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央视新闻曝光流量明星刷量造假事件

浏览量动辄成百万上千万 谁在为“注水数据”推波助澜?

2019年02月26日08:16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浏览量动辄成百万上千万 谁在为“注水数据”推波助澜?

  央视节目曝光流量明星刷量造假事件

  最近,在社交媒体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发现某些用户每次发布的普通内容,获得的浏览量或是点赞数轻易就能突破百万、千万甚至上亿。那么,这些数字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2月23日,央视新闻曝光了流量明星刷量造假事件,多位明星被牵扯其中。

  数据造假手段多,增粉点赞成生意

  不久前,某艺人用户发布的一条宣传新歌视频的微博,获得了超过一亿次的转发。以目前中国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三名微博用户当中,就有一人转发了这条内容。对于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曹永寿分析:“它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利用软件)刷出来的。”

  根据曹先生的提示,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新浪微博”的名称,系统优先给了大量帮助用户涨粉丝或是数据增量的业务选项。这些所谓的商家向记者推荐了不同需求的套餐,基本上是10块钱,就能买到400个粉丝,或可以转发指定微博100次。还可根据需求,实现粉丝活跃程度和地域真实性的专门订制。卖家还宣称有很多艺人和网红跟他们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当记者试图追问具体的艺人名字,卖家称不便向记者透露相关信息。

  记者又在搜索引擎,以“流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在得出的前100个结果里共有23个是与刷流量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及平台,提供涵盖几乎所有时下热门平台的刷量业务。记者尝试下载了其中一个自带“创建粉丝”和“创建转发”功能的软件,将一个近期没有任何更新的微博账号填入指定位置,通过扫码付费11.92元换取了足够积分,并分别输入涨粉500人和转发300次的目标值。操作几分钟后,便发现该账户下不断涌入名字雷同的关注者。一条几天前发布的微博立刻被来路不明的陌生用户集体转发出去。

  在微信和微博的聊天群里,记者也发现大量公开招募所谓点赞人员的信息。记者以应聘身份申请加入其中一个聊天群,管理员简单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和可支配时间,就向记者发来了工作要求——为指定客户的抖音账号添加关注和点赞,完成即算一单,可获得1-3元不等的报酬。单日工作量不设上限,工资也可当日结清。

  曹永寿表示:“水军有两个特征:第一个是你会发现水军造的内容,几乎都是一致的。第二个是很多水军都是在凌晨(上线),你觉得这个事正常吗?”

  粉丝非理性追星,助推假数据泛滥

  当数据造假变得轻而易举,遭到滥用也就在所难免。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丝自发组建或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据曾经在数据站参与过打榜的小雨(化名)透露,个人转发艺人微博只能算日常签到任务,想要快速增量,花钱买数据早已是粉丝间的共通手法。

  为节省人力和时间,粉丝群里还会分享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进入其主页,选择心仪的明星,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

  流量迷思要打破,需用作品吸引人

  对于虚高的数据,专家表示,数据造假不仅损害了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基本原则,也让演艺市场陷入不注重品质而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互联网专家吴纯勇表示:“流量造假基本上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它的本质其实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所谓的需求进行刷量,这样一个不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就慢慢形成了。”

  而当数据造假成为一种产业,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因自身获利而或多或少助长了造假现象的持续蔓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表示,眼球经济是这个时代很难避免的现象。明星流量大的时候,曝光率和受到广告主的关注就越大,就会鼓动粉丝集群式地去制造流量。此外,传媒机构也需要利益。造就流量明星一定是三者合力的结果。

  专家呼吁,除了市场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粉丝群体、演艺市场和平台方都需要进行反思。如果只是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创作真正有价值、有品质的艺术作品,所谓的流量数据将不过都是过眼烟云。周星认为,需要有政策去抑制这些(流量)制造机构,还需要有正向的宣传舆论工具去关注社会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得好的东西,让其成为不是短效而是长效的典范。(来源:央视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