有还能借鉴一下。”

4.2.2 短视频应用中音乐社交仪式的产出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在满足上述的四个要素后即可形成,而这些要素彼此影响及反馈,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互动仪式的结果逐渐产生:1. 群体团结;2. 个体的情感能量;3. 代表群体的符号或 “神圣物”;4. 维护群体、尊重群体符号的道德感。即通过音乐评论和交互动态,短视频应用建立起了专属虚拟空间的分享和社交体系,个体参与到该互动体系之后,能够在这个互动体系中产生群体兴奋感,一种属于群体成员的身份符号被建立起来,以这种情感连带为核心的互动仪式中,参与的个体能够体会到群体团结感和归属感。因此在音乐社交中形成了一种线上的“亲密关系”。在参与短视频应用音乐社交的成员中,一些神曲的旋律与歌词就会成为代表这一群体的“核心符号”,比如我们提及《Gucci Gucci Prada Prada》、《学猫叫》或是《海草舞》这些歌曲名,或是“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我坐在跑车里,想要一台法拉利”等等,这些在抖音上脍炙人口的歌曲名、歌词或是旋律已然成为代表此群体的符号,在进行社交的过程中会成为重要的标记身份的符号。

在通过互动仪式链视角进行虚拟环境中的音乐社交研究时,与其他研究对象不同,音乐社交不仅仅会在网络空间实现,也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抖音作为一个陌生人社交的音乐平台,在熟人圈际中的音乐社交并不强烈,但当这个音乐在线下被播放时,大家无可避免的会就这些音乐进行交流,从而也能在线下进行熟人圈际的音乐社交。在对受访者进行询问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抖音可以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时,他们会通过这些分享来添加熟人好友,但当这些平台禁止分享后,往往会根据通讯录及微信的好友推荐,或者在线下有机会讨论到抖音音乐时添加好友。

“就(抖音)音乐越来越火了嘛,经常和朋友买奶茶或者路边摊的时候就能听到有人放抖音的音乐,然后就不可避免的会交流一下,也会发现身边很多人其实都是抖音使用者”

其中,在柯林斯看来,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在讨论短视频应用中的音乐作品时,使用者对此的情感往往是复杂而多元的。在对6名使用者的采访过程中,曾提出一个问题,即“您觉得抖音音乐代表什么?”,并让被采访人在“时尚”“受追捧”“口水歌”“神曲”几个关键词中进行选择,其中有4分倾向于抖音上面的歌曲代表潮流与时尚,另有2位认为这些歌曲曲调和歌词较为粗俗,类似于大街上的口水歌。

“我觉得抖音音乐挺潮流的啊,像是《陷阱》和《走马》我都是在抖音上才慢慢了解的。我最开始下载抖音就是因为在QQ空间中看到同学分享的“吃鸡”视频,音乐配合的特别好,特别吸引我。”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抖音易于就那首《答案》,有段时间总给我推荐这首歌,”又特别洗脑,这首歌都快成为我们寝室“寝歌”了。抖音上面就都是那种神曲嘛,挺洗脑的,但我在其他(音乐)平台上基本不听。”

在对6名被访者的访谈过程中,作者发现,面对短视频音乐,不同使用者的情感能量不同。但使用者的情感能量是跟随还是反抗,情绪是否热烈,并没有对于互动仪式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对于短视频音乐有反抗意识的使用者,往往把抖音ID对应的人格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明确的区分开来。

“我刷抖音只不过是为了消磨时间,上面的很多东西在我看来挺俗挺土的,但我觉得这些内容很搞笑。但我用网易云音乐或者其他听歌软件听歌时,基本就完全不听抖音上面的歌,没什么营养。”

4.3 短视频音乐社交群体的身份认同

具备互动仪式链的要素并实现产出后,回顾该研究的目标对象,音乐社交短视频应用的使用者群体,即这一平台上的虚拟社群。目前对虚拟社群参与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众端,常以“使用与满足”和“社会认知理论”为主导范式(黄彪文 殷美香 2014:6)。无论是从哪一范式进行的讨论,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目前已有的音乐社交短视频应用的使用者画像中,目前抖音等应用的使用者主要年龄在24岁以下,以女性使用者居多[ 数据来源:企鹅智酷发布《热潮下的社交短视频:快手&抖音使用者研究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734185.html]。从音乐社交的视角来说,音乐使用者的身份主要有三个:短视频应用使用者、短视频音乐爱好者以及大众意义上的音乐爱好者,对于这三种身份使用者的自我认同相较于社会对使用者的身份认同在短视频音乐对应的层面上往往产生较大分歧。当作者提出添加受访人抖音好友以求对受访人进行更为深层次的了解时,有一位受访人表示出了强烈的排斥,当作者对此行为提出是否是因为侵犯了个人隐私时,他表示抖音这个平台并不会被很多人理解,对于自己的朋友而言,这个平台的音乐挺低级趣味的,但抖音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个解放自我的平台,虽然自己不希望别人知晓。

社会对短视频平台音乐使用者的身份认同与短视频平台自身风格与内容输出有关,导致这种身份认同往往两极分化。而对于短视频音乐爱好者而言,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也会受到挑战,这种抗拒心理会让他自己在音乐社交的环境中融入性变低,让互动仪式无法更好的维持下去。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对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短视频平台的音乐社交情况进行研究,通过互动仪式链的四个组成要素以及产出的四个结果来考量互动仪式链在这种新兴平台之上如何搭建,并对搭建出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但本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抖音为代表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在短时间内这些产品有较大变动,作者并没有及时跟进这些变化。且深度访谈的样本数仅为6个,无法对短视频音乐使用者整体进行研究,并不具备代表性。总体来说,本篇文章的创新性意义超过现有的研究价值,也希望在未来可以延伸本次的研究。

(责编:尹峥、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