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春节的“变与不变”
人民网记者杨波(左)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便宜坊烤鸭大师白永明
民以食为天,春节跟“吃”息息相关,在今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期间,有幸采访到了烤鸭大师白永明和外卖小哥范存河,以及其他在春节期间忙碌的餐饮人,从他们的忙碌中,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春节的“变与不变”。
年夜饭是中国人过年的重头戏,没有年夜饭的春节恐怕称不上是春节,在采访白师傅的过程中,让我最难忘的,是他在除夕夜吃的“三个大鸡蛋”,一顿特殊的跨年年夜饭。
“那是很多年前的除夕夜,在店里一直干到夜里12点才下班,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家的时候,一路上都在放烟花爆竹,回到家后我累的动不了躺在椅子上,母亲就给我摊了三个鸡蛋,三个大鸡蛋,我一口气吃完了。”说起这段经历,白师傅每个细节都记得历历在目。
其实不只是白师傅,在过去的每个春节,都有很多像白师傅这样的人,在大家阖家团圆欢度除夕时,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从除夕一直忙到春节结束,正如外卖小哥范存河说的那样,“有人需要回家过年,有人需要坚守岗位。”
白师傅所在的便宜坊烤鸭店,是北京的知名老字号,店名的寓意是“便利人民,宜室宜家”。对于值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们,春节不变的是忙碌,不变的是坚守,也正是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付出,让我们的春节能够获得了很多便利。
不变的是忙碌与坚守,变化的则是年夜饭的口味、过年的方式,以及我们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之初,一只烤鸭几块钱,但那时候吃烤鸭对普通市民来说是奢侈品消费,当时评价一只烤鸭做得好,叫做“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
虽然现在烤鸭的价格变成了200多块,但是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吃顿烤鸭早已不再是奢侈品,在春节期间,大家来店里排队吃饭,更多地是来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以及吃到更健康的传统烤鸭。
以前,在除夕夜里为了买只新鲜的烤鸭,顾客需要到店里面排很长的队,“有的顾客本来只打算买一只的,排了一两个小时队,想要改成两只,还引起后面排队顾客的不满。”
而现在,我们只要在手机的外卖APP上点几下,就可以把烤鸭直接在除夕夜送上门,不需要再去店里面排队了。
有人说,现在春节的年味淡了,这恐怕正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吃的那些“满嘴流油”的美食,今天已不再是稀缺,不再需要在春节期间为了上个馆子,走上几条街,因为不稀缺了,所以你会觉得今天的年夜饭,味道有点淡了。
范存河说,春节期间坚守岗位,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客户收到餐之后,往往还会说一句“新年快乐”。
白师傅工作了41年,“初一到初七,永远都放不了假”,他说:这么多年无怨无悔,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就得好好干。
质朴的答案,却是敬业与坚守,也是春节期间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缩影,我们在春节期间享受各种便利的服务时,应该对这些身边的他们说一句:谢谢你,祝你新春快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