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1期

《晋绥日报》社论的语言风格

侯月芳
2019年02月28日13:45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1月

【摘要】党报具有引领社会舆论主流的作用,《晋绥日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肩负着国内外政策宣传的重任,同时也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晋绥日报》社论在语言风格上的通俗性、时政性、生动性,使其具有语言的内在价值及其社会实践价值、文化价值,且对现今纸媒行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晋绥日报》;社论;语言风格;语言价值

一、《晋绥日报》社论及其发展

《晋绥日报》的前身是《抗战日报》,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并于当天发表了题为《本报今后的任务》的社论,一直成为晋绥地区的重要信息渠道。随着国内形势复杂的变化,《晋绥日报》的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最终在1949年停刊,其间发表社论共计323篇,转载他社社论共计319篇。

毛泽东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甘惜分先生认为:“社论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编辑部的权威言论。”“它反映并传播特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影响并引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2]

党报的社论尤其具有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晋绥日报》作为晋绥革命边区的党报,其社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具有宣传国内外政策和指导引领百姓的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政治色彩浓厚。《晋绥日报》社论的编辑内容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主旨,它作为一份地方性的党报,受众大多为边区老百姓,所以具有很强的亲民性。《晋绥日报》要求关注社会时事,因此具有社会言论性。总的来说,《晋绥日报》社论的编辑理念讲求政治性、时政性、亲民性、社会性。

二、《晋绥日报》社论的语言风格

(一)《晋绥日报》社论标题的语言形式

《晋绥日报》社论标题的语言形式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短语型、句子型。

《晋绥日报》社论标题的语言单位以短语型为主,句子型为辅,没有特别简短的词语标题。

1.短语型为主

人们在使用短语表达内在情感时总是相似的,编辑人员在使用短语来突出新闻信息时会考虑到短语本身的作用。短语能够更好地表达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同时也能让新闻事件表达得更简要、清晰。短语型标题分为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兼语式等,例如:标题介词式如《对于晋西北第二次行政会议的希望》(1940年9月21日)、《把〈施政纲领〉变为三百万人民的行动》(1942年11月7日);动宾式如《注意夏季卫生》(1941年6月10日)、《庆祝晋西农救会扩大干部会议》(1942年4月19日)、《论自力更生》(1941年9月30日);偏正式如《今年的冬学》(1941年11月18日)、《油印报的方向问题》(1945年7月22日);联合式《保护法币,抵制伪钞,推行本钞》(1941年3月15日)、《认真扫除不民主 认真健全村政权》(1941年8月27日)”等,都是以短语的形式直接展开社论,简明扼要。

2.句子型为辅

句子型标题进一步划分为陈述句式、疑问句式和感叹句式标题。[3]

陈述句式的标题直接叙述或说明事实、语气为陈述,把核心时间平叙开来,亮明观点。如《中山先生逝世十六周年》(1941年3月12日)主谓宾关系一眼明了,这类标题使老百姓能迅速了解到历史上的今天。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军政民一致动员起来迎击敌人的新进攻》(1940年11月6日)等。

而疑问句式标题,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欲望的作用,就是将读者关注的带有悬念的新闻事件,用疑问的方式做题目,给文章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读者寻根问底急于“解题”的欲望,从而使读者跟随记者的笔触步步深入地仔细阅读内容。[4]而《晋绥日报》对此类型标题的使用如《如何进行冬学运动》(1946年10月26日)、《如何使我们的报纸更加与群众相结合》(1944年5月20日)、《阎锡山在干什么》(1946年4月1日)等。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与平铺直叙的陈述式标题相比较,疑问句给人的感觉和号召力、影响力、吸引力更强,更能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索。

(二)《晋绥日报》社论内容的语言风格

不同内容的社论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晋绥日报》作为党的喉舌,虽然有着类似于新华社这类全国性媒体严谨地用事实说话的特点,论点犀利客观,论证方式层层递进,但它更立足于晋绥边区,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地方性色彩,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与众不同。

