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投资不到千万 导演张猛没期待票房
《阳台上》是王锵(右)的处女作。
由张猛执导,周冬雨特别出演、王锵、曹瑞等主演的电影《阳台上》已于3月15日全国公映。影片改编自任晓雯的同名中篇小说,讲述男主角张英雄因为父亲在拆迁中被逼死,决定向仇人复仇,结果却喜欢上了仇人的女儿。年轻人在复仇过程中,背离了初衷,一点点被所谓时代的茫然淡化掉,用导演的话来说,“弱者报复弱者”的点最终打动了他。
不过,该片在上映之前的首映发布会上,曾被观众质疑为“烂片”,“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目前影片豆瓣评分6.1分。伴随着口碑质疑的,还有该片在市场上遭遇的尴尬,影片上映4天票房不足400万。在此之前,张猛导演独立执导的电影,票房最高的是2016年上映的《一切都好》,票房2620万。目前看来,《阳台上》的票房不会超过前者。对于电影票房,张猛导演回应道:“《阳台上》是一部比较小众的电影,我一直对票房没有太大的期待。反正就希望这部电影能好,希望真正想看这部电影的人能去影院看,这是比较重要的。至于票房,我们在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没考虑这么多。”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导演张猛,聊了下该片的票房、口碑、选角以及幕后创作的故事。
拍摄 胶片有仪式感
《阳台上》是张猛继《钢的琴》之后第二次采用全胶片拍摄的电影。很早之前,张猛就和一个朋友约定,要再拍一部胶片电影,2017年年初,正好赶上柯达公司宣布重新生产一批胶片,张猛就联系了美国柯达公司,订购了一批。当时《阳台上》还在筹划阶段,片中有大量跟踪、偷窥的戏,张猛觉得“用胶片拍摄质感应该不错”。
在数字化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张猛也知道,选择胶片其实是一件背道而驰的事,但对张猛来说,胶片拍摄会更从容一些。因为胶片是一个物理的东西,对光有很高的要求,在现场有时候会等光,而这个等待的过程会给导演留出一个思考的时间,更能带来一种电影独有的“仪式感”。并且,胶片拍摄不是实时的,还要通过后期到洗印厂洗印出来,整个过程让张猛很着迷。胶片拍摄十分耗材,在拍摄前演员都要先排练几遍,这也让演员对表演更重视。有一次摄影师不小心碰到机器,主演王锵开玩笑说:“几秒钟几杯星巴克的钱就没有了。”
据导演张猛透露,《阳台上》最后的成片比大概是1:5,还算挺省的。而他的第一部胶片电影《钢的琴》更省,成片比仅为1:1.25。
主演 周冬雨主动要帮忙
张猛与周冬雨之前有过一次合作,那是2015年张猛在杭州拍摄《一切都好》,周冬雨在片中友情客串了一个角色,当时两人就商量着有机会再合作一部戏。之后,在上海电影节两人又见面了,张猛当时正在筹备《阳台上》,就大致说了下角色,女主角没有什么台词,周冬雨正好也有20多天的空余时间,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周冬雨在片中饰演一位年龄大概20多岁,但心理年龄却只有10岁的“低智少女”。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周冬雨看了大量类似角色的纪录片找感觉,“就跟洗澡似的,早晚各看一次,每条之前也看”。在表演上,张猛并没有要求周冬雨做一些低智力的行为,“因为全片的陆珊珊完全是通过张英雄的视角过滤出来的,所以尽可能没有让她去演那些低幼一点的状态,甚至我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不知道周冬雨是低智的。”片中只有沈重(曹瑞 饰)透过望远镜看到她吃蛋糕时,陆珊珊才表现出傻傻的样子,张英雄为此还和沈重打了一架。
该片是周冬雨首次转型做出品人,但最初她还是以演员的身份进入到这部电影中来的。在电影拍摄了一半的时候,周冬雨觉得拍一部胶片电影挺不容易的,也想支持一点,最后由演员晋升为出品人,自掏腰包参与投资了这部电影。据张猛导演透露,周冬雨除了投资和出演角色之外,对于前期剧本和后期都没有参与。对于电影的投资体量,张猛导演回答:“文艺片嘛,没多少钱”,问及投资有没有过千万,张猛摇摇头,“肯定没有的”。
男主角选择新人,没考虑太多市场因素
男主角王锵是一位新人,《阳台上》是他的处女作。电影的原著小说还是王锵的经纪人推荐给导演张猛的,只不过当时经纪人还不认识王锵,没有签约。三四年后,张猛想拍这部电影,又回头找那位经纪人朋友,对方才推荐了马上要签约的演员王锵来演片中的男一号张英雄。当时张猛觉得找一个没有表演经验的新人会好一点,“也没考虑太多的市场因素”。
导演回应“烂片”质疑
《阳台上》上映之后,引发了一场有关“文艺片之争”的讨论,甚至在一次电影发布会上,有观众当场批评该片为“烂片”,“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用“失望”、“圈钱”等字眼直面问责导演。新京报记者在采访中也问到导演这个问题,导演回应,这本来就是一部很小众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能够用商业电影的叙事逻辑去要求它,“我没想过拍得更商业,这首先得符合剧本提供出来的那种情绪,不是要把跟踪细化到一定程度,或者剪得更碎,节奏感更强,叙事更激烈。我觉得那样就不是这个电影的气质,所以没选择那样的拍摄方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