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甘柴劣火》涉嫌"洗稿":标明出处只是解题第一步

王娇娇
2019年01月15日07:39 | 来源:红网
小字号
原标题:《甘柴劣火》之争:标明出处只是解题第一步

  1月11日,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推出《甘柴劣火》一文,凭借朋友圈的强大传播力迅速成为阅读量高达10w+的“爆文”。随后,财新网记者王和岩在朋友圈发文指斥:“原来,所谓爆款文章可以根本不用采访,不花任何成本,不冒任何风险,利用付费阅读壁垒,就可以攒吧攒吧炮制出爆款来。”记者圈里如火山喷发一般,许多职业媒体人站出来指责“呦呦鹿鸣”有“洗稿”之嫌。

  公众号“呦呦鹿鸣”的运营者黄志杰在1月12日回应时反驳:“难道一个人掌握了部分信源就可以垄断传播?”显然,他想用“传播”盖过“洗稿”的嫌疑。“洗稿”在网络中被定义为“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这个概念十分模糊,没有提到标明信源出处的规定。

  《甘柴劣火》一文中多处使用《中国青年报》、财新网和其他地方媒体的报道,似乎在打擦边球。黄志杰的立足点在于:《甘柴劣火》是在整理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感受和见解,其他媒体不可能有一样的观点。而且,文中对所有引用信源均标明了出处。问题在于:难道标明信源就可以随便引用了吗?

  从产生的传播效果来看,《甘柴劣火》能够吸引巨大流量,恐怕更多是因为其二次创作的艺术,而非简单事实的堆砌。如果作者能在别人的基础上将文章写得更出彩,是否就不必追究他引用旁人辛苦采访得来的事实这一行为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一贯秉持“宽人严己”的态度:如果是抄别人的,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天抄到我这里来了,就不乐意了。由此看来,“洗稿”一词的性质还不明确。如果将其视作中性词,它就是艺术的再创造;如果看做贬义词,那就是道德问题,伦理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要和商业利益相结合。

  此次财新网和“呦呦鹿鸣”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职业媒体生存的危机意识。如果自媒体可以随意引用职业媒体付费壁垒中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用投机取巧的方式二次生产并制造出爆款文章,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职业媒体的付费用户会越来越少,职业媒体人受困于经济条件,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自媒体也会失去创作素材,这对二者都无益处。

  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了解职业媒体和自媒体的差异。首先,二者面向的受众群体不同,财新网的付费用户很多是专业的媒体人或喜爱深度阅读和思考的商务人士。自媒体公众号的受众群体明显大众化、情绪化。其次,他们的传播方式不同:职业媒体通过扎实的采访和团队制作,提供权威信息;自媒体显然无法进行这些工作,他们所做的是把这些付费墙背后的事实搬出来,加上自己的观点,呈现给观众。如果职业媒体是干柴,自媒体就是让它充分燃烧的烈火。

  事实固然重要,但诠释和挖掘更加重要。有人评论道:“记者圈里对《甘柴劣火》一文的争论,完全不会影响到一般大众对此文的阅读与欢迎,大众对是不是抄袭,有没有洗稿,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在意。”用户有选择的权利,人们喜爱“呦呦鹿鸣”推出的文章,自有他的道理和优势,职业媒体应该挖掘其中的传播机制,而不是一味地想要“干掉”自媒体。

  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的媒体用户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情绪或事实来吸引用户的两股势力并驾齐驱。如何建设媒体行业的统一规范,让专业媒体不觉得吃亏,自媒体也别觉得沾了光,标明出处显然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头。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