《晋绥日报》的社论充分利用日报的标题语言来强化办报思想和编辑理念,它凭借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晋绥日报》注重国内外事件的报道,同时也注重社会舆论,体现了一定的语言风格。

1.通俗性

通俗是地方性报纸应该具备的重要特征,报纸的价值就在于让读者更快捷地捕捉重要信息。相较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晋绥日报》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让人容易亲近。本人所查阅到的《晋绥日报》的社论当中大量使用通俗化的口语进行编辑,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文言词汇,这大大拉近了编辑人员和受众的距离,也使晋绥边区老百姓能够迅速理解党和根据地的大政方针以及政策走向。如:《抓紧时间发动有组织的秋收运动》(1940年9月28日)、《火速进行春耕准备工作》(1941年2月22日)、《及早准备春耕》(1942年1月29日)。《庆祝以后应该怎么样》(1943年3月4日)、《把进犯的敌人打出去!》(1944年10月31日)、《战胜旱灾的危害》(1945年5月31日)等。在内容方面,如“第二,有些意识落后的战士与干部,趁着我们某些制度和群众底线尚未健全的时候,他们便起了‘混水好捉鱼’的念头,以致发生个别违犯纪律的事情……(《提高部队和地方干部的群众纪律》1940年10月5日第一版)”中的“混水好捉鱼”语言亲切朴实,自然真挚,百姓一听就知所言何事。如“过去妇女参加劳动的地区,可以组织壮年青年妇女开荒、打土、耕种、送粪、拾粪、种菜等。过去妇女一向不参加劳动的地区,妇女可以参加轻劳动和发展家庭副业,种菜、养鸡、养猪、植树和代替丈夫服抗战勤务(《纪念三八与我们的任务》1942年3月7日第一版)”中,涉及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开荒、打土、耕种、送粪、拾粪、种菜。“首先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要以身作则,领导民众对于滋长苍蝇之主要策源地,如马粪、厕所、垃圾等污物,必须即刻予以适当处理。关于马厩、牛羊圈,要时时扫除,铺填干土,民众所存之粪堆,应立即挖坑深埋,或移入田地埋藏,或移至远处,对于厕所,不论自备或与群众公用者,均应随时打扫,保持清洁,毛坑上最好有木盖,便溺后立即盖上,可能时蒙以石灰,街道上有碍卫生及不必要之毛厕,应一律填埋,如需另开新厕所时,应找适当地点,如距人居处较远的偏僻处,毛坑深度,至少应挖一丈,同时务必纠正随地便溺的坏习惯,才能真正使苍蝇减少繁殖的来源。”(《注意夏季卫生》1941年6月10日第一版)真实质朴的语言直接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晋绥日报》社论中语言的通俗性,与该报创刊的环境及办报理念有很大关联,《晋绥日报》诞生于抗战时期,立足于晋西北革命边区,贫穷和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看报读报听报的老百姓90%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通俗易懂的口语化文字使老百姓能听懂搞明白。

2.时政性

邓拓指出“社论是评论中的重头戏,关注的问题都是人民大众所思所想的身边大事”[5]。《晋绥日报》社论版的内容主要介绍和评论党内外重要事件及宣传根据地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语言风格的时政性。如社论的标题《拥护并贯彻征收抗日救国公粮条例》(1941年10月24日)说明了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如火如荼,根据地政策的引领和走向还在抵抗日本侵略上;《减租交租和减息交息》(1942年10月10日)这条社论的刊发在彰显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政策,这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民众看到这则新闻能够对社会的发展政策有所了解,同时也能为自己的生活作出安排。除了社会发展政策,该报还刊发有关文化、战争状况的社论,如有关文化的《报纸和工作》(1942年10月29日)、《“七七七”文艺奖金公布以后》(1944年9月20日)、《如何使我们的报纸更加与群众相结合》(1944年5月20日)、《对文教会议准备工作的几点意见》(1945年3月13日)社论,根据当时当地的时事、政策、事件等方向,从思想、舆论、意识形态等领域引导开拓、提升当地百姓的见识和观念。《反扫荡胜利以后》(1942年3月26日)、《粉碎敌寇的政治阴谋》(1942年3月28日)、《破坏日寇推行“对华的新政策”》(1943年6月12日)等类型标题的社论从抗日的角度,报道和宣传了党的抗日成果及主张,充分体现了该报的时政性。社论语言作为新闻事件的载体,通过语言的形式,我们可以知道《晋绥日报》向广大边区百姓传递的内在信息。

