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影制片厂:光影流转,奋斗是不变的底色
“来,咱们在这门前照一张相吧?”“不行,现在这个时间有点逆光,等一会儿参观完出来吧。”4月12日上午,在长春电影制片厂院内,72岁的张天才和71岁的苏洪林两位老人在长影旧址博物馆参观时,边走边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
车来车往的红旗街非常喧嚣,而地处这里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院内却异常古朴和素净,仿佛在岁月的胶片中静静流转。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厂史大道
记录电影“摇篮”成长史
长影旧址博物馆的那扇门,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中,已经显得有些古老,大门正中由郭沫若先生1959年3月题写的厂名依然闪亮。记者发现,走进这个大门,就走进了长影的历史。地面上,几步一块的铜板上烙印的汉字,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已经久远了的、而又在眼前的历史画面。
“我们俩原来都在长春拖拉机厂工作,退休了没啥事,就是到处转转,感受一下身边点点滴滴的变化。”张天才和苏洪林向记者介绍,他们两个人都住在长春市雁鸣湖附近,因为到了一定年龄,在市内乘坐公交车、到长影旧址博物馆参观都免费。张天才曾经来参观过两三次,对长影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他就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时地给苏洪林做介绍。“这是家乡的骄傲,也是中国电影的骄傲,得过来看一看。”张天才对记者说。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28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1月4日,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基础上组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观者沿着长影老厂区的缓坡,一步步前行,沿途每一块铜板上烙印的汉字就像放映的胶片。这条路被称为厂史大道,它一共镶嵌了22块铜板,用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了1945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到2011年7月长影老厂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时间跨度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长影旧址博物馆是长影集团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了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展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历史史料。
长影厂的厂徽是由工农兵3种职业人物组成的徽标,它时刻警醒长影人:人民群众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70多年来,长影正是秉持这种精神理念,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70多年时光流逝,人与物变了很多,不变的就是奋斗。
长影精神
在一部部影片中传递
“我家就住在这附近,没事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看一看。”陈学洁是长影的老演员,她常常回到老厂区,回忆那一代代电影人创下的辉煌事业。“这面墙的合影都是当时长影招来的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创作人员、工作人员,以及后来的一些领导,一大批人才都是从那几年招来的人中走出来的。”陈学洁向记者介绍,她1959年到长影工作,进厂半年多后接了一部演出的片子,电影的名字叫《达吉和她的父亲》。
“那时候胶片非常珍贵,可谓是一寸胶片一寸金,所以拍摄时要把台词想好了,要一遍成功。”陈学洁告诉记者,这么多年,长影人身上一直传承着这种精神,那就是兢兢业业把工作做好。
“1949年,从创作生产第一部翻版片(译制片)《普通一兵》开始,现在已经译制了2462部影片。”长影集团译制片公司总经理王晓巍在译制片展厅向记者介绍,过去那个年代进入录音棚,然后听到“三二一”就开始录音了。
在配音室里,记者看到几位年轻的配音演员正在为外语电影配音,他们专注的神情、流利的语言表达,让记者仿佛听到了长影人薪火相传的“声音”。
“3月份在录《神奇女侠》的时候,这些演员早上七八点就开始工作了,很敬业。”王晓巍向记者介绍,大家在一个月内一口气译制了7部影片,这一代人把老一辈长影人的精神传承得特别好。
“我是一个‘80后’,这些影片我多数没有看过,但是通过工作接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共鸣。”长影旧址博物馆讲解员张议文说,她看了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电影,还有一些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后,能够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作为新一代的电影工作者,一定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庆辉向记者介绍,中国电影的今天和长影紧密相连,今后长影仍然要坚持主旋律创作,担当起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红色基因
在新时代凯歌中闪亮
长影文传公司市场部经理魏国印说,长影一直发挥红色基因的优势和核心,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站,一直在拍主旋律电影。
“下一步,长影将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时间节点,发扬‘摇篮精神’,用心用情创作拍摄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片。”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彪说,70多年来,长影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3300多部,生动记录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热情讴歌了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长影厂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路收获、一路奉献,恰是以人民为中心、用艺术记录和讴歌时代的生动实践。
赵彪向记者介绍,革命战争年代,部队打到哪里,长影的艺术家们就把电影拍摄到哪里,成为我们党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支特殊部队,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科教片等“七个第一”,开辟了中国电影多片种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长影创作出品了《白毛女》《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等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感动过亿万国人的经典影片,创作录制了《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蝴蝶泉边》等经典歌曲,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和萦绕耳畔的经典旋律。
“长影还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输送了2000多名电影艺术家和专业技术人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赵彪说,改革开放以来,长影创作拍摄了《保密局的枪声》《人到中年》《开国大典》《辛亥革命》等一批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的影片,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影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推出了《索道医生》《老阿姨》《守边人》《黄大年》和《开国元勋朱德》《少帅》《林海雪原》等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赵彪介绍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长影今年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精心推出“五片+两剧”,打磨推出大型3D史诗影片《荣耀的心》、3D抗战影片《杨靖宇》,创作拍摄好人物传记片《大医方舟》、红色题材影片《百万雄师》、现实题材影片《我和我妈的高考》,发行好《民族记忆》《谷鼓齐鸣》两部电视剧。二是精心筹备一台高品质的“《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音乐会”,充分展示新中国电影音乐魅力,丰富人民生活,共享祖国荣光。三是精心举办一场“《流金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影珍贵电影剧照资料道具展”,展示长影历史和新中国电影成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