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8年10月上

新华社数据新闻的实践与创新

贺俊浩
2019年02月15日14:50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0月上

何谓数据新闻?狭义上讲,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的新型产品形态;广义上讲,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和呈现的报道理念、报道方式。近年来,新华社扎实推进内容创新,将数据新闻作为创新的重点产品类型,将其广泛应用于时政新闻、政策解读、重大主题、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等报道中,并与图表漫画、H5、无人机、微视频等形式结合,呈现方式越来越轻量化、交互化,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数据资源欠缺、挖掘分析不到位等方面的短板。笔者通过对新华社多个数据新闻产品的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并结合创新趋势对如何继续做好数据新闻提出参考建议。

以数据驱动新闻报道内容创新再升级

曾有媒体调查研究发现,相比短视频、H5、VR等产品形态,数据新闻因其简洁明了、快捷方便等优势,成为最受新媒体受众青睐的产品。目前,新华社在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会议、重大活动期间,多次推出引发“刷屏”的数据新闻产品,有效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报道领域不断拓展,从以时政新闻、重大主题、重大会议为重点,到不断延伸到经济、体育、文化等领域,数据新闻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技术应用不断升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拓展挖掘和分析数据的深度和广度;产品形态不断多样,结合微视频、H5、VR等形态,使得数据新闻已不再局限于平面呈现,交互性、立体化程度不断增强,可以适配移动端、PC端等;数据资源不断丰富,通过与企业、政府、智库等合作,建立数据资源的跨界整合,不仅优化了数据资源的运用,而且弥补了自身数据不足的短板。而面对海量的数据,媒体如何将其转变为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新闻报道产品?

一是以跨界合作整合数据资源。互联网时代的数据资源具有分布广、类型多等特点,新华社通过与企业、政府等主体合作,丰富和拓展了数据资源。今年春节前夕,新华社客户端联合京东数据研究院推出大数据报道《网购年货新趋势,从大数据里看中国年》,该稿件以京东电商平台大数据为基础,在春节前夕的时间节点下,以“热点+趋势”的数据新闻模式为指引,从“最受欢迎的年货商品”“购买年货的TOP10地区”“不同性别购买年货特点”等几方面探究新时代网购年货的新趋势,对2018年年货情况进行解读及可视化操作。除此之外,新华社联合政府部门以及整合其他媒体数据,也推出了相关产品。今年,新华网数据新闻联合浙江大学可视化小组研究团队推出了《宋词缱绻,何处画人间(图文版)》,是以《全宋词》为样本,挖掘描绘出两宋319年间,那些闪光词句背后众多优秀词人眼中的大千世界,让沉睡的历史资料数据散发新的魅力。

二是以新闻视角挖掘分析数据。即从新闻价值角度考虑,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供叙事模型和框架,挖掘“看不见”的新闻。新华网推出过就业大数据新闻产品《大数据看中国:就业背后的变化》,在毕业季引起广泛关注。产品紧扣毕业季时间节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从趋势变化的视角挖掘分析网络求职平台10年的数据,呈现就业趋势的新变化,传递了就业正能量,反映经济新变化,产品在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超过160万,在新华社微博、新华网微博等平台浏览量超过145万。再比如紧扣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这一热点,新华网从解疑释惑、丰富信息的视角对相关媒体的调查数据进行加工,推出了《幼儿园“小学化” 是什么“压垮”了孩子们的童年》,满足了用户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这些产品的共性,均是突出了内容的新闻属性,从新闻视角出发进行选题策划,再通过后续采访、补充材料等方式,将原始素材转化为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成品。

三是以交互思维呈现表达数据。适应移动化、可视化的传播趋势,编辑记者要打造具有可分享、可互动、可体验特征的产品形态,真正让数据“动”起来。近期,新华社推出《六面一体,稳转有“方”!》报道产品,该产品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H5形式,以正六面体魔方为模型,用魔方的六个面集中展现中国经济的“稳”。用户点击进入H5后,通过滑动点击转动的魔方来阅读信息,整个产品融合音乐、图片等元素,并配以可供用户交互的设计环节,有效丰富了用户的视听觉体验。2016年新华网推出的《30年各国教育经费大观》,运用动态信息图表方式,展现30年来各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效果,用户通过点击界面就可以实现交互阅读,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观赏性。

