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小说新干线" 近百位"文学新人"从这出发
“小说新干线”推出的年轻作家,不少人成为当前文坛中坚力量。漫画/王鹏
在《十月》封面上,先后出现过“小说新干线”的作者李唐、王威廉、庞羽等人的名字。
“小说新干线”栏目是在1999年第一期《十月》杂志首度露面的,日前这个栏目迎来了20岁生日。没有人为“小说新干线”庆生,但20年来的收获却值得铭记:栏目推出近百位“文学新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长为文坛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在该栏目的影响下,各家文学期刊助推文学新人的专栏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编辑回忆
集束发新人小说首开先河
《十月》主编陈东捷20年前还是一位青年编辑,他记得办“小说新干线”是时任主编王占军的主意,而他和另一位年轻编辑顾建平成为栏目的首任编辑。
陈东捷说,该栏目一开始就定位于重点关注那些具有创作实力和潜力、还没有受到文坛充分关注的青年小说作者。而每期集中刊载同一作者的数篇小说,配以精短的评介和文学自传,以集束的方式展示作品,这个模式坚持至今。顾建平说,当年文学期刊刊登新人作品并配发评论已不算创举,但同期推一位新人的两三个中短篇小说,再配发评论,则算是首次。
自1999年至今,“小说新干线”栏目推出90余期、近百位作者,其中包括晓航、荆咏鸣、刘健东、陈继明、余泽民、胡性能等重要的60后作家,也囊括鲁敏、乔叶、李浩、盛琼、付秀莹、东君、陈鹏等重要的70后作家,还有甫跃辉、郑小驴、马小淘、孙频、霍艳等活跃的80后作家。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日后获得了很多奖项,像鲁敏、乔叶、李浩、叶舟、盛琼等都获得过鲁迅文学奖。
宗永平2003年来到《十月》,2004年就从前辈编辑手中接过“小说新干线”这一棒,他清楚记得自己编辑的第一部作品是作家马炜的《回家》。“这个稿子是自由来稿,当时就觉得文本讲究、文字成熟。”宗永平和同事见证着年轻作家的成长,他说尽管文学的影响力不如从前,但确实不少作者发了作品后,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不时听到作家们的赞美,“张楚、徐则臣都因为没上过‘小说新干线’而感到遗憾。”而编辑部的来稿也一如从前一样保持密集之势。
作家感言
“新干线”激励他们一路前行
“小说新干线”陪伴了作家的成长,当作家们谈到这个美好“陪伴”时,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感情。
晓航是首位在“小说新干线”发表作品的作家,1999年,他的两部中篇小说《有谁为我哭泣》《在冬天里奔跑》一起发表,正是这次机缘,带他走出了低迷的创作境地。晓航是理科男,大学时曾有过当作家的朦胧想法,尤其是1995年后接连有两部作品顺利面世,让他的朦胧想法开始变得清晰。但此后三年间,他投出的稿件从未有任何回音,他曾一度想过放弃。但晓航说,《有谁为我哭泣》等作品的发表,对他的未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十月》不推我一下,我就不会搞文学。”他说,这一推,让他在文学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0年。而在陈东捷的回忆中,自从《有谁为我哭泣》发表后,《大家》《小说家》等六家杂志纷纷向晓航约稿。
作家李浩如今在河北师范大学教书,但2002年他还在河北海兴县人武部工作。陈东捷是在山东一家小杂志上看到了李浩的作品,并设法找到了他的联系地址,给他写了约稿信。李浩随后发来《蹲在鸡舍里的父亲》《无解方程》两篇短篇小说,他没有想到,这些作品被相中并悉数发表。“我当时完全没有名气,上《十月》是完全不敢想的,当年我激动了好几个月。”他说,他的写作是“先锋+现实主义”,而《十月》当年是以刊登现实主义文学见长,“作品发表,意味着对我的特别承认,我想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地突破和冒险了。”
徐衎生于1989年,2018年《十月》第五期上一气儿发表了他的三篇作品,其中包括《乌鸦工厂》。《乌鸦工厂》写了一个福利工厂里的故事,那些残障人士的真实欲望表达在他细腻的笔触下,辛酸又充满了生命力。徐衎说,他是在家人闲聊时听说一位智障男士和一位残障女士相爱,而女方家长百般阻断。“我为家长无法面对儿女的真实情感而感到心酸。”徐衎于是花了一个月写出了2.5万字的小说。“写作是我喜欢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他说业余写作不容易,正是有“小说新干线”这样的栏目,才让他不断得到了激励。
多年后的梳理、盘点,或许更有意义。晓航如此总结自己的过往,“我有理想主义精神,又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所以《有谁为我哭泣》这种创新性的写法才被看上。”而被晓航定位成的“城市智性写作”坚持至今,去年有着科幻色彩的《游戏是不能忘记》在京首发,这部作品和《有谁为我哭泣》一脉相承,“我用哲学和科学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他说,自己是城市文学的一分子,想一直坚持写下去,而这样的信心正得益于“小说新干线”。
业内影响
各家期刊新人栏目群起效仿
和当年“小说新干线”一枝独秀不同,现在各家文学杂志都纷纷争推青年作者,以至于编辑们发现,让有的年轻作者改稿开始变得不情愿,他们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如果让修改,就到其他杂志发了。”
事实上,在“小说新干线”之后,很多文学期刊都设立了文学新人栏目。对此,文学评论家李云雷认为,“小说新干线”创立于1999年,在当时具有开创性,也对后来的文学新人栏目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而顾建平也发现,像《青年作家》今年新开的“新力量”栏目就类似“小说新干线”,“大力推新人的思路,毫无疑问是一致的。”
在顾建平看来,文学写作之所以被称为“创作”,关键就在于作品应该有所创新,应该有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风格,因此也需要不断推出新人来更新文学队伍,注入新的血液。“目前文学杂志设立的新人栏目,有助于发现优秀写作者,让他们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更好的声音。”李云雷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由《十月》等文学刊物开设栏目推出青年作家,在当前文学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学刊物可以说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审美标准,这一标准不同于商业化的通俗文学标准,而是来自于文学内部的一种艺术标准,这样的标准有其独立的价值。”
面对名目繁多的新人栏目,李云雷也建议,文学杂志推新人的模式还是要求新求变,要立足于杂志自身的理想与追求,在此基础上扩展视野,将更多的文学类型与追求纳入其中,“比如可以举办网络文学作家的纯文学比赛、关于某一主题的全球性华人文学奖等,扩大吸纳新人的机制,团结更多青年作家。”
陈东捷认为,给年轻人提供作品发表平台,鼓励他们文学创作,自然是应该的。但是让他担忧的是,对年轻人的支持也有些过度,不少人刚一出道就得各种奖项。“当然我也承认现在年轻人的写作起点比我们要高,我小时候就是反复看《敌后武工队》,而现在年轻人的阅读量大,而且接触的社会生活也更丰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