3.生动性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晋绥日报》始终把党的方针、政策、纲领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标准,一直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因此,地处我国西北、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晋绥日报》,其社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生动形象、文字鲜活,深深地植根于广大的劳动干部群众中,一改传统党报社论语言的严肃庄重,再加上特有的地方性语言,一经发行就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在社论《反对日寇拔我壮丁送赴欧洲》(1941年5月10日)中“各个根据地尤其是接近敌占区和敌占区内的工作同志应当深刻认识严重注意日寇的这一大阴谋,这完全是日寇以华制华的又一新花样”。

三、《晋绥日报》社论语言的价值

(一)内在价值

1.词语的规范性

作为地方性党报,《晋绥日报》在抗战时期一直担负着发布党的重大政策的责任。《晋绥日报》社论对党及根据地政策与战况进行报道和评论。《晋绥日报》的特性决定了其词语在组合上一定要规范。党报不同于其他报刊,因此语言构造一定要规范,尤其是社论标题。一些刊物在新闻标题上会使用数字、字母等形式,但是《晋绥日报》在标题上中规中矩。《晋绥日报》在词语构造上严格按照语法形式来填充语料,并且力求政策的严肃性。《晋绥日报》编辑的内容不仅能被国内群众所了解,同时它的新闻消息也要被国际人士所熟知,《晋绥日报》担负的责任更是代表党的形象,例如《晋绥日报》编辑的内容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专栏,在这些专栏内它的新闻内容注重规范性,新闻标题则更是注重词语的构造,不管是从语法上还是语义上都很严谨。

2.语义的明晰性

党报具有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它将党的政策、方针传达给民众。因此,《晋绥日报》社论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明晰性。《晋绥日报》社论代表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走向,所以它的标题在内容上一定要明晰,不容许含有任何的不确定语素。例如,1940年9月18日创刊以后,它的第一大标题内容为《晋绥党政军民 驰电向朱总司令祝寿》,第二大标题为《关于目前部队与地方干部婚姻问题与处理家属问题的决定》,从这些标题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词语的语义明晰。不只是标题,就连编辑内容也是严格按照语法的结构,讲求语义的明晰性。版面新闻标题短短几个字就概括了党的方针、政策及发生的重大事件。《晋绥日报》的新闻标题及编辑内容都是严格按照语义组合原则构造的,在语义内容上具有明晰性。

3.政策的引领性

《晋绥日报》作为抗战时期的党报,主要作用是宣传党的政策,同时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党的各项政策必须由党报来宣传,它的作用堪比风向标,同时也具有引领作用。在《晋绥日报》的各个编辑版面,我们可以看到内容主要以边区经济政策、战事战况为主。《晋绥日报》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边区政策的引领责任,它的政策动向能够成为边区社会走向的风向标。《晋绥日报》在语言上的规范性也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典范。《晋绥日报》在各专栏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将边区政策传达给民众,同时引领社会的发展。

(二)外在价值

《晋绥日报》社论具有的语言学价值,除了有内在价值,还有外在价值。《晋绥日报》的语言学外在价值包括社会实践价值、文化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1.《晋绥日报》社论语言的社会实践价值