创新有经验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媒体自我平台的数据沉淀不足,忽略了新闻客户端、网站和微信公号的用户数据、报道数据的积累;仍局限于描述层面而不是预测和判断,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前瞻性信息的力度还不够;呈现方式简单化,适配移动平台的交互方式仍比较单一;数据人才缺失,传统新闻编辑记者遭遇“本领恐慌”;等等。

补齐短板强化数据新闻生产常态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数据新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认识误区:一是把图解新闻、图表新闻等同于数据新闻。将“一图读懂”“关键词梳理”“十五句话读懂”等简单提炼信息的产品作为数据新闻,缺少数据基础和智能分析等;二是把数据资源等同于新闻信息。数据资源未必有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也未必能够数据中获得,强制将数据转化为新闻报道,容易造成虚假新闻等问题;三是把样本数据等同于大数据。在挖掘分析数据时,仅仅寻找海量资源的“冰山一角”,随后通过简易的处理得出相应的观点结论。以上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大数据的概念,需要尽快仔细辨析和认清。

结合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维度来谈建议举措,一是新闻叙事的维度,即强化数据资源的新闻价值属性;二是数据赋能的维度,即运用数据增强新闻报道的预测判断功能,两个维度有机统一,互为影响。

一是回归新闻本质。数据新闻的重点是“新闻”,须知媒体编辑记者挖掘和分析数据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具有参考性的信息,基于这个认识,可以从新闻价值和新闻生产层面来考虑。从新闻价值层面考虑,即是将真实性、客观性、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等价值标准,作为判断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和呈现数据的基本要求,离开了这些基本准则,数据可能作假、事实可能失真、观点可能偏颇,新闻则可能不再是“新闻”;从新闻生产层面考虑,是要求记者编辑从选题策划、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编辑加工等整个环节,运用数据资源进行加持赋能,把数据贯穿整个采编发流程中去,真正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新华社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推出了《“简”析世界杯|法国队冠军之路的深度分析》报道,该报道用大数据对二度封王的法国队进行了深度剖析,这一报道从选题策划到呈现表达,均是围绕当时的新闻热点世界杯,并着力提供“人所未见”的事实观点,让读者对法国队因何在世界杯上笑傲群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是强化数据思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上认同,才能真正让实践有章可循。做数据新闻需要有数据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大数据思维。何谓大数据思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三个颠覆性观念转变:是全部数据,而不是随机采样;是大体方向,而不是精确制导;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结合书中观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全样思维,这是大数据时代与“小数据时代”的根本区别,小数据强调抽样,抽样是技术短缺时代选择样本的权宜之计,而在大数据时代要尽可能拓展数据的全面性,正是基于海量数据的量化统计,数据新闻才展现出科学理性描述、判断或预测事实的作用;二是相关思维,相比“脆弱”的因果关系,相关思维具有建立事实与事实、事实与观点更多连接的可能,从而提供了在海量隐藏的数据中发现模式、趋势和相关性的渠道和途径。

三是提升数据技能。即发现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和呈现数据的本领。面对专业人才稀缺,本领恐慌的现状,传统媒体记者编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一是发现、挖掘数据的技术,主要包括有效使用内容管理系统和搜索引擎优化,了解和熟知不同平台上的数据类型,并且能够从新闻视角出发,充分运用搜索引擎进行数据发现和整合;二是分析统计数据的技术,通过建立模型、编码等方式,对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等进行数字化、结构化。数据是静止的、分散的,而通过有效的整合统计,可以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观点;三是数据可视化技术,熟悉统计图表、信息图、在线交互视图和互动视频等手段,配合简单的文字描述进行报道,尤其是在当前平台终端多样化的时代,要有“十八般武艺”,坚持“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的策略,推出更多适配移动端的数据新闻产品。

四是完善数据机制。机制是确保生产实践的保障。目前新华社已经有多个部门在同时生产数据新闻,并且打破部门壁垒,初步实现了协同生产的机制。其中新华网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数据新闻”项目,并于2014年6月进行了栏目第一次改版,目前已经拥有了专业的数据新闻生产团队,并在实践中确立了与社内其他部门、政府企业等主体的合作机制,确保了数据新闻产品的持续供给。适应未来用户对数据新闻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新华社要从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等整个链条,确立和完善相应机制。以数据资源的获取为例,可以建立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合作的常态化机制,通过开放数据端口、提供技术支撑等方式,源源不断地生产数据新闻。在新华社内部,同样可以通过项目制方式建立相关项目小组,打破部门壁垒,强化协同效应,实现优势资源跨媒介、跨部门的有效整合。

(作者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