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监制卡梅隆:《阿丽塔》不是拍给漫画迷的
片场的詹姆斯·卡梅隆和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图源卡梅隆社交媒体
原著中的阿丽塔形象(漫画里叫凯丽)。
未来26世纪,一场天坠之战让空中都市沙雷姆和地上的钢铁城分割,人类与机械改造人共存,弱肉强食是钢铁城唯一的生存法则。依德是钢铁城著名的改造人医生,他在垃圾场捡到了一具半机械少女残躯,并取名为“阿丽塔”。随着新生活的开始,阿丽塔发现了自己隐藏的战斗天赋。
同一场景漫画与电影的对比。
从水下进入飞行器内部的阿丽塔。
正在进行面部捕捉的女演员。
电影里钢铁城的景象。
天上的天空城和地上的钢铁城。
真人演员与面部捕捉演员正在对戏。
阿丽塔的眼睛。
20年前,在导演吉尔莫·托罗的推荐下,卡梅隆看完漫画《铳梦》就沉陷其中,并且萌生了翻拍的念头,其后他因为选择了《阿凡达》而将《阿丽塔》项目易手、转做监制,同时将打造“亲闺女”的机会交给罗德里格兹。这个酝酿20年的梦早已成为《阿丽塔》背后故事的老生常谈,除了这些幕后故事,更多人在拭目以待“卡神”如何把整个电影工业的水平再进一步。今日,全新好莱坞科幻动作片《阿丽塔:战斗天使》(以下简称《阿丽塔》)登上内地院线,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影片主创,为你呈现这位新晋“战斗天使”阿丽塔的第一手全面解析。
合作 导演罗德里格兹只向卡梅隆汇报
《阿丽塔》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木城雪户的代表作《铳梦》,原著漫画是一代读者心中的赛博朋克经典之作。影片剧情故事并不复杂,但寄托了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对《铳梦》漫画的执念和情怀。而且因为是系列的第一部,为续作也埋了不少伏笔。这是罗德里格兹迄今为止遇到预算最高的一部影片。他本人一直致力于制作低成本的独立影片,大制作意味着影片需要照顾和笼络最大限度的观众人群。罗德里格兹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工作,对剧本的打磨整整持续了10年,漫画本身已经有一个非常普世的主题,所有主角沉浸在一个大染缸一样的社会里。
在罗德里格兹刚拿到剧本时,他就在考虑怎样延续这种普世价值观,“木城雪户也希望将这个文本做成一个可以和所有人对话的作品,而不是仅限于某个特定的地区和人群,同时可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娱乐产品。”谈及两人的合作,他们不约而同用“惺惺相惜”来形容,卡梅隆许诺罗德里格兹不必直接向片方汇报,一切事宜只要和自己沟通,得到自己的同意即可,“我想他一定不希望有人一直指手画脚告诉他该怎么做,所以在很多细节上,我并不去过问,但我很清楚他会怎么做、会做什么,而这些动静都与我内心想的一拍即合。”
设定 每个人都会从阿丽塔身上看到自己
《阿丽塔》的故事更像是讲述一个女孩的自我发现,一个失去女儿的男人再次成为父亲的故事。木城雪户创造了一个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核心人物,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女孩,或者说年轻人如何努力寻找人生目标。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曾担任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制片人的乔恩·兰道就把《阿丽塔》定义为带观众踏上一段旅程的故事,《阿丽塔》的故事核心便是她本人,所以这个角色不论从剧作还是技术塑造上都变得至关重要,“观众可以通过阿丽塔的眼睛感受未来的城市,这部电影实际上更加注重的是人物和原漫画的契合感,如果这个人物技术做不好,故事也就不会好看。”
卡梅隆也认为,“《铳梦》之所以被众多漫迷追捧,因为我们理解她,能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阿丽塔和我们一样,就像跌入兔子洞的爱丽丝,觉得这个世界除自己之外都很疯狂,到一点点认识世界,一次次从逆境中自我拯救,蜕变成更强的人。我们逐渐在这段旅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改编情况
聚焦于对漫画的改编,整体上来说罗德里格兹认为他并未在创作上作出妥协,整个成品也基本抓住了木城原作的重心,“我们只要展现出这个虚构世界的残酷性,让观众理解在这里生命真的会受到威胁,目的也就达到了。像眼珠爆裂这种场面,就没必要越线了。”比如最后一幕,阿丽塔成了死亡球比赛的选手,而她参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复仇,为了拿到冠军后可以去往撒冷,找回自己与过去的连接。再比如片尾现身的狂人诺瓦,他就是原著漫画里女主角的宿敌铁士代诺,相信续集里会需要他承担更多戏份。
经典特效场面解析
水下参考真人状态拍摄制作
特效很难对水环境进行仿真,尤其是对水中人物进行仿真。因为角色在水里时衣服、头发都会产生变化。于是在拍摄现场,主创团队邀请了一个能够屏息八分钟的演员在水底进行实拍。在可能的情况下,维塔工作室都尽量使用或者参考真实演员,再加入细节到角色中,一切都是为了观众的真实体验。
钢铁城以实景扫描完成建模
钢铁城有很多不同的环境,为此剧组搭建了一个实景拍摄地,占地9600平方英尺。维塔扫描了整个环境,建立3D模型,再以此环境为基础继续其他工作。
为了让城市看起来更加真实和富有生命力,他们设置了很多电缆穿过建筑物,让这个城市有了不少光线,能进一步突出真实。另外,维塔采用了一种叫“Instansing”的技术渲染钢铁城:先以城市实景数据作为基础,把整座城市模型搭出来,然后再往上叠加建筑物的细节;用一种特殊的缓存技术把渲染数据贴到其他建筑物上,这样不仅每个建筑看着都风格统一,还大大提升了效率。再比如钢铁城有很多改造人,他们的手、脚、腿等装了义肢,所以演员也会装上义肢,这样他们走路就很像机器人,虽然现场看起来有点傻,但到了成片中就非常自然了。
■ 独家专访
有人批评,也非常值得
新京报:你已经在电影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了,你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詹姆斯·卡梅隆:有一些人总愿意去挑战,比如卢卡斯创造了那样一个由很多行星组成的宇宙,这是一种对世界的创造。彼得·杰克逊花了很多时间才拍了六部电影,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有很多很多细节和角色。在游戏领域一直也是这样,游戏里的世界都是花了很多时间创造的。我喜欢科幻世界,科幻世界里面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就是我想做的。卢卡斯比我先做到,我觉得我要更加地努力,比如说《阿丽塔》,我给了导演我所记下的一半注释,有600多页,所以重点就是细节,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你去任何的角落都觉得很真实。
新京报:你给罗德里格兹的600页摘要大概用了多长时间创作?
