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举行创作研讨会 主演姚晨倪大红亮相
此前收官的电视剧《都挺好》于4月12日举行了一场创作研讨会,对该剧进行“复盘”。值得一提的是,播出期间主动“隐身”幕后、只让角色说话的两位主演姚晨、倪大红在研讨会上终于亮相,并首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创作心路。姚晨用“镜子、钉子和孩子”三个关键词来谈作为演员的感受;倪大红则说,苏大强是他演过的很多角色中的一个,感谢大家都接受他,理解他,最后拥抱他。
姚晨
“真角色”击穿壁垒
让观众感同身受
姚晨说,这次出演《都挺好》让她更加明白,演员应该像一面镜子去映照时代和普通人的面孔;做一颗钉子扎根生活深处塑造角色;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永葆好奇心和创新力。
姚晨透露,最初制片人侯鸿亮给她剧本时,才读了五六集自己就被深深吸引了,“在人物设置上,它突破了父慈子孝的传统设置,开篇就是一个在母亲葬礼上玩手机的苏明玉,这是一个可能会冒犯到观众的角色,但又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想去了解,这位女性在冷漠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关于对苏明玉这个人物的看法,姚晨说:“许多人说苏明玉是女精英,事实上在我的理解当中,她其实是反精英的,她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某个普通人,出身平凡,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学历,但是她依靠自己一路打拼,自我成就。”
该剧播出期间姚晨曾收到很多朋友发来的信息,让她很意外的一点是,尽管有男有女,年龄不同,职业也不同,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姚晨——在苏明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个真实可信的角色是可以击穿所有的壁垒,让观众感同身受的。”
该剧也曾多次上了热搜,对于“苏明玉该不该和解”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很高,姚晨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者阿来的一段话来作出她的回答:“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以后人性的温暖。”姚晨说,她心目中的苏明玉外表冷漠、内心温暖,爱才是她一切行为的驱动力,爱让她最终有力量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勇敢面对生活。
最后,姚晨总结,观众认为苏明玉这个角色很新颖,乍一看不太讨人喜欢,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很多人又对苏明玉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演员对角色的创新需要不断去探索最真实的人性,而不是只想着一味地讨喜。艺术创作也需要冒险,不能永远停留在舒适区,观众的审美趣味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级,甚至艺术创作者的任务之一就应当是引导社会审美。演员要永远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时刻保持着对世界、对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此才能持续成长,时刻创新。这是一种能力,希望我能永远拥有它。”
倪大红
“反传统”父亲角色
人物解放后更鲜活
与姚晨的正面突围不同,倪大红扮演的苏大强可谓异军突起。播出期间,关于这个另类父亲的讨论话题乃至表情包都成了该剧的“流量担当”。倪大红却始终“躲”在角色背后。研讨会上第一次公开探讨这个角色,倪大红依旧带着他独特的冷幽默。
“苏大强能站到荧屏的中央,让更多的观众沉醉于苏大强这个形象,这样的父亲角色设定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也是解放了中国荧幕上曾经有一些单一的父亲形象,因为角色解放了,人物就鲜活了,作为演员我有很强烈的创作欲望去接受苏大强这个角色。”
对于苏大强,倪大红认为这个父亲形象最为独特的就是反传统,甚至还有点极致,而《都挺好》做的最好的是没有粉饰家庭人物关系,各种家庭矛盾都没有回避,很多看过的朋友跟倪大红聊起来,觉得这个父亲非常真实,多多少少会和他们的父亲、母亲,甚至是家庭有相似的地方,甚至也有朋友对倪大红说他的父亲比苏大强还能作。最后倪大红说:“我爱苏大强。”
观点
剧中议题一直存在
需在舆论场中讨论
在介绍了《都挺好》的孵化过程后,制片人侯鸿亮认为,他看到原著小说是2010年,2012年买下版权,2017年开拍,文本小说转换成电视剧,如此之长的跨度,播出后仍然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说明文本里面的各种议题是一直存在的,是需要被放在公众舆论场中讨论的。
“剧中人物的创新看似反套路的剧情,其实都是对现实的关照。可以说遵循现实主义精神一直是我们近期文艺创作和创新的坚实把手。同时我们去反映现实、去关注问题,并不是给观众一个宣泄的通道,而是想去引导观众思考问题。与其说《都挺好》中父辈形象坍塌,不如说这是一次对父辈形象的重新建构。”
导演简川訸则表示,《都挺好》应该说叫“都不好”,每个角色都有瑕疵,包括剧中感觉最阳光的、最温暖的石天冬,也有自己的桎梏。这个戏其实是一个成长故事,不是孩子成长,父母也在成长,也在不断地认知世界。剧中第一次转机就是“舅舅事件”,大家一致对抗“舅舅事件”,苏家第一次凝聚在一起,第一次笑了,他有意识地把镜头给到苏大强房间的“家和万事兴”,“其实这个‘和’是‘合’。没有一个家庭是相同的,矛盾解决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共同的方式就是要理解对方,当你不能改变对方的时候你要尝试改变自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