《晋绥日报》社论在语言学上不仅具有语言学内在的价值,同时还具有社会实践价值。《晋绥日报》社论书写的是对当时当地重大事件的评论和态度,目的是为了让民众对社会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在版面上刊登的是社会中的重要事件,同时也宣传党的政策。因此,这些事件都是影响力很大的。《晋绥日报》刊登的内容不仅反映了抗战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民众的精神生活。从《晋绥日报》的新闻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变化、经济政治生活、边区政府政策、抗战情况等。而随着《晋绥日报》刊登内容的不断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民众的心理变化等。

《晋绥日报》在语言学上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实践价值。同时《晋绥日报》在抗战时期还充当着抗战与边区政府政策之间的通讯工具。人民群众在看到《晋绥日报》上的新闻信息时,会对社会状况有大致了解。党和边区政府看到民众对新闻语言材料的反映能够作出下一步的决策。总的来说,《晋绥日报》尽管已经停刊,但它在抗战时期所具有的社会实践价值尤为重要。

2.《晋绥日报》社论语言的文化价值

语言是事件的载体,所有的语言都是为了表现一定的事件。文化存在于政治经济中,因此语言也具有文化的价值。词语作为话语中最活跃的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晋绥日报》社论在刊登的内容中都借助语言来表现一定的文化价值,其社论所刊登的新闻标题明显具有文化意义。《晋绥日报》的社论创作形态主要是乡村化、战争性的题材。这些文学形态在编辑时使用一定的语言修辞方式来凸显社会文化意义。

(三)现实价值

把纸质媒体行业与语言学研究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研究《晋绥日报》的作用仅是见微知著,从《晋绥日报》社论的语言学价值出发,来探究更多主流媒体行业的语言学功能。《晋绥日报》的现实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纸媒用语

当下报纸行业更多地追求销售量,质量已经让位于数量。很多政治性媒体也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受众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受众的需求偏向于网络媒体,而报纸行业的发展也趋向网络化。我们随便抽取当下的报纸,会发现版面设置革新了,但是实质性的内容却少了。《晋绥日报》社论的编辑设置均以语言的社会实践功能为标准,现今的报纸行业忽视语言的内在价值,片面追求高曝光率、发行量,造成了新闻内容设置不符合词语的构造,语义表达也不明晰,这些都对报纸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晋绥日报》的编辑内容在语言构造上很规范,语义内容极其严谨、明晰,这些都可以作为现今报纸媒体的模板。

2.激活语言学功能

语言除具有社会交际功能外,同时还具有语言本身的价值。语言研究一直是很热门的话题,这由语言自身的功能所决定。语言的功能应该成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这由它的文化与社会功能所决定。《晋绥日报》社论语言的社会实践功能和文化功能也进一步激活了报纸语言学方面的功能。语言学的功能具有运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探究《晋绥日报》的语言学价值能够激活语言学功能。

3.语言与新闻媒体行业的结合

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干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新闻媒体行业追求标新立异,错词乱语很多。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欠佳。语言学的发展应该为其他科目与行业提供助力,同时也应该为其他行业带来语言实质性的作用。通过探究《晋绥日报》社论的语言风格,能够让大众认识到报纸行业体现的语言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大众对语言学的价值与功能有新的认识。新闻媒体行业的实质是信息的传播,目的是让民众进行交际。新闻媒体行业的交际功能最有影响力。如果语言学能够与新闻媒体行业相结合,新闻行业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四、结语

《晋绥日报》作为抗战期间晋绥边区的党政宣传基地,不仅承载着晋绥边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宣传报道,同时也记录着人民群众的奋斗历程。《晋绥日报》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性,它的语言价值也值得学界探讨。

[本文为2018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晋绥日报》文艺副刊及当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018B222)成果之一;并获“临县方言语法专题研究”(项目编号:RWXN201604)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N].晋绥日报,1948-04-02.

[2]甘惜分.新闻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06.

[3]盛新华,田琳.疑问句式报纸标题研究[J].新闻界,2004(6):44.

[4]李爱梅.点亮新闻的“眼睛”:浅谈读题时代党报的标题制作[J].新闻爱好者,2014(3):85-88.

[5]徐莉.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作者为吕梁学院中文系教师,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成员)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