詹姆斯·卡梅隆:用了大概半年,当然也有很多天文物理学的数据和算法,都是科学的内容。罗德里格兹拍电影是非常熟悉使用技术和科技的,如果《阿丽塔》成功的话,我们后续的第二部、第三部可能会有更多机会探索空中城和外太空。
新京报:当初接到这个剧本时最困扰你的难题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克服它?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采取跟过去不一样的拍摄风格。我是画漫画出身,我画的东西和我早期的电影作品都是像卡通一样,比较天马行空。所以对我来说,最有挑战的一点是要让这部电影更接地气。我请教卡梅隆怎么做这些大片,他说我要确保一切都是接地气,接地气才能够有传奇,才会让观众信。如果我们用很惯用的一些技巧,可能会让观众出戏,我们希望他们保持入戏的状态。
新京报:你们有关注很多人对漫画与电影不同的讨论吗?例如一些批评的声音说他们的眼睛太大,或是细节和原作品不一样?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其实我们最早的预告片都是一年多前发布的,那时候还没有彻底完善这个形象,之后也做了一些调整,比如把视网膜做大,让观众看着更舒服一点。我们下了这么大功夫,都是为了让CG技术显得更加逼真。《阿丽塔》就是一个改造人,电脑绘画生成的,但她的人性要比其他人物还要多、还要深。做这样的项目的时候你需要做一些跳跃,需要打一个大赌,给观众产生非常立体的感受是有风险的,会有人批评,但是我还是觉得非常值得。
詹姆斯·卡梅隆:据我所知,没有人说故事不好或者剧情不好,我们做了很多市场调查,没有观众反映看不懂或听不懂。另外要强调一点,这个电影不是给漫画爱好者看的,我们不是为了漫画所做的电影,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故事、这个人物,所以写了这个剧本,这是给全世界的观众们制作的电影。
技术核心
CG人物第一次关注语言表情
主角阿丽塔由演员罗莎·萨拉查扮演,在表演的基础上,再通过表演捕捉技术转化成CG人物。演员需要穿上特制的服装,脸上也得做好标记,现场有几十个摄像机多角度同时拍摄,这些捕捉到的数据,和制作好的人物骨骼皮肤等交融在一起,形成角色的CG模型。
动作捕捉的具体方式是,先对演员进行人像扫描,去抓捕演员的表情细节,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建造肌肉网络,然后用脸部表情做一个脸部人偶。之后,会对演员进行压力测试,这是测试人偶的动作幅度。萨拉查做了很多夸张的表情和细腻的表演,这是在制作CG人物上第一次关注语言表情。据悉,阿丽塔的脸部肌肉动作要比阿凡达的娜蒂瑞多3倍左右。
另外,拍摄时还要做到演员、角色之间的互动(数字人物和真人互动)。只有做到这一步,观众才不会认为阿丽塔是特效人物,才会跟着主角产生共鸣。例如片中抱起一只小狗,小狗在舔着阿丽塔的脸部,为了这个镜头,他们真实拍摄了狗和演员互动的画面,但是到了成片中,只有小狗舌头被保留了实拍数据。
真人感
让眼睛更自然
为了得到虹膜中需要的细节,制作方需要在纤维血管层做一个模拟,这个被称为基层。然后模拟睁眼和闭眼的细节,这样就得到了反射光影的虹膜。
《指环王》中咕噜的眼睛里只有25万个多边形,而阿丽塔的虹膜就有830万个多边形。维塔试验过不同大小的眼睛,在首支预告出现时观众都在讨论阿丽塔的眼睛太大,最后他们决定将瞳孔和虹膜变得更大,这样眼白就变少了,会让她显得更加自然。
《阿丽塔》里很多细节都是围绕着面部表情进行的,所以维塔花了很多时间去调试和塑造。片中有个吃橙子的镜头,维塔做了2000多个版本才定稿。为了实现真实感,制作方先创造了一个头颅,再去保证所有的位置、细节都是正确的,然后再去创造脸部的肌肉,最后生成一个合适的脸部表情。(记者 周慧晓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