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朴实故事讲述家国情怀

张雪娇
2019年04月10日13:3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朴实故事讲述家国情怀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各大广播电视台、影视机构都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陆续推出反映现实、观照现实、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的新品巨作,营造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浓厚氛围,为祖国献礼,为人民而歌。

本期《广电周刊》05版,精选3档已经率先推出的献礼电视剧及节目,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我们还将持续关注广电界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节目和精品影视剧,敬请关注。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日前,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打剧,讲述马兰人奋斗故事与传奇经历的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成功收官。在同档期优秀电视剧众多的情况下,该剧收视率和口碑节节攀升。

以小人物勾连大背景

“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愿意隐姓埋名吗?”“我愿意,甚至付出生命。”

该剧以我国核试验基地马兰从建设初期(1958年)到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4年)的历史为背景,以基地保障部长何玉山、工兵团长徐远征、研究所某室主任项怀瑾等人物为主线,讲述了当年马兰基地指战员、科技人员和他们的子女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大漠中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由此引发的传奇经历和情感故事。

为了深入主题,该剧以从小生活在马兰基地的“核二代”(剧中主要人物何玉山的儿子何建国)对50多年前马兰基地和马兰人的回忆来串联全剧,用他的旁白引出故事、介绍人物关系、阐发半个多世纪后再来看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感悟。

问及拍摄的初衷,该剧总策划、总编剧白石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就是想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观众对当年发生在马兰的历史故事感同身受,从而激发观众强国强军的情感。”

与以往“两弹一星”影视作品相比,该剧并没有主要描写大事件、大过程中的大人物或英模人物,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造就这项伟大事业的普通人。

“在这项伟大事业中,基层指战员、科技人员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很大牺牲,用小人物、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更容易深入人心,从而被观众接受。同时这也算是弥补了‘两弹一星’影视作品中鲜有讲述基层人员等小人物故事的空白。”白石向记者介绍道。

以小故事展现大情怀

“以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我们都是马兰人。没有公路,我们自己修;没有房子,我们自己盖;没有水,我们自己找……我们就是没命了,也要让我们的子孙来到这里接着干。艰苦奋斗,扎根戈壁,这就是马兰誓言……”

面对部队的艰苦条件和担负的重要使命,张司令员向指战员们发出绝地求生、扎根戈壁,隐姓埋名、完成使命的“马兰誓言”。

剧中,何玉山回京接一家人奔赴新疆,途中,车队在戈壁中遭遇大风暴,小儿子何建军被大风卷走,为了不影响基地工作,何玉山放弃继续寻找,忍痛带队伍返回基地;甘肃大雨冲垮铁路,导致基地断粮,王大头想摘点野菜给战友们吃,没料到尝到了一片毒野菜,失去了生命;核试验成功的那天,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被诊断为肺结核晚期的科研人员李一婵微笑着流出热泪,闭上了眼睛……

白石说:“在剧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这些看似衣食住行的小事,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就变成了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

正如白石所说,该剧通过主人公面对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体现了建设基地的艰苦创业;通过主人公与亲人和战友的生离死别,体现出马兰人的无私奉献。同时围绕特种工程建设、科研工作保障、千里大漠巡逻、建立马兰小学等事件,讲述了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战友情、夫妻情、父子情等,挖掘出了那一代人的真情大爱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白石说:“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告诉观众,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让当下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悟到什么是中国精神和马兰精神。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能忘记为祖国奉献青春的那一代人。”

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说起该剧赢得观众认可的原因,白石将其归结于3个“真”。“在该剧中,我们始终坚持3个真,即真实、真情和真诚。”他进一步解释道,真实即讲述当年发生的真实事件,真情是指剧中每一个主人公人物故事的真情实感,真诚则是所有创作团队以真诚之心对待观众。

的确,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不仅需要演员的倾情演绎,还要有制作团队的精益求精。

提起剧中的演员们,白石连连称赞:“他们可以称得上德艺双馨了。”白石说,为了还原当时核基地的真实生活环境,摄制组将取景地选择在毫无遮挡的戈壁滩上,拍摄时间正好是7、8月份,天气炎热,地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当时紫外线特别强烈,走在沙子地上都烫脚,但是演员们没有打退堂鼓的,都坚持高质量完成了拍摄工作。有些演员脸上晒出来的黑斑,一直过了两三年都没有消失。”

为了给观众最大限度还原那段历史,摄制组在道具、制景和演员服装方面也进行了真实的还原。据白石介绍,剧中道具很多都是当年马兰基地使用过的,包括帐篷、子弹袋、医疗器械、科研设备等,军人服装也比对当年的军装样式制作,孩子们的服装以父母旧军衣改成的小军装和条绒布服装为主。

在业界看来,该剧体现了“小正大”的影视生产创作原则,即“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对此,白石介绍:“的确如此,该剧全部投资仅两千多万元,并且大部分资金都用在剧组拍摄上。在内容上展现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大情怀,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奋斗出来的’的道理,弘扬了真善美的马兰精神,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