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春走基层 "四力"强在哪儿

2019年02月12日07:4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春节期间,各地媒体记者纷纷加入到了“新春走基层”的队伍中。他们都去了哪里?如何带回一个个鲜活报道?又是如何践行“四力”的?

“没有去不到的地方”

脚力踏遍基层现场

海拔5200米,负重20多公斤,踏着半米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这支正在雪山之间巡逻的队伍,就是玉麦哨点的边防官兵。因为山高路滑,谁走在最前面探路,身上就要系上一根安全绳,以免发生意外。这是来自央视的电视新闻《雪域高原的别样婚礼:你在哪里便是值得》开篇部分。央视记者一行跟随边防官兵一同上山巡逻,记录这个边防哨所中即将发生的特别故事——指导员张锦源的婚礼。

张锦源的妻子王梅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重庆,记者兵分两路,也记录到了王梅一路的颠簸:从拉萨到山南,再从山南到玉麦,要花上两天的时间。中途,还要在车上颠簸20多个小时。吸着氧,一路上走走停停……我们虽然只能在画面中看到主人公的身影,但无论是高寒的雪山,还是颠簸的团圆路,此行的记者们无不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走在连日夜坚守的官兵都要格外小心的路上,身兼拍摄任务的记者们此行谈何容易!要往基层去,到基层才能更贴近群众;要走到现场,走到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该报道挖掘到如此感人的故事,正是记者们在基层这个课堂中,查实情、动真情的成果。

“直击云南边境大扫雷”中多位央视记者近距离感受紧张的排雷现场;央视记者杨理天见证“深海勇士”号挑战魔鬼西风带;新华社记者王玉山、吴登峰在海军某登陆舰支队体验气垫艇训练……记者们用脚力踏遍了祖国各地,来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变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林舟说,很多的场景和故事如果没有来到一线,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春运新闻不再老套”

眼力找寻时代看点

当春运又一次来临,我们发现身边涌现的新闻“鲜味十足”。《光明日报》一篇《新科技改变春运》让人们看到了浙江杭州火车东站内十足的科技感。站内“灵灵”5G机器人为旅客提供票务信息、和旅客互动写贺卡,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被记者敏锐地捕捉下来,形成了有趣的春运见闻。除此之外,“刷脸”进站、“聪明厕所”等新科技也没有逃过记者的双眼,凭借好眼力,此篇春运报道生动精彩。

《中国青年报》记者则在春运路上发现了一个“车厢集市”,一篇《小慢车“车厢集市”扶贫忙》生动展现了在汉中片区铁路职工通勤车8361/2次列车,为老乡自产自销搭建平台而增设“集市车厢”的故事。发现这一题材,本来就可以说是春运报道中一个亮点,是观察力、发现力的体现。而好眼力对记者的要求不止于此,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眼力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而是看火热实践、国家大局、世界大势。在这篇报道中何以体现?那便是报道蕴含的更深一层主题:扶贫。在“车厢集市”里,来了许多旅客,扶贫攻坚与他们每个人都有关系。记者用数据和事实详细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是一个地区的扶贫故事,折射的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

“多发问多思考”

脑力挖掘深度价值

《重庆晚报》在《重庆空中120 连续两天救人》的报道里体现了对于重要新闻信息的把握和思考。在整版“新春走基层”中,记者夏祥洲不仅讲述了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了解到的近期救援具体情况,还带来了有关直升机救援的3个问题的解答:“费用多少”“谁能申请”“如何申请”,呈现在了版面中显著的位置。为百姓关心的问题而发问,是记者肩负使命的体现。

《河北日报》的《“故宫年货”牵手唐山定制陶瓷》一文,记者从唐山恒瑞瓷业有限公司向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供应瓷制品这一事件切入,进一步挖掘到了该公司从一个小瓷厂通过“高端定制”登上了国际大舞台的故事。本来主要新闻事实已经交代完毕,但记者汤润清和王育民在采访中却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有着“北方瓷都”美誉的唐山市,陶瓷产业经济总量不足百亿。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已成为制约陶瓷产业发展、自主品牌形成的瓶颈。这一问题的发现蕴含着记者在采访中捕捉信息时有目的的思考。此外,汤润清在报道最后还写了题为《告别“贴牌”,唐山陶瓷转型的当务之急》的手记,通过自己的思索进一步丰富了新闻的深层价值。

“字里行间沾满泥土气”

笔力道出真情故事

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第一篇报道,记者们来到了山东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写下了题为《干得有劲头 日子有奔头》的报道。贯穿文章的是朴实的文风,却独具感染力和穿透力。

三涧溪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听到新年贺词里提到三涧溪村,我当时激动得掉泪了。’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村民赵顺利说。”文章开篇赵顺利的一番话语洋溢着村民的真情。紧接着,记者记录下与村民的一段对话:“这一年,家里有啥好事喜事?”“买了两辆汽车。一辆轿车,我开;越野车给儿子开。”老赵合不拢嘴。“我也有车开,自——行——车。”赵顺利80岁的老父亲忍不住插话,引得笑声一片。这段对话真实又鲜活,巧妙借主人公之口反映出了三涧溪村脱贫的成果,朴实却不失风趣。赵顺利80岁的老父亲骑自行车的一句话看似闲来之笔,却为下文做好了铺垫:“‘老人喜欢骑自行车到处转,一天到晚逛不够。’赵顺利说,‘我们看他这么大年纪,嘱咐他不要走远,他说大路又宽又平,社会安全文明,有啥好担心的?’”此处笔下之意,不言而喻。

在对村支书高淑贞采访时,记者抓住了她生动的语言用作文章的结尾:艳阳高照,冬日不寒,两个小伙子一身运动衣,从身边快步跑过。“现在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村民们也是,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高淑贞看着年轻人的背影说,“增收致富奔小康,就要拿出这种奔跑的速度、奔跑的状态!”

贴近百姓的语言就是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来自群众的真实话语饱含深情与价值。这一篇篇深入基层、令人振奋的报道告诉我们,记者们正在不断练就“四力”,努力讲好鼓舞人心的中国故事。(见习记者 陈妙然)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