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透过《中关村》,看科技创新发展

张雪娇
2019年01月16日13:1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透过《中关村》,看科技创新发展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荧屏上涌现出各种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回顾改革历程,致敬光辉岁月。在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有两个“村”彪炳史册,一个是安徽的小岗村,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先河,一个是北京的中关村,吹响了科技改革的号角。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制作的6集纪录片《中关村》,于2018年12月21日起开始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从体制破局、自主创新、政策保障、辐射带动等角度展现了中关村40年来取得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小见大,充分阐释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内在动因。

全面展现创业历程

该纪录片共分为《创新引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脱胎换骨》《磁场效应》《走向未来》6集,全面讲述了中关村的科技改革历程。

“该片摄制历时18个月,深入走访了中关村的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个领域领军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采访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中关村改革亲历者100余位。”《中关村》总导演刘军卫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道。

中关村是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电子一条街、企业孵化器以及联想、搜狐、百度、网易等这一系列名称都广为人知,它们代表着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创新创业的高水准。

在中关村200多米长的创业大街上,过去海淀图书城的几十家书店,被几乎相同数量的咖啡馆取代,简单、前卫、任性、极具诱惑力。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一直伴随着中关村,也让中关村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磁场效应,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创业者。这里诞生了中国科技创新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

在此基础上,《中关村》独辟蹊径、另寻视角,挖掘这些背后少有人知的故事,讲述中关村改革的亲历者和科技企业的经历,让影像对观众而言更具可看性。比如,曾经只是个众多高校旁边落后偏僻的小村庄,经过不断发展成为年轻人才聚集的沃土;“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当年在参观硅谷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此后不论面临多少失败打击,他都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中关村中;再比如,人们所熟知的网易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将公司迁至中关村,在他们眼中,这里是科技企业温暖的“家”……取材于人们熟知的科技创新中心,却将镜头对准这片沃土深层掩盖住的历史过往和创业故事,不仅让中关村的呈现更立体,也让中关村人奋斗不息的坚韧品格突显。

《中关村》记录了40年的岁月,在片中呈现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中关村人”一段段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故事来营造历史纵深感,以中关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来映射整个社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全貌。

传递知识报国情怀

纪录片的使命不仅仅在于记录还原历史,还要承载起相应的社会观照。

秉承着纪录片还原历史的原则,该片在立意上没有回避社会现实,而是直面中关村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问题,将创新创业政策的变化逐一讲述,在计划体制束缚下,很多成果被浪费、学者创办企业甚至被视作违法而禁止,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老一辈的坚持探索,影响创新的壁垒才一步步被打破。

“该片以科技创新视角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要传递‘科技强国’这一真实信念,以及老一辈人坚持的‘知识报国’的家国情怀。”刘军卫说道。

的确,科技的发展能够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对于将一生投入科技创新的所有中关村创业者而言,他们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有更为深刻的价值追求。曾经老一辈人急于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让中国能够在西方的科技垄断中拼出一片“中国特色”;而今,中关村不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名片与象征,它走出首都一隅,辐射到“一带一路”乃至全球。

《中关村》以科技创新为主题,但科技的发展是冰冷的,高端前沿的科技成果对于观众而言显得陌生而枯燥;但在科技背后的人是有温度的,他们的家国情怀可以穿越时空与观众形成共情。

众人皆知中关村,在这里每天数万家科技企业创造着巨额的价值、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纪录片《中关村》则走到了背后,讲述这里40年风雨更迭,展现观众看不懂的高深科技背后的家国情怀。“‘知识报国’,是纪录片传递的社会担当,更是中华民族走过40年岁月的珍贵财富。”刘军卫表示。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